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童化作文"是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使小学作文成为真正的儿童作文.在这"以童化之"的习作课程建构之路上,儿童精神得以彰显,童年生活得以丰盈,童年的内涵得以延展,童年正成为人一生成长的力量.本文试从"童化作文"课程建构的基点、向度、模块三个层面去丰富一个人童年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作文教学的思想与理念,少的是破解作文教学难题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好的教育是用50个办法教育1个孩子;坏的教育是用1个办法教育50个孩子."同样的,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拥有足够多的方法与策略,以积极有效地应对层出不穷、各色各样的问题.否则,我们会在教学实践中陷入"黔驴技穷"的困境.而所有的策略,都应该建立在对儿童精神世界、儿童话语方式、儿童生长需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任何背离或脱离儿童的作文教学,都是一种精神伤害.  相似文献   

3.
"儿童中心主义"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本能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以此审视我国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存在着教师本位、教育标准化严重、学生课业负担重等背离"儿童中心"的教育现象.对此要把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转变教师理念,尊重儿童个性、因材施教,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等以缓解我国应试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7,(9)
背离生活,作文找不到回家的路。因而,返璞归真,作文一定得回归生活。作文对生活的回归,是为了恢复生活本身具有的教育力量。叶圣陶先生  相似文献   

5.
背离生活,作文找不到回家的路。因而,返朴归真,作文就得回归生活。作文对生活的回归,是为了恢复生活本身具有的教育力量。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  相似文献   

6.
生活作文教育在日本有较长的历史,它产生于日本近代的学校教育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次复兴。日本生活作文教育是以大量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改革作文的内容与表达方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它提出的背景与我国当前学校教育状况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我国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背离的情况也是相当普遍的,作文教学的“形式训练”倾向明显,借鉴日本生活作文教育运动的成功经验,让作文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改革作文教学的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吴勇 《湖南教育》2007,(5):20-21
前苏联教育学者季亚琴科在本体论层面道出了教学和交往之间的关系:教学是以特殊的方式有组织的交往,或是交往的特殊变体.而这种"特殊的方式"对于习作教学来说就是言语.通过言语交往,形成童心和生活的相互映照;借助言语交往,教师在儿童的精神世界构建稳定的言语图式(包括写作方法、技能);依靠言语交往,让儿童习作拥有它的生命意味.因此,我们以为"童化"的作文教学,"交往"不是它的外在的工具,而是它的内在本质,"交往"成为当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视野.因为交往,写作成为儿童的真切需要;因为交往,儿童获得了真实的写作能力;因为交往,儿童从写作中体悟精神的丰盈和成长的愉悦.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而且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生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儿童生命的物化,教育本身的异化.儿童的问题是成人世界的危机在儿童生活中的扩散.只有改革物化的思维方式,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把握他们,理解他们,纠正教育的片面的功利主义倾向,才能根治学生负担过重这一顽症.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彰显和升华,或者说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鲜明的个性.学生在提高阅读理解和运用母语表情达意的同时,也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体验、培育品质个性语言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作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作文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讲、抄、背、套"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目的的枯燥、刻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尊重儿童天性、呼唤儿童灵性、激发儿童悟性、彰显儿童个性的"绿色作文",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充满生机的作文教学新天地即将呈现.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不仅因为它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作文还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它独有的教学内容、训练方式和训练过程能集中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技能运用等方面的情况,因而它也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这一点是语文学科内部其他部分的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同时作文是书面文字的表达,也就是思想的表露,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学生作文也就是教学生做人.在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感受生活,说真话、说实话,树立良好的文德文风,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健全完善的人格,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坚强优秀的品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上看,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作文教学关系到学生的长远发展.正是基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贯彻以下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一、背离中的尴尬“生活”的内涵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揭示:①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②进行各种活动;③生存;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⑤〈方〉活儿(主要指工业、农业、手工业方面的)。这5个义项,都与人生存的物质所需关系密切,从教育的角度审视,虽然比较全面,其中两项也涉及了“各种活动”,但不够清晰,因为儿童的生活“还应当从精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物质与精神完整统一的生活,对于儿童成长和作为成长方式之一的作文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马克思在《1844年…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一项个性特征很强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儿童用已内化的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儿童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有效创作的重要条件,它可以让儿童在童真的世界里自由徜徉,也可让儿童"在纸上快乐地蹭痒痒"抒发胸臆.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跟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作文与生活对接起来,让作文完全成为儿童生活中一项很随意而不刻意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张扬和升华,也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美好的心灵.学生在提高理解和运用母语能力的同时,也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体验、培育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作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作文教学新天地即将呈现,作文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讲、抄、背、套"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尊重儿童的天性、呼唤儿童的灵性、激发儿童的悟性、张扬儿童的个性的"绿色作文".  相似文献   

15.
习作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活化,是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病而提出的。传统作文教学依赖于教材,困守于校园,拘泥于方法技巧,沉溺于课堂说教,漠视语言表达基础素养的养成与生活实践的关联,轻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感受和体验,背离了在紧密联系生活实践中发展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这一教育规律,造成了作文课“学生厌烦,教师犯难”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幼儿音乐教学在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化模仿、表层化运用等问题,背离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本质内涵。对此,笔者提出了改进的基本思路与策略: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促进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本土化;围绕儿童生活取材,展现音乐教学的自然活力;注重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知识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追寻知识与人的意义:使人的生活趋于完美、充实.然而,由于受近代以来对知识的性质与地位看法的影响,学校的知识学习逐渐背离了其本真意义而变成了对分数、学历等知识代码的追逐,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完善被忽视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知识的教育性"思想对于我们反思这种教育现状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抛弃了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大量涌入城市开拓自己的新天地.儿童留守农村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找到教育对策,才能尽可能地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正>活动教育是一种具有渊远思想基础和广泛实践影响的理论主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它充分尊重儿童自由、本真的自然天性,将活动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儿童在活动中生动活泼地成长。近几年,在学校主课题"以活动教育守护童年生态的校本实践研究"的引领下,我校语文教研组立足作文教学,高度关注儿童的成长状态和发展需要,开发和实施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符合儿童发展需要、激发儿童生命潜能的自主性活动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儿童从备受呵护、关注的幼儿阶段迈出步伐走向社会学习生活的第一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期. 幼儿期是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的时期,由于这个年龄段是儿童正式进入小学之前的一个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学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