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术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以多种表现形式,遍及多种艺术领域,风行欧美,其实质是对传统文学的背弃。欧美的现代工业和技术迅猛发展,但其所带来的矛盾也同时冲击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在经历了产生和发展过程之后,形成了某些独特的特征,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全面、深刻地诠释了现代美国的社会矛盾和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认为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人的主体性的自由是启蒙现代性规划的目标,但是现代性的发展并没有遵循主体性自由这一原则,而是走向了相反的方向。英美现代主义诗人聚焦于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然而,他们所刻画的都市人群像,既没有堂吉诃德的勇猛,也没有哈姆莱特的智谋,而是一群内心空虚、主体性缺失的都市小人物。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存在解构了启蒙现代性关于解放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其在表层上呈现出违背常理的离奇的画面特征,在精神内核上,传达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荒诞、虚无、绝望、孤独等鲜明的现代感受,并运用了梦的精神分析原理,大量采用象征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人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借助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哲学理论来批判中国传统的人学观念,提出了现代主义的人学观念和文学观念,完成了人的第二次发现,确立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人的自然欲望的合法化、对野性的张扬和对超人意识的倡导来完善中国人已残缺的人性,为中国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学的转型提供了现代化的人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现代主义作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思潮,其在文学领域表现出了鲜明的文本特征——作品往往时空颠倒,结构错乱。究其历史原因不难发现,现代主义作家们集体陷入了一场因为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而导致的叙事危机之中。成熟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冲突及精神异化,致使作家进行了从形式上的去物质化到意识上的荒诞书写等一系列颠覆。奈保尔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就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错乱的空间和时间打开了众多视角,不仅揭示了现代主义危机下孤立的个体和人与人之间极其贫乏的社会关系,还表现出了深刻的资本主义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现代主义”在西方语境中的推衍历史,阐述现代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反动,它标明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文学精神气质和“现代的感受性”。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断言现代主义已经过时还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由于政治环境宽松,中国新时期文学大量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思潮理论的影响,作家们开始注重文学的主体性特征,本文主要考察西方文学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股现代主义潮流如何被引入中国、如何被中国当代作家吸收借鉴,在对它的运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归化和嬗变及这种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融人世界文学潮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由于政治环境宽松.中国新时期文学大量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思潮理论的影响,作家们开始注重文学的主体性特征,本文主要考察西方文学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股现代主义潮流如何被引入中国、如何被中国当代作家吸收借鉴,在对它的运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归化和嬗变及这种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融人世界文学潮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荣英 《天中学刊》2006,21(1):39-41
从古代人的问题发现到近代人的主体性地位凸显再到现代人的生存欲望张扬,西方哲学特有的人学精神和人文指向虽几经周折却一路高歌猛进。然而,其人学取向上的这一切努力,在后现代主义精神自虐、自杀行为中却发生了断裂并陷入荒诞,从而昭示出当哲学与人学的价值勾连被打断后而势必产生的虚无主义走向。  相似文献   

11.
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精神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个体认同危机与文化认同焦虑的一种复杂呈现方式,即战后台湾知识者精神私史的一种文学叙事。台湾现代派小说所揭示和隐喻的精神困境,既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危机,也是战后台湾政治文化生态中的文化与价值认同危机。对于现代派小说作者群而言,无论是某种极端化的文体修行,或者是认同文化中国的乡愁叙事,抑或是孤独隐遁的自言自语,以及浪迹天涯的精神漫游和离散书写等都是经由艰辛漫长的艺术追寻来实现精神突围和建构自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立足点是人道主义精神,强调在文学活动中要将人当作人,要重视主体的能动性,文学当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刘再复试图通过构建主体性理论体系以对抗过去重客体的客观反映论,对抗长期以来存在的机械反映论。  相似文献   

13.
弘扬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主体性德育顺应了时代要求,坚持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主体性德育的理论依据,并且指导着主体性德育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重写文学史中重新确立的新的文学规范,试图把过去作为政治依附品的文学解放出来,让文学成为具有其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人在文学作品评价中的"主体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而蓝棣之的症候式批评方法,正是通过探析作者的深层精神世界,完成对作品的再评价,是在强调主体性前提下以一种极具个性眼光进行的一种重写文学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弘扬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主体性德育顺应了时代要求,坚持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主体性德育的理论依据,并且指导着主体性德育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和理论自1978年以来被我国文坛重新引进.当时有许多因素促使新时期作家去接受现代主义影响:刚刚结束的十年浩劫真象现代主义展示的梦魇世界;一度弥漫全国的现代迷信反过来启发了他们怀疑否定的精神;长期的自我压抑使他们重申人的权利和人道观念;粉刷现实的“假大空”文学使他们寻求内心深处的真实;他们不满于机械反映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已然是一个既成事实。它试图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其"不确定性"内涵和创作仍然孕育于现代主义之中,还不足以意指一个新的"现实"或"世界观"。本质上,它与现代主义是并蒂共生的统一体。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文学创作向现代主义、甚至向传统叙事回退的态度,典型地表明:后现代主义作家已有的创作实绩和作品本身体现出的精神指向,尚不足脱离现代主义自成一统,一定程度上仍在现代主义的范畴之内,不过是现代主义文学内部一个分支的继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两次大的话语和观念转型,第一次是从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观念的转型,以及由“非人的文学”向“人的文学”的转型,这是个体主体性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第二次是从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向左翼的革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的转型,这是个体主体性逐渐为集体主体吞噬并走向消亡的过程,也是文学成就逐渐滑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现代性追求一开始就包含了内部的建构和反抗,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化,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旧话语,注入了非理性的精神,创建了具有个体性、异质性的新话语,即小说范式的革命、非理性的生命本真表达、“情绪”置换“人”成为叙事的中心、荒诞叙述与叙述荒诞。其艰难建构的个体话语使小说逐渐回归文学本体性,为后来的先锋小说开辟了前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