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作为美术教师应积极开展生活化的课内外相结合的美术教学,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真正让美术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华章》2008,(2)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教学中,要使儿童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成功感和成就感,教学就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因此,我们的美术教学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美术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美术教学空间。  相似文献   

3.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美术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略美术的独特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打开生活的窗户?作为中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谈艺术,联系生活学美术,把生活经验艺术化、美术问题生活化,体现"美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就在身边,感受到美术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美术教学生活化倾向在新课程标准中得以体现,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美术知识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提升技能,把美术教学寓于生活中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更加喜欢美术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单一的美术课堂与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尝试开放美术教学的空间.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涂一雯 《课外阅读》2011,(11):274-274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来说,自然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美术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略美术的独特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打开生活的窗户?作为中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谈艺术,联系生活学美术,把生活经验艺术化、美术问题生活化,体现“美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就在身边,感受到美术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由于现在初中美术教  相似文献   

8.
正美术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能够充分体现素质教学的要求。但是在过去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过于强调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技巧。这样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兴趣,反而扼杀了学生原有的对美术知识的兴趣萌芽,束缚了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创新思想的发展和提高。这种过于重视美术专业知识的现象使得我们没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把学生放  相似文献   

9.
陈木斌 《教师》2010,(21):57-58
传统美术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把美术知识和技能凝固成一件无生命的物体,采用传递方式让学生强行接受,这样漠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特别是学生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造成学生学而无味,学而无趣的情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美术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把美术知识和技能凝固成一件无生命的物体,采用传递方式让学生强行接受,这样漠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特别是学生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造成学生学而无味,学而无趣的情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可见,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因此,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教师应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做好角色定位,在以学生为基点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精神。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可见,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因此,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4.
美术教学不能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渐掌握和体会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喜欢美术课堂。  相似文献   

15.
黄芳 《现代教学》2007,(12):50-50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美术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综合性、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课的有效性。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  相似文献   

16.
瞿陈婵 《成才之路》2012,(14):66-67
美术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已从原来单一学科化走向人文多元化。但在日常教学中,难免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一味枯燥而乏味地讲解欣赏。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让学生真正认识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让学生从生活感受中来认识这些知识,你会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唤起他们认知的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17.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但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会影响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美术课程的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在电脑上完成,让电脑成为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助手.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91):183-184
美术作为普通学校教育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在培养学生完美人格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教材过于强调以分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不够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往往用"像"、"不像"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美术校外活动中往往注重对个别学生"专业知识过强"的指导,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很难做到"艺术从生活中来",一点一滴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让学生在玩中学、悟中学、说中学、做中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表现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改革目标:改变课堂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构筑美术与音乐教学中的内在联系,使教学走向综合,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材,其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这为我们开发利用课外、校外美术教学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把美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