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腐败断想     
(一) 眼下,腐败遭到两种人的咒骂: 其一为贪官污吏本身,各自怀着阴暗心理,或自我“表白”,或借机发泄。急于“表白”、乐于“表白”.乃是继续腐败之必需;而发泄则是因为心理不平衡,他明知道比自己更贪,且贪得更卓有成效者比比皆是,于是边骂边贪,愈骂愈贪。  相似文献   

2.
腐败利益观是腐败主体对于利益的整体认识 ,是腐败行为产生和蔓延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核心思想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错位”,重要内容是将市场经济种种原则“越位”,并凸现享乐、贪婪、攀比和补偿等若干畸形思想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腐败原因透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从腐败动机、腐败土壤、腐败风险三个环节对中国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进行论述。第一环节包括心理不平衡、失去社会主义信念等方面。第二环节包括腐败的根源、产生腐败的制度的原因、双轨制的存在等方面。第三环节包括打击不力、腐败者的地位特殊性等内容。并提出四点反腐的对策,使国家工作人员不必贪、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对“反腐倡廉评价”显示:腐败现象对当前我国稳定构成威胁及给党和政府带来严峻挑战与考验.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应从权力本身说起,权力的公共性与个体性之间的矛盾导致腐败;转轨时期,特殊市场经济给腐败的滋生以温床;制约腐败制度的局限性和道德制约呈现出的弱化状态给腐败以可乘之机;社会上许多大案要案都与腐败有关.反腐倡廉应采取强力措施与对策:要完善制度,扎紧不能贪的篱笆;加强教育,筑牢不想贪的防线;深化监督与查处,高悬不敢贪的利剑.  相似文献   

5.
陈文英 《天中学刊》2004,19(3):42-44
当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腐败主体由个体向群体发展,串案、窝案、案中案明显增多,呈现出明显的团伙性;腐败类型由权钱交易向权钱、权色、权权交易发展,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体;腐败现象已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蔓延到党政领导机关、司法机关、组织人事等要害部门;大案要案的数量逐年增加,并有向高层官员蔓延的趋势;腐败现象“高智化”,腐败分子作案方式和手段更具隐蔽性;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常成为腐败高发区;腐败涉案范围由内向型向涉外型发展,一些腐败分子向国(境)外转移赃款赃物并向外潜逃;腐败利益的掩盖形态由直接隐匿向“洗钱”活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从历史的视野分析中国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探讨惩治腐败的途径。历史上政治观念的错位带来了现实政治的矛盾,其表现为“官重民轻”观念的产生及其它衍生了腐败猖獗、法制偏废。党政关系的某些不协调及职能部门对政府政策的执行性偏差也是腐败产生的温床。反腐必须在清理政治观念等方面正本清源,理顺、摆正各种关系,创新反腐机制。要切实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依法反贪治贪,从而根除腐败,纯洁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7.
关耳 《教育艺术》2002,(10):34-35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6630多万名党员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从81年前诞生的那天起 ,我们党就将“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宗旨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党内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贪嘴、贪财、贪色、贪逸、贪赃枉法等党内腐败不但没有收敛 ,反而在某些领域愈演愈烈。个中原因纷繁复杂 ,除了外界的客观诱惑、内部的监督不力和某些机制上的弊端外 ,与我们一些党的领导干部腐化堕落心态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因此 ,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 ,正确地认识、分析和把握这些人的贪婪、…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后,列宁针对苏俄党内和国家机关中出现的铺张浪费,贪污受贿、追求特权等腐败现象,为确保苏维埃政权的人民性,防止国家公职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列宁从改善队伍、严刑峻法、健全制度三个层面系统地提出了预防和消除腐败的一系列措施。筑起了反腐的三道防线;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党员质量,让人不思贪;对于那些胆大妄为,贪赃枉法,置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于不顾的腐败分子从重惩处,施以严刑,使人想贪而不敢贪;健全各种工作监督制度,更好地防止腐败的产生,即使产生了,也能很快地识别和消除,使人想贪而不能贪。  相似文献   

9.
唐朝前期,政清人和,吏治清廉,促成了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地位。本文对唐初的防腐治贪措施归结为五个方面:德才并举的官吏选任、完备的官吏考课制度、完善的监察制度、防范官吏腐败的回避制度、对贪污受贿行为严厉惩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反思历史利弊得失,企以有古为今用之效。  相似文献   

