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小调相互间的频繁渗透及自然调式的运用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主要特色。古典音乐和声原则是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根本源泉,浪漫主义音乐的和声语言与古典音乐的和声语言是同质不同形的关系。体现出同一种体系——大小调和声体系——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创作中的民族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里格的《抒情小品》为分析19世纪民族乐派的作品提供了一本范例,它在调式、音阶与和声的运用等方面独具特色,是北欧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本文仅就《抒情小品》在音乐风格上的民族性特点作一些分析。一、民间调式、音阶的运用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大小调式仍然是欧洲专业音乐所采  相似文献   

3.
一个音、一个和弦不能表现思想情感,也无法塑造音乐形象。只有把音乐中许多个不同音高的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并以一个主要的音为中心,其余的音都围绕它和倾向它,组成一个词式,形成一个体系,才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调式的表现力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调式来表现思想和塑造音乐的形象。通常见到的有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和民族的五声、六声、七声以及清乐、雅乐、燕乐等宫、商、角、徵、羽多种调式。然而最常用的还是自然大调和宫调式。  相似文献   

4.
引子 和声学,作为多声音乐作曲技法之一,起源、成熟于西方。如果从作曲家有意识地使用和声的年代算起,要追溯到公元九世纪的奥尔干农(Organum),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即使从逐步确立调式功能和声体系的十七世纪算起(标志是中世纪自然调式体系向近代大小调体系变迁的完成),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真正使用和声技法,是“五四”(1919年)前后的事,不过七、八十年。这段历史,是以直接引入西洋大小调功能和声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份是对作品中所使用的音阶调式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作品中所使用的中国汉族传统雅乐音阶和清乐音阶,西方自然大小调音阶和多调性发展手法的运用.第二部份主要涉及对作品的和声进行分析,包括不同结构的和弦运用和线性和声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通过对作品的音阶调式和和声分析来应正金湘所提出的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中的和声处理体现了调式调性与和声调性两种调性体系的结合,即:众赞歌旋律是教会调式体系的,而和声却是大小调体系的,这两种体系的结合是<371>的最大特色.巴赫运用功能和声处理众赞歌旋律的主要手法是,将教会调式的特性音和Ⅶ级音处理为大小调体系的其他音级,将教会调式的主音在功能和声中处理为同调结合和异调结合.  相似文献   

7.
所谓调号判断法,就是运用升降调种各调的调号来判断某一音程分别在哪些调式中。在我们所讲的基础乐理中.调式音程一般分为两种:一、一般音程,二、特性音程。一、一般音程一般音程是与特性育程相对而言的。特性音程是和声大小调本身所固有的音程,即增二度、减七度、增五度、减四度,除此之外,调式中的音程都是一般音程。我们在判断一般音程在哪些调式中时,运用调号判断法进行判断。首先,把所给青程的根音和冠音看作自然间式中所固有的音.根据包含这一音程的几个#号或b号调判断出自然调式,再根据自然调式判断其和声调式是否成立。…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音乐浪漫主义后期以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建立在大小调的和声功能系统上来进行创作的。其实从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中就可以发现,在那时的和声理论就已经得到了发展。直到浪漫主义中后期,作曲家热衷于突破传统和声理论,半音化和声连接不协和和声(例如四度叠置和弦)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到了20世纪,音乐家的创作手法甚至可以认为超越了传统,不过使用和声概念来创作的作曲家也不在少数(例如拉威尔),但是和声连接已几乎脱离开了大小调体系。笔者在创作中发现,调式系统的使用与发展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且和声的连接会影响到调式的效果。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调式及和声的思维,会使作曲技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这种体系是与建立于传统大小调七声调式体系上的旋律音调相适应的,而我国的旋律音调是以五声性调式体系为基础的,将一个外来的先进的东西与自己传统的东西相结合,必然要经历一个模仿、发展的摸索过程,然后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和声语言。在黄自的创作中,小七和弦的运用,就呈现出这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波兰伟大的钢琴家、音乐家肖邦的创作,始终离不开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他的祖国.而他的音乐创作土壤自然就是节奏的民族性,旋律、调式、和声的民族性.他所要表达的民主性音乐内容,在他创作并演奏的大量玛祖卡舞曲中得以深刻的而又全身心的倾诉.  相似文献   

11.
简要概述德彪西、巴托克、兴德米特的和声特点与主要和声技术手法。他们的和声风格非常契合于我国民族调式风格的演进;旋律调式近似,影响着民族调式和声的发展。他们都有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的基础,但又不受其束缚,各自以其独有的方式,创立了现代和声技巧。  相似文献   

12.
全文通过对部分传统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总结出副属系列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音乐结构上的运用和丰富音乐色彩的需要,并特别分析了副属和弦对流行音乐带来的影响.试图阐明副属系列和弦作为一种超越调式自然音体系的和弦,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是扩展音乐和声语汇的上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论欧洲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和声与调式思维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声与调式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它们在音乐的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两者的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使音乐的发展趋于完善。本文从古典——浪漫时期调式与和声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对音乐发展的动向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肖邦《降b小调谐谑曲》创作于波兰灾难深重的时期,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其突破传统的结构,具有多变的调式调性,有抒情如歌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织体、复杂的节奏和自由的速度等音乐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5.
勃拉姆斯《升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和声语言的突出特点是,bⅡ、bⅥ级和弦、各类持续音、离调式半音化及对位手法的运用,表现其在古典主义形式中极具个人特色的浪漫主义语言。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化的钢琴曲创作中,通过有机运用五声纵合性的和声手法,就能够发挥出与西洋音乐和声手法体系相似的和声功能,从而帮助歌曲来确立或转换调式,明确或模糊调性.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我国著名钢琴作曲家的经典创作案例,来探析在民族化钢琴曲创作领域五声性和声进行手法中的调式调性变换方法及其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在歌曲创作实践中,在人声有限的音域范围内,如何使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使歌曲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旋法特点,成为歌曲创作者体现所创作歌曲独特的韵味以及自身不同于别人的创作风格与特点的方法,使用民族音乐语言,以纵向的和声感为导向,汲取欧洲大小调和声调式体系的作曲技巧,并以歌曲横向旋律创作动机的特性及旋法的逻辑性为主线结构音乐...  相似文献   

18.
变和弦是一种具有特殊音响效果和表现意义的和弦,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离调变和弦向其临时的主和弦根音作四度或二度上行解决可获得离调效果;运用调内变和弦时必须将所包含的半音解决到调内的稳定音级;歌曲旋律中大、小调的因素相互渗透或是大小调之间相互转调时运用变和弦可实现调式交替;使用变和弦能够起到丰富和声色彩、增加和声表现力的独到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歌与小调是紫阳民歌中数量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的两种体裁,典型地体现了紫阳民歌“南北兼容”的音乐特点。本文从曲体句式、节奏与节拍、旋律、调式诸方面,对紫阳山歌与小调各自的音乐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概括。  相似文献   

20.
彭程的俄文著作研究中国调式体系在20世纪的应用及和声化中的嬗变,书中诸多理论创新,对于西方学者了解中国20世纪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在俄罗斯及周边国家的音乐学术界引起良好反响,俄罗斯音乐理论界泰斗克里莫维茨基等人给予很高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