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人格,它反映出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特别是一班之“主”的班主任,更应探究学生心理的变化,注意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得到快乐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他们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让他们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走入孩子的心里世界,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和谐的精神环境,落实学习的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3.
张丽  沈娟 《山东教育》2005,(27):48-48
儿童进食是一种生理的与心理的复杂过程。涉及感觉、运动功能和神经发育,认知、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进餐应在保证每日营养供给的同时,在快乐中进行,良好的进餐心理环境是一种“精神营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指挫败、阻挠、失意之意。当一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障碍与干扰,致使预期的动机不能顺利进行,不能获得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我们称之为挫折或挫折心理。  相似文献   

5.
尽管人们努力创造和苦苦追求着快乐,但有时还是感到不快乐,这是人的本能所至。其主要原因是心理需要太多了。认识自己,清理过多的心理需要,会更加快乐。  相似文献   

6.
作为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即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这些心理感受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赋予自身相应的情感、动机、目标、态度、行为和结果。好的结果自然会给人一种成功而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人更加自信;反之,不好的结果便会给人一种不良的、  相似文献   

7.
江东 《师道》2006,(10):53-54
感知学习最快乐我们如果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物体,人要去占有它,掌握它,必须经过对这个物体的感觉、认知、接受的过程。虽然占有是这个行为的最终目标,但感知是心理上最积极、最活跃,也是最能体验快乐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习就会融化为一种能力,融化为人的内在的素质。美国教育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说:“快乐,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快乐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快乐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快乐是一个人心理、情绪、性格的正常、健康、和谐的表现。人们都在追求快乐、享受快乐.这是人的天性使然。然而.不同的人.对快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有人认为.占有大量金钱、财富就是快乐;有人认为.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就是快乐:有人认为,获得欲望的满足就是快乐;有人认为,取得事业的成功就是快乐;有人认为.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放飞自己的心灵就是快乐;有入认为,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就是快乐;有人认为.为人民大众谋福利、为崇高的事业献身就是快乐……  相似文献   

9.
一、积极型心理教育的科学信念 1.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基本内涵 积极一词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其实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是相对而言的。积极的心理是相对于消极的心理而言,或者说与心理的不健康或亚健康相比。而不是与另外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和评价相比。积极不是一个固定结果和最后结局,它是一个行为过程,包括过程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0.
总评:在小学教育中,如何从心育的角度入手,疏导、陶冶、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而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节课探讨的是关于“快乐”的话题。“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心理感觉,属于心理范畴,这就要用“心育”的方式加以解决。本活动课设计主题鲜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以活动为主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测试导航 心理学家们认为,大多数人自以为超高的心理承受力,只不过是一层脆弱的鸡蛋壳,只要轻轻一敲就会崩溃。所以,千万不要盲目地认为自己是位心理超人!以下的小测试能帮你真实分析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清楚自己的EQ极限。扔掉不必要的额外负担,才更容易做一个快乐的人。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有一个健康的竞争心理, 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工作以来,笔者一直尝试在课堂上渗透“快乐教学”的理念,努力把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轻松的享受,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通过交往建立的一种心理关系,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心理需求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归属于某一团体,并获得团体成员的尊重、认可和接纳,如果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团体中被拒绝,就会感到痛苦,甚至会引发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5.
"快乐教育"的内涵快乐是人的一种基本情绪和行为表现。快乐的体验首先源于对需要的满足,若需要得到满足,则会产生快乐;需要不能满足,则会表现为痛苦。快乐即是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6.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15):48-49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愉快、振奋等;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痛苦、失望等,如果人的合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受挫感、忧郁感和压抑感,进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心理行为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幼儿的心理需要,并要努力满足他们合理的心理需要。一、热爱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被关注和被爱的心理需要在我们的一项相…  相似文献   

17.
爱是一种综合的情感,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一个人只有享受到爱,才能感到生活的价值和快乐,感到心理安全和幸福满足,才会产生发展的活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相似文献   

18.
董秀玲 《教育艺术》2006,(6):74-75,68
人际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社会关系,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功效。如果一个人在认知、情感以及性格方面都存在障碍,这必然会给他的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播种快乐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而真正的快乐不是物质财产的富足,不是地位名利的高远,而是心理上的一种充实和满中,它源于人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20.
环境历来是心理学家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但基本上都是把环境理解为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完形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对环境做出了新的理解。完形心理学区分了物理的环境与心理的环境。所谓物理的环境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自在的环境。所谓心理的环境则是被人所觉知的环境,是被人所理解的环境。这种心理环境会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这是对心理与环境关系的全新的理解,是一种共生的方法论。对心理环境的研究是对心理与环境关系的共生的考察,是对环境、人与环境关系的全新视角的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