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开课是华丽的时装,家常课如朴素的布衣;公开课是经过雕琢的美玉,家常课是原生态的玉石;公开课如频频出镜的美女,家常课如默默无名的农妇;公开课是改善待遇的小灶,家常课是养壮身体的粗粮。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与家常课是目前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存在,就有合理性。公开课是目前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它能反映教师集体的智慧,从面上提高磨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家常课作为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则是落实教师点的积累。因此,作为客观存在,公开课与家常课之间存在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高三英语教师,笔者发现在众多的公开课中,很少看到试卷讲评课。家常课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家常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笔者一节试卷评讲课的设计过程得出结论:将公开课的精心与家常课的平实相结合,让家常课虽然家常却并不寻常。  相似文献   

4.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5.
公开课有引领课堂教学优化发展的作用,能够展示教师个人的才气和魅力;家常课重在积累和养成,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有平日"家常"的滋养,才会有"公开"时的底气和才气。教师既要重视家常课的积累,又要珍视公开课的机会,以公开课的心态来上家常课,与教师集体抓好备课和反思两个环节,就会把家常课也上得活色生香,焕发事业风采。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老教师,笔上过为数不少的。公开课”,更听过不计其数的“公开课”。说实在话,所谓“公开课”就应该是“家常课”的翻版;说句更实在的话,大量的“公开课”与“家常课”确实又有着很太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时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公开课颇多微词,认为公开课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假不可信。公开课似乎成了“假课”的代名词。然而.举目四眺,公开课“涛声依旧”.它依然在全国各地广泛进行.依然是中小学教学研究必不可少又精心制作的一道“大餐”。其实,公开课本身并没有过错。上公开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好家常课,错在人们在实践中为了功利将其“异化”。  相似文献   

8.
孙建锋 《辽宁教育》2010,(10):39-40
日日馒头稀饭的家常课,未免单调寡味、营养不全;天天鲍鱼熊掌的公开课,难免营养过剩、消化不良。 家常课、公开课,何不各往中间走一步——形成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吃课”。  相似文献   

9.
所谓家常课,是与公开课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指在常态下,我们每天按课程表进行的日常课堂。请别小看了这家常课的意义,它是课堂教学原生态的一种自然存在,而原生的东西,往往会有天然合理的健康基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度时期,公开课受到很多人的抨击和指责,认为公开课是在作秀、作假,缺失真诚;认为公开课只是教师的自我展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公开课是大家、名家的课,好看不好学,离家常课甚远……因而,有专家呼唤:让公开课向家常课回归。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公开课受到了众人的抨击和指责,认为公开课是在作秀、作假,缺失真诚;是教师的自我展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大家、名家的课,好看而不好学,离家常课甚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呼声:让公开课回归家常课。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解读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个性化解读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个性化解读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成了逢场作戏的“即兴表演”。由于考试制度改革的滞后,许多教师非常茫然,不知语文课该怎么上了。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没人听课则恢复“标准化解读”。阅读教学依然承袭传统,因为这一套对考试非常“管用”,这也许正印证了萨特的“存在即合理”吧!例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  相似文献   

13.
<正>留意我们的课堂,家常课中的许多不足显而易见。我们很难像上公开课那样精心设计课前谈话,学具准备可有可无,一切都在漫不经心中开始。课堂上,重点偏失、随意性大。一些家常课教材钻研不到位、准备不充分,上课铃响后才匆忙找教科书进教室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材把握不准,缺乏有效地组织与引领;课堂评价单调。一些公开课上教师的评价精彩纷呈,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在家常课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4.
<正>“双减”背景下,关于作业设计的研究如火如荼。作业似乎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罪魁祸首”。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果差,才导致了“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没有守住课堂教学的底线。对于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存在“厚此薄彼”的误区,即往往重视公开课的研究品质,而忽视家常课的教学质态。公开课固然是“面子工程”,需要反复打磨才能精彩呈现,但家常课更是“里子工程”,马虎不得,因为正是一节节家常课的教学效果,慢慢积淀形成最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15.
刘文 《教师》2013,(6):34-34
张老师执教的《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是一堂家常课,也是一堂公开课。全组老师带着课题意识认真观摩了这堂课,课后都认真研究了这堂课。以下我想从这一堂家常公开课看"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践行情况。"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的目标,是期望在以学定教理念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6.
“家常课”如同我们吃的家常菜、家常饭,虽说普通,但却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常规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许多教师在课改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是与重视“家常课”的教学分不开的。 但在课改进程中,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公开课演戏型、家常课应试型的“二面人”现象。老师们常说,我还是蛮喜欢听别人的课,听一  相似文献   

17.
针对愈演愈烈的公开课、录像课的公开作秀,针对封闭、沉闷、缺乏生机的家常课,我们认为重新认识、探究这样一个曾经开放的公开课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先从课堂上的一个故事说起……[课堂教育叙事]这是一节关于二面角的公开课.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同学们很快就理解  相似文献   

18.
日日馒头稀饭的家常课,未免单调寡味、营养不全;天天鲍鱼熊掌的公开课,也难免营养过剩、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19.
刘玉明 《文教资料》2010,(35):65-66
上好作文课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上好作文公开课更是难上加难。作者结合自己执教的一堂作文公开课,就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指导学生作文等问题进行简析,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让公开课涌动真情;厚实学养,让公开课充满魅力;学会倾听,让公开课正确引领;真心呼唤,让公开课成家常课,以使学生真正学会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三课"指的是家常课、公开课、赛教课."三课"的培训作用不可低估,学好"三课"是青年教师的必经之路,上好"三课"是青年教师的立足之本.由此说来,充分发挥"三课"的培训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发挥"三课"的培训作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