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不少新闻媒体出现了这样的不良现象:在寄到编辑部门的稿件中,“注水稿”(一些作者出于种种目的,为了把稿件拉长,往稿件里注“水”——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多余文字。此类稿件被讥为“注水稿”)明显增多了,且在新闻媒体刊登播出的稿件中,“注水稿”也占了相当的比例。“注水稿”充斥版面、节目……,严重地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声誉,给党的新闻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请农民带薪上学 千万元“赔本买卖”赚了啥?》这篇消息,是2009年12月29日浙中新报的头版头条。在导语中,有“昨天记者走进‘浪莎’集团总裁翁荣弟的办公室,试图寻找答案”这样的句子,实际上,为了采写这篇稿子,笔者在一个月内曾三度造访“浪莎”,与翁荣弟面谈,还找参加培训的员工访谈,向参与授课的老师讨教。从确定选题,到稿件最终打磨成形,整个采写过程,让笔者体会颇多。  相似文献   

3.
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今年8月起,安徽日报迅速制定了“走转改”活动方案。笔者积极投身于“走转改”活动,采写了数十篇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稿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笔者搞新闻报道,为防止差错,每当写完稿,总要送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审查。对此,个别同行埋怨我:“何必没有婆婆找婆婆呢?”新闻工作者找个“婆婆”管一管,是否有必要?从《中国报纸月报》1993年第六期披露的去年全国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接到好几篇熟人寄来的稿件,闭后都不属本人分工编发的范围,只好拿起稿件楼上楼下奔波,找有关的编辑处理,充当起孙晋芳的角色——“二传手”来了。排球比赛中的“二传手”起着组织进攻的  相似文献   

6.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笔者作为解放军报特派记者,前往南非采访了世界杯足球赛,在长达37天的赛程中,平均每天发回3篇稿件。通过这次“实战”,笔者对写“急就章”又有了点滴心得。  相似文献   

8.
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退回的记者稿件中,新记者的比较多;常常听到一些青年记者焦急地问:“为啥我的稿件退的那么多?”这里谈些看法。从近段退回的稿件看,“毛病”大致有四: 一是内容空泛。有些稿件,从导语、主体到结尾,几乎全是空话、套话和老话,除了摆上几个死数字外,找不到具体的新闻事实,更没有感人的活材料。二是缺少新意。人们常讲不要“雨后送伞”;可有的稿件常常写了通讯员或别的记者已经写过的内容,不好再用。有的稿件是新导语、旧内容,“穿靴戴帽”。还有的稿中事件,在当地看是新的,一放到全省全国看,是早已报过或综合报过的。三是违背政策。有的稿件写了当地的  相似文献   

9.
黄斌 《声屏世界》2001,(4):53-53
总感到电视台与声讯台合作诱导观众拨打 168 xxxxx热线电话获利的做法不那么理直气壮,总为那些可爱的热心观众高高兴兴地当“冤大头”忿忿不平。道理很简单,按说中国电信推出声讯台高额收费电话的初衷应是为用户提供电话信息服务的,否则,打通此类电话不致于除了要交正常的通话费外,每分钟还要交纳0.8元或1元的信息费。可电视台与声讯台的合作,观众非但没有获取任何信息,反而为电视台反馈了各种信息,电视台不给观众付费,而要观众掏钱,岂有此理?兴许有人会说拨打热线是一个愿打一个愿“罚”,何况还有机会中大奖呢?既…  相似文献   

10.
十多年前,笔者在一家报社做编辑工作,因缺乏经验,有一次在编辑一组关于反时形式主义的稿件送审时,领导发现有些稿件的观点有片面性,就找我谈话,说报纸倘若刊发观点和内容有误的稿件,很容易形成舆论误导。并特别提醒我:作为编辑,编文辑稿,文字增删固不可缺,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握所发文稿的导向性这席话,在我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此后的工作实践,尤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编务人员的“把握”之功,对于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传媒界在舆论导向“把握”上,应当说是相当重视的,但有些现象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1.
常听基层通讯员议论“多写多发”与“少写多想”,孰是孰非,笔者认为,二者皆有道理,且有一定联系。“多写多发”是强化你的采写实践,只有多采多写,才能使你尽快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多写多发”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少写多想”则是提倡一种思考钻研精神,不要盲目蛮干.而要善于思索。很简单,如果你一年写了百余篇稿件,件件如泥牛入海,那么你就该“少写多想”了,也就是坐下来,冷静地分析你的稿件命中率低的原因.对照报纸找差距,这样对提高稿件质量大有好处。“多写多发”与“少写多想”既然都有道理,作为基层通讯员就…  相似文献   

