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贾人渡河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焉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贾人渡河!明@刘基 @思文  相似文献   

2.
韩翁说试     
予夜梦韩翁,得其金石之言。翁曰:学者必试。试者,师以求贤,而振于世,弟子以求进,而基于业者也。试之有二,一曰广试,二曰狭试,而狭试居于广试之中。广试者,社会之检验也;狭试者,考场之明鉴也。究洞狭试之奥,若不当,则师难以得其贤,弟子亦难以图其进,且哀怨者众;若当,则师得奇才,弟子展胸怀,且心悦诚服焉。是故试之法,才之路,吾喜独得之。  相似文献   

3.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①.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②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相似文献   

4.
蜀贾卖药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相似文献   

5.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③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相似文献   

6.
蜀贾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②,不虚价亦不过取赢~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④,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⑤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⑥亦富。其专取良者,肆~⑦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相似文献   

7.
(一)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怨,恶人为仇,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桓谭《新论》)1.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郭氏曷为墟?“曷”通“何”B.贵己而不用。贵:尊重C.恶恶而不能去。两个“恶”意思相同D.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跟自己)修好2.用“/”标出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3.结尾句以下列哪句为…  相似文献   

8.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品读柳宗元     
美文采撷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①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③也,能顺木之天④以致其性⑤焉尔。凡植木之性⑥,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⑦,其筑⑧欲密。既然已⑨,勿动勿虑⑩,去不复顾。——《种树郭橐驼传》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  相似文献   

10.
辋川图记     
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盖维平生得意画也。癸酉之春,予得观之。唐史暨维集之所谓“竹馆”、“柳浪”等皆可考,其一人与之对谈或泛舟者疑裴迪也。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掩,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因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文及其注释,然后逐一答题。 蜀贾三人卖药于市。其一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假,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唯买者之欲而随以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唯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鄙三县[甲]尹三,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无以僦舟,人皆笑[乙]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丙]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丁]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相似文献   

12.
《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注解阐发者众多,又因时代和文体的特殊性,歧解也颇多。《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之,主要有四种观点,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本文认为“得”的语义指向为“处”和“去”,即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意便通晓达畅。  相似文献   

13.
【原文】 游万柳堂记 刘大魁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  相似文献   

14.
贾人渡河     
济阴②之贾人,渡河而亡③其舟,栖于浮苴④之上,号⑤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⑥也,能救我,予尔百金⑦。”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⑧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⑨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⑩,曰:“若(11),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12)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13)而退。  相似文献   

15.
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壁,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壁。是时言取壁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甚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壁归,曲在  相似文献   

16.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①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②而反③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  相似文献   

17.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  相似文献   

18.
文言故事     
.....画竹①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②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职业具有等级性,影响乃至决定人们的社会等级地位。官方以士农工商四民为良,娼、优、隶卒等为贱,社会身份地位低于良民,其“贱”之关键,又在于所从事职业行为的性质,即是否属贱业、贱役,所以堕民乐户等即使已除豁贱籍为良,若操原来贱业,仍属贱民,良民操贱业也同样为贱者;隶卒衙役中也有不属贱役而非贱民者,衙役是否为“贱”者,也取决于其“职”事是否为“贱役”,文章揭示官方将衙役中定为“贱役”的诸役名目,论述其职事行为、性质、特点及定其为“贱役”的原因。中国古代因职而贱者尤其是执贱业的娼妓等,职业低贱卑污而为社会一般民众鄙视,官方也有贱视政策,最重要的是本身及子孙不得考、捐入仕为官,以此不得齐同于四民之良。但在等级身份地位上,其与奴婢之贱者又是有区别的。法律中,贱者范畴为有人身隶属之奴婢等,即“因身而贱”者。其“因职而贱”者,在法律中不作“贱”者,他们在刑事命案中的判处,是以良人适用律量刑,高于因身而贱的奴婢等。但这并不表明其法律身份完全等同于良人,由于对其无专条律文,因而与良人之间的非命案刑事,法司掌握不一,判处中有考量其贱之因素的案例,也有作良人对待的。仅因职而贱者正因为没有人身隶属,也不...  相似文献   

20.
移树说     
原文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子曰:“有是哉?”请试,许之。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棱①,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