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彭钢 《江苏教育》2009,(7):79-80
教育史上有各种各样的名校.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主流名校,以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成效显著、人才培养众多而产生了广泛的教育影响和社会影响。如我国的北大附中、天津南开、南师附中等,英国的伊顿公学等,它们构成名校的主体。这样的名校校长固然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某一时期的学校发展,但不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校影响大于校长影响,无论谁去当校长,名校的制度和思想都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第二类为非主流名校,由某一重要教育思想家或变革家对学校教育实践进行了重大变革,从而产生重要教育影响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名校办分校”是在政府提倡“发挥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办学模式。作为首都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北京小学也进行着此类探索。在这过程中,学校始终保持冷静的思考、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策略,追求着本校与分校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名校集团化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政府整体推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杭州名校集团化具有典型意义。杭州名校集团数量呈现一定规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与基本模式,其成效显著。但是,名校集团化办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同质化现象严重、名校集团缺乏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集团内学校缺乏共同文化等。名校集团化发展要超越发展瓶颈,应该从宏观关注政府责任与政策、中观关注集团制度与管理、微观关注教师与学校文化三个层面入手,形成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杭州教育局正在进行声势浩大的教育办学模式的大改革。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学校教育的集团化。充分利用名校效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旧校”、“名校+弱校”等的发展模式。这种教育发展模式的本意是将“名校”这块“蛋糕”做大,起到“做大做强”的规模效应,以期达成“依托名校发展优质教育,进而实现教育公平”这一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竞争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是当前较为普遍流行的一种学校发展观。在竞争性发展观的支配下,学校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即学生的发展受到不应有的忽略,其危害至为深远。为此,应当从根本上颠覆竞争性学校发展观,建立以学生发展评判学校发展的发展观。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来看待学校发展,则要求学校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设施、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存在以及教育的适应性等着手,由SWOT分析转向教育分析。  相似文献   

6.
物力惟艰.奋斗以成。对于身处“穷国办大教育”这一整体境况之中的中国学校教育来说,欲使学校发展为名校,无疑需要一代人以至几代人的努力方能达成。然而,成为名校也并不意味着探索的脚步可以因此而停顿。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名校如何继往开来,不断赋教育品质以时代性,在持续发展中凸显生命张力,是名校始终面临着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名校文化形象重塑的时尚性遮蔽与“形式移植”,为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与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带来了障碍.克服这一障碍,需要重新确立名校文化再造与区域学校品牌集群发展的理想追求,在优势基因的持续强化与区域生长周期双线并行的路径中,提高名校文化的时代品性与区域品牌的衍生力.  相似文献   

8.
名校功能变异、面目变形,与对名校的价值认知偏差有关 《教育科学论坛》(以下简称“本刊”):作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研究者与管理者,您怎样看待当前教育均衡追求背景下的名校存在与名校创建? 张乃文(以下简称“张”):教育均衡主要是指区域内办学资源配置和学校发展机会的均等,而不是学校发展水平的整齐划一.在正常的教育生态下,学校发展水平始终存在差异,一部分发展更好的学校就成为公众心目中的名校.  相似文献   

9.
刘俊华 《考试周刊》2010,(18):209-209
近年来,江苏洋思、山东杜郎口等名校别具一格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给人以深刻印象。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内在精神源泉。一些名校的起点并不高,有的地处偏僻的乡镇,有的曾经面l临倒闭,但它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有很多经验值得品味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唤醒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发展生命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遏制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动因。作为教育重要构成和兑现教育本质决定性因素的教育评价,必定取向发展生命的价值追求,并致力于撬动生命的发展。但由于教育评价与生俱来的科学性、人文性、复杂性等特性及其操作难度,由于教育实践对教育评价价值发现、评价技术创建等不足。由于教育的本质追求与现实的社会需求的经常性错位——高考的选拔性功能与教育者培养理想的人的教育理想的错位,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与社会、家长对人的发展的现实需求的差异等,评价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制约新课程改革纵深挺进的最大瓶颈。  相似文献   

11.
目前,均衡教育资源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热门话题,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也成了讨论的一个焦点。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无疑是优质的,因此有的同志呼吁“警惕名校对教育资源的垄断现象”,有的甚至竭力主张取消重点学校。笔者认为,建设重点学校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现阶段,区域教育应当确立“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而建好重点学校”的教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的职能,推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本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等方面,阐述以下观点。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在省城举办的“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学术研讨会,研讨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通过学习,既开阔了眼界,又感受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名校,还是发展中的薄弱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在追求精细管理,促进学校发展方面多下工夫。下面,我就此次培训的一些体会梳理如下,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3.
发挥自身优势,带动一大批学校成为优质学校,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这是名校的责任所在。15年来,重庆市第八中学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了系列帮扶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帮扶之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颇具声望的学校,依托其雄厚的实力和素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雨后春笋般地膨胀起来。名校膨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了名校的价值,深化了办学体制改革,盘活了教育资源,激活了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教育创新的开路先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教育的要求也上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人们想尽千方百计选择重点学校,重点学校扩招的形式已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于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学校不失时机地以“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独…  相似文献   

15.
<正>高考名校该不该走下神坛,取决于其教育作为和存在价值。高考名校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学校为了自身发展,迎合家长、学生升学需求,采取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手段提高高考成绩,逐步成名。这些名校由于专注高考,而忽视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考试能力,更需要生存能力等。教育应立足学生原有素养,引导和促使学生内在潜能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谈名校之名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名校的建设与发展不容回避地摆在每一个关心教育发展、思考学校出路的教育工作者眼前。一般学校要"争名""显名",已是名校要"正名""扬名",彼此竞争,彼此超越,形成了百舸争流、红火热闹的教育景观。那么名校名在哪里?厘清这个问题,对学校自身建设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可否认,一些名校在其形成过程中政府曾给予或依然在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但在严格的意义上,名校不是政府刻意形成的,或者说政府刻意打造的学校也未必都能成为名校,所以名校本身并不存在公平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人们心态有些浮躁,好像只有名校出来的学生才能成才。”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不认可这种说法,“名校容易出人才.主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了最优秀的教师与学生.这一点其他学校不可比。如果各类教师和学生都公平地分布在所有学校,则追求考高分的名校教育其实最不利于出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东丰县第二中学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走出了一条融古今教育之思想、汇中外教育之精华以凝练和谐教育思想,以和谐教育弘扬名校的传统和底蕴、凝练名校的思想和灵魂、提升名校的品位和品质、熔铸名校的品格和特色,从而焕发名校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人有个性才显魅力,校存特色方具品位。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学校也不例外。不同学校拥有不同的内涵。一所学校,如何打造自己的教育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则是当代教育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是很多名校追求的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在省城举办的"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学术研讨会,研讨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通过学习,既开阔了眼界,又感受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名校,还是发展中的薄弱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在追求精细管理,促进学校发展方面多下工夫。下面,我就此次培训的一些体会梳理如下,与同仁共勉。一、促进学校发展的基础是追求教学常规的精细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