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一、有效对话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读出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感觉、感情和感动,获得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情感,做到"情动而辞发","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2.
教材文本为学生汲取语言养份提供了“食材”来源。然而,文本的精妙并非是显性的,而是隐形的、深藏不露的。教师要具备精湛的文本解读功力,要能读出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味;要能读出文本的层次,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要能读出文本的妙处,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精彩。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本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获得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读出创造性的感受,从而充分地体验阅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为此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但时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只将朗读视为"走过场"的摆设。其实,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更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活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譬如学生阅读鉴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就要求学生朗读,这样学生读出的不应只是毛泽东眼里的湘江秋景和他心里的人生豪情,而更应该是学生自己体验欣赏的湘江秋景和自己的豪情壮志、自信蓬勃。  相似文献   

5.
杨蕾 《广西教育》2014,(29):47-47
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所谓文本细读,就是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让学生潜心会文,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深刻情感。一、字斟句酌,读出语言的厚重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触摸文本,对文中的语言进行仔细体味,发现文中语言的亮点,并能够抓住这些亮点引导学生进行揣摩,进而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克服没有思考价值的师生问答,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自我发现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要帮助学生明晰思考方向、抓住核心问题,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与作者对话,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读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学中要重视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读出层次、读出精彩,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正文本解读分三个层面,分别是文学语言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本意蕴层面。高中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达到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度感悟,读出文本之美。一、反复诵读,触摸语言之"美"解读文本不仅要分析,更要去"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文章,在反复诵读中感触文章的语言之美,并  相似文献   

9.
关于阅读教学,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无非是想让学生多识字,多读书,读透书,读出自己的收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把握教材,高屋建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读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时,要寻求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作为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发现。主动而有主见的发现,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境界。"自主发现"就是主动而有主见地发现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营养价值。培养自主发现能力的路径主要有:引发意向,让学生乐于发现;依据文本,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对话文本,让学生体验过程;关注结果,让学生学有发现。  相似文献   

11.
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开展有效、深入的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自身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一、反复朗读,其义自见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无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也是文本解读的重要前提。如果离开了"读"字,文本解读也就失去了意义。若课  相似文献   

12.
石晓灵 《快乐阅读》2011,(23):63-64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是语文教师应认真思考、探索的重要问题。结合学习与实践,本人认为,要引导学生很好地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准确把握、深入理解,并且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在课堂教学之前,还应重视学生的课前自读自思。具体到课堂教学之中,首先要注重寻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最后,要恰当辅之以多媒体。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品味语言能将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一箭双雕,实质是"工具"与"人文"共舞,"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达成。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去了理解,要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在文本阅读中达到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15.
黄厚江、曹勇军两位老师的《葡萄月令》示范课,给选修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些方法论层面的因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读出经典文本的选修价值,通过品读、比较、还原等方法,对经典文本作多层次的深度解读,可以引导学生从言语到生命,从课内到课外,教给"修"的方法,拓展"读"的空间,增强"学"的效用。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达成。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去了理解,要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在文本阅读中达到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学生通过朗读,逐步体会和感悟,教师的责任是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桥梁,必要时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就要认真研读文本,留心细节,从小处着手引导学生读出其中深意,特别是抓住其中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能起到事半功倍、提纲挈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用类文本以其客观、冷静的笔调向读者展示着它自身的魅力,然而这个魅力的寻找需要我们用心经营,用心探求。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带动学生去探索那份文字背后的魅力呢?为此,我将从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愿为"心向意识、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真情""真心""真意"和站在工具性的巨肩上体悟人文情怀三个方面来寻找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要想体验和感受文本所承载的情感,只有牢牢抓住文章的语言进行教学。阅读教学离不开"咬文嚼字"。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好来,这就需要教师细读文本,把字词的意思放在具体语境中。借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怎样得"意"又得"言",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1.找准切入口。要解读文本,就要突破常规的教学思路,找准切入口,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兴  相似文献   

20.
正文本阅读教学应以言语形式为把手,从品味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读",读出韵味;去"品",品出味外之旨,以培养学生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建构文本意义,并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情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