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主持人语】对知识/思想共同体的期待和想象,离不开无限丰富现实生活的生动启迪。严瑜认为:"第三次改革论争"催生了中国改革的大转型和"新的改革共识".同时,各知识分子群落间的思想裂隙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知识界的部分重大议题已经与改革进程深刻地纠缠在一起。知识分子企图用自己的诉求来影响社会的时候,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是,知识共同体要在与权力和民意的关联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追求文明复兴的当代中国。需要一个有足够能力、有足够积累来探索事关民族、国家和文明命运的诸种问题的知识界,需要中国知识界有透彻了解世界其他文明的抱负和功夫。有承继自身历史文明统绪的能力。王晓渔则通过论析民国时期学术共同体和当下单位制度下学术共同体的分别,指出学术共同体不是课题组,不是学术协作组织,它首先是精神共同体,学者不仅是同事。更是同仁。有关"第三次改革论争"的社会政策等论争,不仅没有导致整个社会的分裂。反而刺激执政党和政府在众多领域的改革战略和政策设计方面,致力于提出能够整合意见多歧的市场社会的新思路和新政策。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思想、知识界建立新的共识和共同体有了可能。胡粲然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讨论渐次展开,对于当下中国知识/思想界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可能走向的看法可谓人言言殊。杨早认为:"文化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冲突。是阻碍中国知识界重建"知识共同体"的一个主因。知识的创造与积累、以开放包容心态促进媒体的竞争与细分等等.都是重建知识共同体必要的条件。秋风则指出:恐怕毋须过多地期待现代历史上那个知识分子群体的重建。新士绅群体的发育,可能更为可欲。中国社会的转型。有赖于每个知识人的建设性参与.而不仅仅是批判。徐友渔在对"启蒙的自我瓦解"提出批评的同时.认为9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等思想纷争具有明显意义。多种认识各有所本.均为一家之言。本刊坚守多元理念力争为促进富于建设性的共同体的形成提供讨论的舞台。胡粲然  相似文献   

3.
肖鹏 《图书馆》2012,(4):16-19
图书馆学界对"信息民主"乃至于"民主"的定义一直处于模糊之中,对图书馆承担"民主的基石"的责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从民主的普遍定义和内涵延伸到信息民主的定义和范畴问题,分析了制度保障、媒体、公民共同体和知识分子等四个重要的信息民主结构性要素。文章还着重探讨了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信息民主生活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分析了它与信息民主各大结构性要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档案史料编纂共同体、行政档案学共同体和历史档案学共同体、实用经验档案学共同体、"小档案学"共同体和"大档案学"共同体五个阶段,本文对这五个阶段进行分别论证并提出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意义,有利于掌握学术脉络和档案学发展历程,旨在丰富我国的档案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知识/思想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直到今天呈现出分化明显、对立鲜明、争论激烈的多元面貌,与80年代的状态形成强烈对比。有人为此感到不安和惋惜,在他们看来,这是知识/思想共同体的破裂。对于他们来说,知识分子处于一个共同体之中,对于中国的现在——甚至包括过去和未来——有基本的共识,才是理想状态、正常状态。他们认为,分化、对立和争论说明知识分子意气用事、心存私欲和偏见,喜好党同伐异、人身攻击,他们呼吁良知、诚意和公共关怀,以结束这种立场、观点歧异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正石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事业最初起步于话剧,享誉中外。日本著名艺术家佐藤忠勇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的演员中,最好的是赵丹。还有一个叫石挥的,他的表演能力也跟赵丹差不多。作为一个导演,石挥也是第一流的。"苦难的童年石挥,原名石毓涛,1915年生于天津杨柳青。父亲是知识分子,曾在北京高等师范任职。此翁是戏迷,与"四大名旦"程砚秋、尚小云是好朋友。石挥出生第二年,随父母迁居北京,住在宣武门外的校场小六条。石挥回忆童年生活情景时说:"我虽出身于官宦之后、书香门第,童  相似文献   

