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从场所依赖出发来解读《呼啸山庄》中凯瑟琳自我的"迷失"与家园的"回归"。通过对地方认同和地方焦虑的分析,发现地方感的丧失造成了凯瑟琳的"迷失"。主人公因远离"家"而导致自我的"迷失",主人公自我的复归及回归"家"的过程也是重新得到地方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当代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成名作《典型的美国佬》被认为是新一代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着意刻画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物的身份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新的诠释。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主人公自我的体现,即对中国传统价值的认同和对美国梦的不同理解与追求方式,来探讨自我与美国梦对人物流动身份的影响,同时关注了作品开放式结局的寓意所在。  相似文献   

3.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家当》以1位中年女作家视角回忆姑妈艾尔弗莱达以及两人之间微妙关系,展现人物在错位的空间中的情感体验。艾尔弗莱达从乡村移居城市,家园空间的转换导致她身份困惑并尝试通过对家园空间的追忆和回归获得身份认同,却以失败告终;叙述者在压抑的家庭空间和不对等的爱情中自我空间错位而导致身份困惑,尝试在第三空间中重建自我身份。基于索亚的空间理论,结合门罗自身经历,对比两位主人公自我追寻之路结局得出:第三空间中自我探寻是解决门罗小说女性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的合理办法。  相似文献   

4.
杨松 《文教资料》2013,(6):9-11
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解读了彼得.凯里的作品《他的非法自我》。并通过小说主人公身份的迷失、找寻和回归,体现了彼得.凯里对暴力民主革命的思考,以及他的理想社会观,反映了小说创作所体现的对人类前途的关注,凸显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良知。  相似文献   

5.
学术职业社会化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学术职业认同是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结果之一,能够体现学术职业社会化的效果。基于社会化视角,从背景特征、组织支持、导师指导、自我认知四个方面分析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卡方检验显示不同性别、工作领域、类型博士后差异显著,多项logistics回归发现职业晋升机会影响显著,组织支持影响较小,导师指导无显著影响,自我认知所代表的个人社会化阶段是影响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从博士后的不同类型、国家差异等方面分析学术职业认同的差异性,发现影响学术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有所不同,中国博士后多数为高校博士后,说明对比西方国家,中国博士后更多是一种师资储备,流动性相对较弱,博士后类型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6.
《觉醒》中的阿黛尔和雷西不仅是对主人公埃德娜的烘托和反衬,更是埃德娜观照自我的一面镜子。她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伴随了埃德娜的整个觉醒之旅。从她们的身上,埃德娜认识到自身潜在的女性气质,释放了压抑已久的对情感和欲望的追求,并且以艺术为媒介探索自我的生成。但同时这两位女性的自我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其中阿黛尔所代表的“母性枷锁”注定了埃德娜的觉醒和抗争以悲剧告终。而埃德娜回归大海的结局则是肖班对女性存在与自我实现这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的一个乌托邦式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壁纸》一直被认为是女权主义意识觉醒的一部代表作,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女权主义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从女权与男权社会、父权思想入手分析女主人公女性"我"的主体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8.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以一场未遂的"荣誉谋杀"为主线,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玛丽对于"身份认同"的思考与建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玛丽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变化,阐述她自我认同的建构过程,并挖掘这种认同产生背后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青年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概念的解读,分析了统一性建构的重要性。笔者从实现两者统一的前提出发,通过保持青年个体社会化的延续性、积极建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构建青年积极的自我认同及青年的自省与调节几方面,实现青年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从社会化的角度入手对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人物克里斯默斯的幼年经历进行了剖析,发现主人公孤僻的性格和对于身份认证的混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幼年时期失败的社会化所造成的。爱的缺失、信任的泯灭、归属感的缺乏等对一个人的毁灭程度远比种族歧视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自我是教师在作为学生和作为教师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起来的对自己教师身份的认同。漠视教师内在自我的激发与建构的校本改革或者区域教育政策,会误导教师进行外部自我认同。内在自我是教师发展的发起者、维持者和加速者。教育改革需要个体从内部入手,从改变自己的内在经验入手开始。在当前的教育情境中,认识和重构自我需要在关系中进行:改变教师与自我的关系;确立师生之间的"帮学"关系;重建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重塑学生与环境的关系;创造个体与领域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沼泽天使》是加拿大女作家埃塞尔.威尔逊的一部中篇小说,它讲述了女主人公玛吉.劳埃德放弃不幸婚姻,毅然离家出走并最终重建自我、回归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本文从"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以玛吉.劳埃德的自我意识为例,浅析自我意识对"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一、认同认同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属于一种自我意识或者说自我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初,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提出过非常著名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分析。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分析,认同则更侧重自我与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斯.弗里施是瑞士著名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其代表小说《施蒂勒》直指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危机。作家采用离间手法、片段式叙述、多重叙事视角及冷峻的叙事语言将小说主人公在两个自我之间的挣扎与徘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认同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关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全面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在自身的成长中发挥特殊作用的时期。从个体的发展历程来看,自我认同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实现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对自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发展机制进行了许多探讨,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理论启示。从自我认同的内涵方面,自我发展也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自我发展的个人阶段、自我发展的个性阶段和自我发展的自主阶段。  相似文献   

16.
民族自我认同的方式多种多样,其语言、历史、宗教等都可以成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要素,在湘西苗族社会中,苗歌也成为苗族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本文通过对湖南湘西古丈县翁草村湘西苗歌的研究,力图揭示湘西苗族是如何通过苗歌来实现民族认同的。主要从民族意识,认知结构,民族群体人格,民族社会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与学生自我认同的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要帮助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目的是继承社会文化,这是较为典型的观点。事实上,要完成学生的社会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是前提,如果连自我认同都没有做到的学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因此,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透析教育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8.
段真 《培训与研究》2009,26(4):18-19,26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的剖析,结合同一作者其它作品中的男性人物,从心理分析学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从作者笔下男性人物的受伤、他们对阉割的恐惧以及他们的自我分裂的种种表现几方面,揭示以杰克为代表的男性人物的自我分裂症,以及作者本人对男性社会性别身份认同的敏感与关注,从而为经典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增添了复杂性与多重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和确认。比较教育研究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认同"问题结下不解之缘。文化认同中"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是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面对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变迁反映了"自我"对"他者"态度的变化。根据取向的不同,认同分为自我取向和他者取向。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我国比较教育学者易陷入他者认同还是自我认同的两难困境。开展平等对话,进行"脉络化"的研究才是确立自我身份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0.
身份是后殖民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琼斯皇》是美国著名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表现主义戏剧。主人公琼斯既是一个民族背叛者又是美国白人社会的牺牲者。这部剧通过呈现琼斯皇从黑奴到皇帝再从皇帝回归到黑奴的身份转变过程,揭示了后殖民统治下美国黑人的双重意识和认同危机。从后殖民视角出发来解读琼斯自我身份的迷失及其后殖民根源和认同危机下琼斯自我身份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