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一句,课文是作如下注释的:意思说早年的时光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还特别引用了《汉书·冯异传》里的句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无论是  相似文献   

2.
孙云 《语文天地》2008,(11):27-2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一句,课文是作如下注释的:意思说早年的时光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还特别引用了《汉书·冯异传》里的句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无论是  相似文献   

3.
彭再新 《学语文》2006,(5):48-48
《滕王阁序》里有一句话“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高中课文注释“俊采星驰”为: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这是形容人才。俊采,指人才。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5册选编了初唐王勃《滕王阁序》。对于其中“徐孺下陈蕃之榻”句,教材40页注释⑧既串讲了句意:“徐孺子(竟然能够)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又通过注明典故出处说明了“下榻”一语的由来,还介绍了古时“榻”的形制功用,可以说相当全面、详尽。不过,细究文意,参照古文今译的要求,上引串讲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2007年版)第一册(必修)中的课文《鸿门宴》里有一句:“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对这一句子中的“王之”,课文注释为:“王之,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  相似文献   

6.
鲁华峰  胡岚 《学语文》2006,(5):47-47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千古传诵的骈文名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也选入了该文。笔者发现,对于文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一句中的“吴会”的音义,多种常用的注本及教材都有不同的注释。清人蒋清翊所撰《王子安集注》引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释曰:“吴会,谓吴、会稽二郡也。”  相似文献   

7.
王勃《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重要文言文。其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一句,教材注释为:“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这里是以司马相如自比,又叹息遇不到引荐的人。”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吾与四人拥火以入”一句,课文注释将“拥”字译为“持、拿”,“拥火”即为“拿着火把”。读之总有不够确切之感。因为“拥”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拥抱”,古今意义相去甚远。难道是注释错了?顺手翻开《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拥”字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句,课文对“其”字的注释是“语气助词,表示猜测”,可第三册《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的注释却是“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祭十二郎文》中“其能久存乎?”  相似文献   

10.
对《滕王阁序》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个句子,人教社新编高中语课本注日:“意思是说,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在嗟叹“人生多艰,命运不济,生不逢时”时,用了一个典故——冯唐易老。课文释此典故为:“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作官了。”  相似文献   

12.
《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贾谊《过秦论》中有一句:“序八州而朝同列”。教材注释为:“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序,引、招致。”将“序”解释为“引、招致”,笔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14.
“下榻”.就是放下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一般指客人住宿.多用于外交往来。说到它的来历,或许会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意思是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能够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  相似文献   

15.
“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诗经)两首》中的《氓》诗里的句子,课文对‘复关”的注释是:“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二册对《滕王阁序》中“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二句的注释是:“这两句是说自己。意思是,我的一言都铺陈出来,成为四韵。一言,谦语。赋,铺陈。”这个注释值得商兑,提出来请教于编者和诸位同行。  相似文献   

17.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怀诸侯之德”句,王念孙据《汉书》将“之”改为“以”。本文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详细论述了该句在上下文中的作用,从而认证《史记》不误。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收录了文天祥的名作《指南录后序》,课文的注释在介绍该文时是这样说的:“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称为‘后序’。”(配套教参也有类似表述。)虽然只是简单的三句话,笔者读后却疑窦丛生。  相似文献   

19.
屈凡超 《学语文》2004,(6):48-48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课文注释把文章第二节中“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一句,译作“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笔者认为是错误的,错在把原文的意思弄反了。  相似文献   

20.
“弄臣”辨误杨广增《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中“弄臣”的注释:皇帝押近宠爱之臣。这样,便把“戏弄臣”一句断读为“戏弄臣”了。如此理解句意不妥。这个句子中的“戏弄”是由两个单音近义词构成的复音词,在文中指的是秦王的行为,“臣”是蔺相如自称。古汉语中复音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