7.
影视传播与民族想象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广泛注意和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讨论,一是"民族想象共同体"作为一个概念的积极意义,二是影视传播对于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建构作用,三是过度想象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民族想象共同体"这样的表述中,真实存在的共同体是本质,想象的作用是凝聚与加强这一共同体,而影视传播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能对民族认同和民族想象共同体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十年前,我曾经参与过一个活动,当时,它被命名为"中日知识共同体"。这个名字,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它冠以"中日"字样,而这通常暗示着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至少,让人联想到以国家为框架的模式,那么,我们这些普通的知识分子,似乎就有了些代表国家的意思,这很难让人接受。第二,"共同体"其实是个很老旧的词汇,各种"后学"流行到今天,还使用这种含有封闭和排他性的血缘性词汇,确实不太容易排除掉政治不正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组织形态经过了"原初共同体——现代性社会——现代共同体"的历程。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共同体与更大的社会之间需要形成长期有机联动,现代共同体必须与社会实现功能互补。在此过程中,媒体扮演着"跨海大桥"的角色,实现了它的联动作用,协调着人的双面性冲突。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的基督徒、传教士和教会学校将西方公共图书馆理念植入中国传统社会土壤,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因应时代变化,立足本位,取法西方,融会贯通,力求创革,为近代中国图书馆学知识生产作出突出贡献。本文以"文华共同体"为基点,从图书馆学知识生产集团形成和发展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11.
余玉 《现代传播》2019,(12):59-64
新闻职业共同体是由价值维系的"想象的共同体",其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过程。聚焦于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新闻职业共同体自近代新闻业开启以来在中国的嬗变历程,探寻其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溯源与孕育(1815-1905)、萌芽与建构(1905-1928)、分化与重构(1928-1949)的独特演变轨迹和发展逻辑,并考察各个历史阶段新闻职业的信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知识共同体的现实表征,从而揭示中国近现代新闻职业共同体演进的源流关系及对当下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心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提供精神力量。然而,在培育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多元一体"逻辑关系认识不清、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效果欠佳、新媒体管理运用不规范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下,未来应从"多元一体"逻辑关系符号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化、少数民族发展现代化、中外关系合理化、新媒体运用科学化等方面着眼,进一步培育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黄金 《今传媒》2014,(7):39-41
2011年以来,公共知识分子在互联网开始被简称为"公知",进入2012年,"公知"问题伸至现实空间,引发媒体讨论风暴。通过对三类媒介相关报道的分析发现,当"公共知识分子"被简称为"公知"的一刻起,这一名称就被严重贬低了,网络空间与媒体空间内的"公知"所代表的人群和形象也与最初的"公共知识分子"大不相同。此时的"公知"已和"叫兽""砖家"等词汇一样,形成了某种对知识分子、专家权威的"异化"、"污名化"。  相似文献   

14.
明初宫廷画家郭纯于永乐二年(1404年)由黄淮推荐而进入宫廷,永乐十二年(1414年)以后受到明成祖的重视和信赖,成为永乐朝最重要的宫廷画家,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他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备受恩宠。永乐以后,由于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提倡,宗法两宋院体风格的绘画逐渐占据明代宫廷绘画乃至整个画坛的主导地位,郭纯在这一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郭纯能得到明成祖的宠赉和信任,除了因其谦逊淳朴、画艺高超以外,更与其擅长金碧山水相关,而其从事金碧山水创作本身也与明成祖对这一绘画形式的喜好与大力提倡密切相关。明代前期金碧山水画以宫廷画家的创作为代表,郭纯的金碧山水承宋元传统,并直接影响了此后戴进、石锐等人的创作,对于金碧山水在明代的勃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视精英文化拯救与公共电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精英文化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消逝“精英”一词在《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散布于各行各业。精英文化的主体就是这些关注社会发展和活跃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知识群体”的“精英追求”的精神表现。电视中的精英文化,指以知识分子话语和艺术家经典作品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是知识分子在独立人格、专业背景和理性精神支撑下通过电视传播对现实社会进行的权威解读和批判认识,是由艺术家创作的经典作品的荟萃与展示。广义…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在思想解放运动和经济改革的浪潮下,西方哲学思潮不断传人我国,弗洛伊德与尼采思想在中国大地上持续升温.一系列的冲击促使刚刚走过众人失语、学术荒芜、精神苦难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借助西方哲学思想,寻求理性回归,一场突破旧有意识形态束缚的"新文化启蒙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时代精英们纷纷出场,乐坛歌手以摇滚这种中国从未有过的音乐形式高声嘶吼着青年一代的迷茫和愤慨;中国前卫艺术家更是身体力行地投身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大潮中;知识分子们则开始了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以书为媒,知识分子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通过对<读书>杂志30年来所刊载的与图书馆相关的1047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阅读情结"一直是维系知识分子图书馆认同的核心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思潮变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图书馆认同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思想自由的认同",到"以人为本的认同",再到"民主保障的认同".在与社会互动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展示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勇于解放思想、兼济天下、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消解了,新士绅或许在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到"知识分子",人们很容易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尤其是当知识分子以"社会的批判者"、"理性的旁观者"、"启蒙者"自居,强调自己是"社会的良心"、"道义的守护者"的时候。旁人若不如是,简直就是一种罪过。但是。从知识分子的内在视角看,这种姿态是否健全?从社会的角度看,这样一群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之优良秩序的形成和维护,是否真的如知识分子及其他人想象的那样重要?中国之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9,(8):88-94
作为应对全球风险的先进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应积极在传播层面加强推广,以直观、形象化的符号转化抽象、晦涩的政治理念。通过提炼典型符号,实现符号转义,构建"视像化"场景,完成图式借用与语境置换、突显"视像化"形象刺点促成情感关联、进行意象生产以增加认同权重的具体路径,发挥视觉媒介的独特优势,谋求对外传播中政治理念与个体情境的关联,以促成对象国成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同和内化,以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通诗文、工书画,是一位极具文人气质的艺术家,这与他长期结交文人雅士不无关系。与梅兰芳声气相求的,既有旧派文人,也有新式知识分子。作家包天笑(1876-1973)就是一位与梅兰芳保持长期交往的新式知识分子。缘起《留芳记》说到包天笑和梅兰芳的关系,必得先从包天笑的长篇历史小说《留芳记》说起。包天笑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和小说家,一生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