12.
“新闻眼”是新闻界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新闻眼就是新闻的点睛之笔——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抓住读者的地方。笔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注意把“新闻眼”擦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三点:拂去“眼”前浮云。在采写稿件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片浮云遮望眼”的情况,往往看不到“新闻眼”,摆在案头的一摞摞  相似文献   

13.
我乍开始投稿时,不加任何思考,胡乱发给一家报社就算万事大吉,还满怀信心与希望,每日睁大双眼在报纸上寻觅着自己的“大名”,结果数十篇稿件却如泥牛入海。后来,我苦苦思考,才悟出其中因由。原来,稿件能不能见报,除了取决于稿件本身的质量外,还跟你为稿件找的“婆家”是否对路有很大关系。如我把写农民靠科学致富的稿件寄  相似文献   

14.
“抓问题”是新闻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影响一篇稿件质量的关键之所在。大凡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都十分重视“抓问题”。最近,笔者通过研究分析,觉得许多稿件之所以被编辑“枪毙”,并不是稿件写得不好,而是稿件所反映的问题新闻价值不大。正如常言所说:“没抓到点子上”。那么,如何才能抓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呢?笔者觉得,应该注意把握  相似文献   

15.
前年以来,我在20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100余篇评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明友问我:“你的这些评沦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评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评论来。那么,评论  相似文献   

16.
望潮随想     
一、记者也要找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这是记者写企业家的变化。其实,记者也应该作如此转变,至少要多找市场,相对地少找市长。市场,对记者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稿件市场”。搞商品经济,市场是最能生动活泼地反映经济生活状况的场所——不是狭义上的那个搞交易的地方。市场是“晴雨表”,市场又是结合部:生产、流通、消费的结合部;经济和社会的结合部。许多好新闻从这里产生。可惜,现在公认有本领的“市场记者”还不多。善于从市场入手剖析经济现象的高手也还不多。随着我国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记者这方面的观念确实需要转变。“稿件市场”——版面,更是许多记者疏于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在国内新闻界,“主流媒体”的提法越来越流行。笔者在一家广播电视报任记者。广播电视报是一种边缘媒体,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某些部门在开新闻发布会,或向新闻机构通报一些突出性事件时,常常忘记我们的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办?是赌气不出席,还是自暴自弃去采写一些“大路货”稿件回来凑数?前不久,国际奥委会执委、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来到了我们这个城市,并在到达的当天晚上出席一个小型座谈会。当时根本就没有人通知我们去参加,笔者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就主动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到了一个参加座谈会的名额。但笔者所处…  相似文献   

18.
编辑在处理稿件过程中,往往会遇见一些外文字符应如何处理的问题,如“加入WTO”和“加入世贸组织”哪个用法更好?因此,准确把握外文用法是保证稿件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准确翻译专业术语对于稿件中翻译不够准确的外文单词或短语,应该反复斟酌予以重新敲定。例如在一部关于列车运行的专业书稿中,将“directionofbranching-off”译为了“分歧点”。其实,对于列车运行而言,这个短语应译作“分歧方向”;对于车站而言,应译为“分界点”。再如,某科技书稿中将“reflectoscope”译作“反射测试仪”。实际上,此乃列检部门使用的仪器,译作…  相似文献   

19.
针对科技期刊审稿过程中,由于作者和专家信息不透明导致的审稿不公平以及审稿专家选择不合适导致许多稿件无法得到及时处理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找代表座谈的方式研究了公开审稿的机制和实现方法,提出了一种“公评公正公开”式审稿机制(Public Peer Review System,PPRS),并设计了可与多数编辑部所用稿件采编系统相连通的软件实现系统。一段时间的正式使用结果显示,该系统可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审稿过程中找专家难、意见返回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位老报人曾说:记者写稿要有点“辩证法”。调入报社当记者一年多来,写了一些稿件,也有一些体会,也确实尝到了应用“辩证法”的甜头。下面,我就所写的几篇稿件,谈几点体会。“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刚进报社,社领导找我谈心,谆谆告诫我要从过去的新闻干事进入现在的角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