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子所倡导的仁义学说是从孔子的仁礼学说发展而来的,他首次提出人本性之中存有仁义礼智四端。孟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其中义是判断一切事物最核心的标准,是指对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诸子集成》本),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我们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其尊严,纵然舍身也在所不惜。文章气势充沛,布局缜密,极富  相似文献   

3.
孟子理论的核心是利义对立,以义废利。《孟子》第一篇开宗明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劝梁惠王不必谈什么利益不利益的,你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他还说过,小人一早起来就孜孜以求利益,把追求利益说成是小人  相似文献   

4.
许博渊 《教育》2011,(7):60-61
孟子理论的核心是利义对立,以义废利。 《孟子》第一篇开宗明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劝梁惠王不必谈什么利益不利益的,你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他还说过,小人一早起来就孜孜以求利益,把追求利益说成是小人之举,卑鄙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怀着匡正时弊、济世救民、兼善天下的宏伟抱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仁义,宣传德治,同情民苦,抨击暴政,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孟子崇尚仁义,坚守信念,刚直不阿,藐视权贵。他所强调的士人的志向、节操、尊严,既表现了对高尚人格和道德境界的孜孜追求,又表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坚持理想、舍生取义的傲岸性格和风  相似文献   

6.
孟轲之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的门人 ,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权威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 ,在战国各派纷争中独树一帜。战国时期 ,数雄并起 ,各诸候国都在寻求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发展 ,以求独霸中原 ,与此同时 ,“士”人代表各自的阶层、立场 ,对政治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或著书立说 ,或周游列国 ,寻求诸侯国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曾游梁 ,说惠王 ,不能用 ,乃见齐宣王 ,宣王尊之 ,但终不见用 ,归而著书立说 ,述孔子之意。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 ,是孔子学说的发展。他主张“王道” ,行“仁政…  相似文献   

7.
以美学史家的眼光审视孟子学说,可以将其视为美学学说。孟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人格自由论,而其人格自由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自古至今,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孟子是一位"倡仁义学说而反对功利主义"的人,甚至认为"孟轲故意把'利'和'义'对立起来,而且认为只要讲'义'就行了,这完全是为了欺骗劳动人民".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是不公允的.得出这种结论的人,是因为没能全面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仅仅只注意到孟子的部分重义轻利的言论而又忽视了这些言论的语言环  相似文献   

10.
孟子深刻揭示了士入仕的核心内涵与伦理规范,将政治与伦理紧密相连。他认为士入仕是一种君子之事,是在一定政治环境中能够从仁义之道的志业。并且,孟子将士阶层及其入仕的伦理规范归结为士的人格、士志于道、士的道德责任三个层面。孟子认为,士的人格是以保持自身尊严的大丈夫为目标的;士志于仁义之道,以弘道为己任;士的道德责任是致内心而生发出来的关怀天下的良心。孟子的思想也具有当代价值,继承和发展孟子士入仕的思想,对于当今有志于从政的知识分子来说,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自古至今,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孟子是一位“倡仁义学说而反对功利主义”的人,甚至认为“孟轲故意把‘利’和‘义’对立起来,而且认为只要讲‘义’就行了,这完全是为了欺骗劳动人民”。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是不公允的。得出这种结论的人,是因为没能全面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仅仅只注意到孟子的部分重义轻利的言论而又忽视了这些言论的语言环境。我们认为,以义诲君,以利惠民,让统治者分出一些实利与百姓,这才是孟子的真正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2.
孟子“仁义内在”思想的提出,对早期儒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孟子通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之辩,明确把“义”收归人心,形成了“性善论”思想,实现了人性与天命的统一。“仁义”为人性,体现了人心即心即性、即情即理、即现实即超越的本质。孟子仁义并举,确立了“居仁由义”的人道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孟子思想体系构成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思想体系以仁义礼智为核心,分为做人与行政两个大的方面,并且都以仁义礼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相关涉及人的价值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并论及关于天人关系、教育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构成中国古代做人与行政的基本蓝图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继《论语》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它是孟子停止政治活动之后,和他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人追忆议论时事政治的笔录。全书共七篇,内容主要是记述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孟子生活在阶级矛盾急剧转变的战国时代,列国诸侯正在变法图强,合纵连衡,争地争城,杀人盈野,生灵涂炭。孟子继承发扬孔子的社会政治观,“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乃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赵岐《孟子题辞》)。他积极宣扬仁政、王道,提倡爱民、勤民,主张减轻民负,呼吁恢复井田;他排斥杨朱的“为  相似文献   

15.
《小读者》2007,(6)
仁义与善良,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先秦思想家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说,同情之心是所有仁义之举、善良之行的开始。仁义与善良,是一个人变得优秀、取得成功所需要具备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16.
论孟子的论辩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历来以“好辩”、“善辩”著称。论辩与战争有某种相似之处,也有战略、战术的问题。孟子“善辩”并不只是具体的战术问题,更是宏观的战略问题。孟子论辩与兵家论兵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强调以“仁义”为核心的道义原则的绝对意义,主张“养气”、“知言”的心战理论,注意有针对性地策划战术和积极主动地把握战机。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韩、孟的仁义观、人性观和养气说对韩、孟的思想观念作了一些探讨,认为韩、孟在仁义观上的一致性体现的不仅是做人的道德原则,而且是政治理想。在人性观上,韩愈超越了孟子的性善说,但没有改变性善的仁义品质;孟子的养气说在韩愈这里也发生了演化,既有人精神气质的培养,又体现了文章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8.
孔孟儒家倡导一套以仁义为核心、仁义互补的伦理学说,仁以普遍之爱为其实质内涵,义既指向仁,又是对仁的节制。义的原则体现为在普遍之爱中又有差等之爱。宋明儒者继承和发挥了孔孟的仁义学说,并通过"万物一体"说和"理一分殊"说为仁(普遍之爱)义(差等之爱)的合理性提供了本体论的证明。在普遍与特殊之间保持一定张力的儒家伦理,也较为符合生活世界的原型。  相似文献   

19.
“仁政”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是其仁政学说的核心。孟子不光从仁政的含义中透视“民本思想”,而且还从“人性善”的理论高度解决了“民本思想”的逻辑前提,并提出了“保民”与“尊民”的仁政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9,(4):67-70
孟子性善论的建构逻辑是从"四端之心"到"仁义礼智"的过程,而"四端之心"实则是自然情感,"仁义礼智"是道德情感,性善则是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人性的自然发展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善的,但是由于偶然因素的存在,导致发展受到阻碍,所以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向内的探求,因此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工夫。另外,孟子提出性善论是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同时也为人的存在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体现了孟子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