10.
建立思想道德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以构建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是当前反腐工作的重点。为此,必须在权力主体主观上构筑“不想腐败”的思想防线,在权力运行机制上构筑“不能腐败”的法制防线,在权力内外环境上构筑“不便腐败”的监督防线,构筑“不应腐败”的心理屏障、“不必腐败”的动机屏障、“不该腐败”的道德屏障等八大屏障。  相似文献   

11.
闫小军 《现代语文》2006,(12):92-93
关汉卿杂剧是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揭露了封建特权阶级的横行霸道、凶暴腐败”,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命运及遭遇,“描写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全面、形象地再现了元代社会的真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总是居于屈辱卑下的地位,关汉卿却用“不同流俗”的眼光,塑造了一系列光辉的女性形象。作赞美那些面对邪恶势力敢于坚决反抗的贤良的妇女,对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弱女子寄予同情;同时也批评了贪婪、狠毒和饱于世故、虚情假义的妇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历史的视野分析中国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探讨惩治腐败的途径。历史上政治观念的错位带来了现实政治的矛盾,其表现为“官重民轻”观念的产生及其它衍生了腐败猖獗、法制偏废。党政关系的某些不协调及职能部门对政府政策的执行性偏差也是腐败产生的温床。反腐必须在清理政治观念等方面正本清源,理顺、摆正各种关系,创新反腐机制。要切实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依法反贪治贪,从而根除腐败,纯洁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的指导思想和锐利武器。腐败是“三个代表”的大敌,而“三个代表”是腐败的克星。“教育是 基础”,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健全完善的制度是腐败难以逾越的 障碍。必须高扬“三个代表”的主旋律,加强教育,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加 强监督,防止消极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说贪     
何谓“贪”?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欲物也”。而王逸注《离骚》则曰:“爱财曰贪,爱食曰婪。”王注并非独出心裁,也是有所本的,因为那《史记·伯夷传》上写得明白:“贪夫徇财。”不管“欲物”也好,“爱财”也好,凡和“贪”字沾边的都不那么光彩,早在《诗经》中就发出了“贪人败类”的诅咒!其他诸如好酒贪杯、贪天之功、贪生怕死、贪得无厌之徒,也无不是被鞭笞的对象。纵观历史,凡贪者结局都不那么美妙。谓予不信,不妨信手拈来一二。  相似文献   

15.
明武宗新论     
武宗朱厚照(1491——1521)是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即位,改元正德,1521年去世,在位16年。 对明武宗进行全面评价,史学界素少向津。近世学者虽有涉及,但既非专论,又多失之偏颇,如:“武宗之昏狂无道,方古齐东昏、隋炀帝之流,并无逊色。”“明朝中期的皇帝的贪婪、残暴和腐败,又相对地集中在明武宗(朱厚照)的身上,成为皇权罪恶的典型。”“明朝的封建政权,到了正德时期,腐朽反动的程度愈益加深,统治集团也就更贪婪、腐朽  相似文献   

16.
李颖 《语文知识》2009,(4):87-88
韦昭注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语》注本,虽然保存了很多古义,训诂成就不容忽视,但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本文讨论了《国语》韦昭注中一些词语训释问题,即“贪冒”之“冒”为“贪”义;“班贡”为偏指“贡”的偏义复词;“奖”为“助”义;“资”为“蓄积”义等共四条,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和锐利武器。腐败是“三个代表”的大敌,而“三个代表”是腐败的克星。“教育是基础”,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健全完善的制度是腐败难以逾越的障碍。必须高扬“三个代表”的主旋律,加强教育,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监督,防止消极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里,“贪生怕死”是个贬义词,大概是常与“贪污”、“贪婪”一类贬词相连的“贪”字给害的。倘若改为“恋生怕死”,语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媒体报道过的关于组团腐败的案例层出不穷:“郑筱萸腐败窝案”、“耒阳市矿征办窝案”、“古井贡腐败窝案”、“重庆绿化市政腐败窝案”、“重庆校长集体贪腐案”、“广州白云区棠溪村岗贝经济社腐败窝案”等等。  相似文献   

20.
《殽之战》的中心思想,人教社高语第五册参考书是这样归纳的:“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此,笔者认为不够准确,“贪”、“轻”并非战争必败的因果规律。春秋时期是强凌弱、兼并攻伐极频繁的年代。殽之战是秦晋之间争夺中原霸权的斗争。所谓“贪”,是原轸站在晋国的立场上说的——“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争夺霸权是每一个诸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