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以赵稀方的论文"<红与黑>事件回顾--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话之二"为契机,对1995年由<文汇读书周报>开展的有关<红与黑>翻译的读者调查事件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探讨,力图还原其在中国及国际翻译学史中的坐标位置.本文认为,这一事件的表面观念虽然在当时落后于国际译学,但这一落后并不仅仅是这一事件本身的落后,而...  相似文献   

2.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于2011年第2期发表了许钧等人的一组文章,重提1995年前后的《红与黑》汉译大讨论事件。本文作者,该书的译者之一,提出了对其中几篇文章中某些观点的不敢苟同之处,以丰富的实例证明了再创派的翻译效果超越了等值派,并论证了中国的翻译研究水平并不比西方译论落后,甚至更为先进。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九十年代围绕《红与黑》汉译展开的大讨论,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与启迪。本文通过回顾此次世纪大讨论在翻译的道德批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对文学翻译及翻译批评的认识、文学翻译批评形式的拓展、对翻译批评者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的理论意识的建设等六方面的贡献,阐明其在文学翻译的理论意识与理论建设上的积极作用,和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译学建设一直备受关注,翻译学界对如何建构中国译学理论体系及其话语权等问题有多元解答,但学界尚未从事基于西方译学及其理论对我国译学建设影响的研究。鉴于此,笔者借助NUTERM汉英术语数据库中的语料,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译学研究期刊论文中的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及问题,尝试从术语这一理论话语的基础层面来探究西方译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译学的作用与影响,以期对大变局下进一步思考中国译学建设,尤其是话语体系建构的根本任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当代两个影响较大的翻译评论事件进行了比较,一是1995年的<红与黑>汉译讨论,二是由2004年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村上春树的汉译争论.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两个翻译评论事件的缘起不同,所处的语境与背景也有诸多不同,但两个翻译评论事件究其实质都是"直译"与"意译"之争.  相似文献   

6.
《教育》2014,(5)
正在当今世界,既能英译汉、法译汉,又能汉译英、汉译法,"左右开弓"的翻译家,仅有92岁的中国翻译大家许渊冲一人。他在海外声誉极高,曾有一个美国杂志排出了世界100个革命家,他作为"翻译方面的革命家"排在第92名。他不仅将中国的历史经典如《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道德经》等翻译成英文、法文,还将西方的许多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托夫》等译成中文。  相似文献   

7.
王晨婕 《现代语文》2013,(7):147-150
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剖析英若诚汉译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过程,包括译前的选材与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连续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该理论的框架下,作为特殊语言使用的话剧翻译活动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顺应译语受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英若诚选择汉译《推》剧顺应了当时中国受众的内在需求,选择增译、省译、套译和改译等翻译策略顺应了中国观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同时满足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翻译美学作为一门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学科,为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以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名篇《海上的日出》英译为例,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研究散文汉译英过程中的审美再现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1979年之后,翻译与翻译批评进入相对繁荣期。许钧长期致力于翻译批评;他出版国内第一部翻译批评 专著《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共同组织《红与黑》翻译的大讨论,并主持当代翻译家、批评家和文学创作者有关翻译批评的 访谈和对话。翻译批评逐渐摆脱字当句对、语言转换的局限,朝理论化、跨学科和跨文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翻译界越来越重视开展译学理论研究,因为翻译事业的飞速发展呼唤着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翻译理论的更新与提高,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译学理论研究者必须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和原有的起点上开展研究工作。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史》详细记述评说历代有代表性的译评家和译学流派的观点,勾勒出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在此书基础之上,通过梳理中国译学理论流变的线条,总结各阶段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旨在加强翻译爱好者的理论修养,提高实践能力;为译学理论研究者提供资料和管见,促进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好的片名翻译相当于一张精美的名片,对华语电影在欧美的推广大有裨益。笔者从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华语电影的片名翻译方法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旨归。  相似文献   

12.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阐释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译界的重要启示意义,同时探讨了目前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中存在的误解与质疑,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引以为戒,能将解构主义更好的应用于我国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晓芳 《海外英语》2012,(6):143-145
Translation,as an activity in human history,has been discussing heatedly.In general,since mankind started translation activities,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has never ceased.Discussions about translation have become so frequent that various translation theories have been formed gradually in Chinese.The thesis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reasons of their existing.At last,as to the issue of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the author agrees to establish Chinese translatology.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周代起就有了翻译。中国传统译论有数千年的文化历史,有如一条悠悠长河,沿着一定的历史脉络蜿蜒流淌。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特色和局限也迥然鲜明,对此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外来的翻译理论大潮,其现代走向只能是继承、发展、融合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俗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在语言中的结晶,俗语的翻译研究十分重要。通过审视近期国家领导人发言中俗语的翻译,发现国内译文与国外报刊中的翻译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从文化视角剖析俗语,用异化与归化两大翻译策略进行指导,期望俗语翻译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自有其分量。“风韵译”以诗传韵,不仅传递出原诗的内蕴,译诗还韵味十足;凭借译者之能,采用“归化”策略,意译创造,利用民族文化为读者服务;但同时,译诗忠实欠缺,美译常见,忽视原诗特点,让人分不清是译诗还是原创。  相似文献   

17.
古典格律诗英译的等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营  张换成 《培训与研究》2007,24(3):123-125,130
等值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关于等值概念本身以及能否达到、如何做到等值,翻译界并无定论。针对诗歌翻译的等值,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被认为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以许先生的原则为基础,结合一些经典格律诗的翻译实例,试图在意境(意)、韵律(音)、选词与修辞(形)三个层面上分析和探讨古典格律诗英译中的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介学是近年兴起不久的新兴学科,它拓展了比较文学、翻译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展示出极大的学术研究空间。文章对译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对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与文学翻译史的关系问题等,更是做了相当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贾慧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1):115-117
随着翻译学科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翻译理论进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当属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应论”,尤其是后者引起国内学者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诸多争议。作者认为读者反应对于指导译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四次文学翻译高潮期间读者的需求和译者的策略选择说明读者反映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