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大学到职场是大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次转变,对学生整个生命历程有重要影响。在这一关键转折点,开展着眼于个体生命空间、提升学生环境适应性、帮助学生找到与个体特征相符的职业的转变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不容分割的一部分。美国大学通过顶点课程、毕业标识、发展校友、公民教育、职前筹备等途径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转变教育,为学生实现从学校向职场的成功过渡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提升是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重要体现,已成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影响高职生职业适应力的因素包括职业技能适应、职业人际适应、职业心理适应等三个方面,由此高职院校应着力于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入校企文化共建机制,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三条路径,以提升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既不利于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也对企业和高校不利。大学毕业生求职不理性、心态浮躁、实践能力不强,对企业关心不足是造成频繁跳槽的主要原因。对此,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让高校、企业和毕业生三方能够有效沟通和互动,相互了解,掌握实情;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心理素质教育,稳定心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职场适应教育,让大学毕业生能够准确定位,稳步适应职场初期发展,从根源上减少应届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4.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准确找到职场定位,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进行职业选择,调整择业心理,做好择业准备,以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良好的心态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使大学毕业生能顺利就业,成功地走向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5.
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与某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相互调整,以克服大学毕业生在新的职业活动中出现的人际关系困惑症、自我迷失症、情绪压抑症、厌职情绪症等职业不适应的症状,达到人职匹配与和谐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由于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差,职场新人面临的主要三大问题有"个人发展空间小,找不到发展方向"、"经济压力大"、"工作压力、强度大"。研究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因及培养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后顺利适应社会、减轻从业压力,提高职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该课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心理适应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应届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率为59.5%,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8.7%;分析常用职业心理测验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的适用性,结果证实,所选职业心理测验信、效度良好,适用于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的评估;职业心理测验在评估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时拥有不同效度;证实了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预测模型的可行性;验证了GATB对于大学生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最大的就业群体,研究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并形成机制,有利于在职业准备期帮助大学生进行充分的就业准备,并在职场中取得长远发展。文章结合后疫情时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从大学生就业心态、择业观念、求职技能、经验实力四个维度,针对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21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想法,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变化趋势,提出就业帮扶举措,助力大学生有效就业。  相似文献   

9.
跳槽作为一种职场行为,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中呈高发态势。基于未来职业发展考虑,大学毕业生应明确跳槽可能带来的职场风险,掌握科学的跳槽方式。特别是应对盲目跳槽时,要树立科学职业发展观,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及职业实践观的指导下,促进职场成长。  相似文献   

10.
缄默知识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的特征。基于缄默知识视角的温州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职场适应力不强、职场胜任力偏低和职场发展潜力不足等方面。为了提升温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强化传承学习,提升岗位适应力;优化情景共享,提升岗位胜任力;深化实践体验,提升岗位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1.
试论自我认知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宗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25(3):107-108,F003
大学毕业生有不同的职业适应范围.不同的职业对大学毕业生有不同的要求。从现实上来看,弄清大学生的个人特征是科学选择职业的基本条件。通过对自我认知的内容、原则、方法等的全面阐述,深入地分析自我认知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影响.从而达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职业对大学生的要求相匹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职业生涯规划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不断提升就业能力。文章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研分析,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在职业发展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完善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强职场道德修养,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破解就业难题,推动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职场抗挫折意识和能力,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职场挫折感是一把双刃剑,而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更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厘清职场挫折感的科学内涵,把握职场挫折感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到预防的原则和应对的方法,从而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学毕业生求职弱点主要有五点:方向与定位不明、缺乏基本职业精神、求职期望值过高、缺乏沟通相处能力、缺乏职业竞争力。为此,大学生需要进行职业规划,进行职业定位与选择,培养职业精神,形成良好职业习惯,合理调整期望值,理性现实地对待求职,加强沟通,发扬合作精神,润滑职场关系,多方面提升职业竞争力,以求职场顺利成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都会受到一定动机的支配,而择业的动机一般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它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就业形势,满足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一、对象与方法为了解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帮助他们做好择业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抉择,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中心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9月对2005届毕业…  相似文献   

16.
加强大学生职业培训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扩招规模的持续加大,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力及岗位的胜任力成为制约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文章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分析大学生职业培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高校大学生职业培训的对策,力求通过健全和完善实施途径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职业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质量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422名毕业五年内的本科毕业生,发现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质量主要由家庭因素、院校影响因素和职场因素三类因素组成;在对职业发展质量院校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基础上,通过二元Logit回归分析,构建了包括职业能力素质、生涯规划能力、院校质量和实习实践四因素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质量的院校影响模型。  相似文献   

18.
孙敏  刘宇华  王宝英 《科教导刊》2023,(30):156-158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处理与生涯事件有关的心理资源,大学生从学生思维转变到职业思维,生涯适应力可让其快速将自我概念贯彻在生涯角色中,因此对生涯适应力和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本研究采用《情绪智力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生涯适应力量表》对4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情绪智力、成就动机与生涯适应力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情绪智力既直接影响生涯适应力,也通过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生涯适应力。  相似文献   

19.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社会各个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要适应高速发展的职业环境,需有效职业规划,不断开发自身潜能,提高从业能力,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引导学生高效度过大学生活、合理择业、成功就业以及职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该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明显不足,提升教学效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心理契约一直是被用来描述员工与组织之间内隐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并常被用来描述和解释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关系。当前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从事工作时间较长、相对成熟的员工群体,很少有人关注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而我国的国情恰恰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离职率高。大学毕业生由于其自身的不成熟及对新环境的适应等问题已经成为了职场上较不稳定的群体。本文在新就业大学生的这一问题上借鉴某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国内新就业大学生离职率高的心理特征,分析其原因以及如何保持其心理契约平衡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点有益的提示,使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企业生活与工作,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