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莫珊珊 《林区教学》2023,(12):53-56
地方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所产生的文化,具有持久的文化魅力。地方高校可以从丰富优秀的地方文化中获得资源素材,对其进行内容开发,将其融入高职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文化创新。“桂韵”地方文化可以与中文专业的各类课程实现有效对接,从精神、知识和平台三个方面构筑立体的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的“文化场”育人,推动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回族传统道德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及其地方课程开发理论。  相似文献   

3.
实训中心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等实训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创新性的“校企文化”.理清高职实训中心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特色,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探讨高职实训中心文化建设体系,促进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既凸显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又能增强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他们的职业空间拓展能力,更能促进高职院校实训中心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讲到:小学的古诗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育教学的方向是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为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相似文献   

5.
学校文化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组成,它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愉悦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着力建设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稻果程标≯盼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作为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汇的地方,是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的地方,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相吸收的地方,是书本文化和生活文化融会贯通的地方。因此说,课堂是传授和学习文化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方高校所在地一般都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巨大时空差距问题。提出引入地方文化资源以“缩短时空距离,强化人文底蕴”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路。地方文化资源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扮演古代作品理解图释者和人文素质教育承载者的角色,合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是促进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便捷之路。  相似文献   

8.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文化具有很强的时尚性,其本身不是一种精致的文化。它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能给人的感观带来愉悦,也能够雅俗共赏,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时下,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流行文化恐怕是“哈韩文化”的代名词了。这样的学生也有一个专用名词——“哈韩族”。“哈”源于台湾青少年文化的流行用语,  相似文献   

9.
试论陕北地方文献与陕北地方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地方文献与陕北地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陕北地文化是陕北地方文献的产生基础,陕北地方文献的内容反映陕北地方文化,并对陕北地方文化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影响当地群众心理,有助于当物质文化建设,有助于研究当地历史和现状,有助于继承和发扬当地特色文化艺术等。  相似文献   

10.
词汇的联想意义受文化背景制约,通过联想产生的“超语言信息”差别,即“文化信息差别”,是无法通过词汇对应来弥合的。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借助词汇的文化联想能培养跨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联想。  相似文献   

11.
数学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理论形式和总的特征。数学交流中融合“和合文化”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发挥所有学生个体的智慧与长处,学思并进,为数学教学带来高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化导入与文化意识培养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英语教学在注重文化导入的同时,应引导学习者把所学的文化成分应用于一定的情境,并产生增值,做到承认、接受和欣赏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终极目标——“文化超越”。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搞好班级的文化环境建设,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心态得以改善,情操得以陶冶。班级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即物质环境。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人语录、格言警句、英雄人物和名人画像;  相似文献   

14.
当我接到“青墩文化”这个地方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才真正体会到“教师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只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和学生一起共同寻找‘真知’。”这一句话的真实内涵。因为,这时的我对“青墩文化”几乎是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5.
地方的价值不仅在于人的身份建构,也推动着意义生成.地方本位教育把学习主体身处的“地方”视为教育的重要元素,通过挖掘“地方”的教育资源培养人的地方感.地方本位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有利于塑造人的身份和关系,实现学校教育与外部世界的有机结合,倡导将地方性知识纳入学校课程设计以及将场所视为学习资源.地方本位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育人价值,其文化育人路径包括:以学习者经验为中心,联结校外资源,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通过户外教育,注重对学生生存空间的感知体验;开展文化回应教育,将地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实施地方回应性教学,将学生视为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16.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主阵地,先进文化的教育是养育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源泉,而提升教学艺术的文化品位则充分体现在师生互动共建文化的过程之中。高品位的课堂文化能促进掌生认识和发展自身的价值,能帮助他们求得精神的自由发展、寻求内心的完美与和谐。  相似文献   

17.
许君 《教书育人》2009,(8):78-79
学校是文化密集的地方,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不可否认,当前为数不少的职业学校有“文化底子薄”的苦衷,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欠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人文内涵。这些职业学校若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侠如 《家庭教育》2000,(12):15-15
家庭文化健康与否,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时期,家庭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少误区,由此也对子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性影响。一份地方报纸曾开设了专栏讨论怎样培养下一代的问题。其中曾有一则题为“祖父一味溺爱娇纵,孙子一身‘大款’派头”的报道,反映一名小学四年级男生,春节过后一个月里,就把爷爷给他的1000元压岁钱花个精光。爷爷竟还连连夸奖他“从小会花钱,长大了必定能挣钱!”据这名学生的班主任金老师介绍,这名学生在校园里是有名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在数学教育中的突出表现是缺乏对数学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缺乏对各民族数学文化的理解和接纳.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批判与选择能力,在数学课程与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数学教育的思想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也正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倡的,教材编写中应“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联系.由于不同民族文化中不尽根数的估算,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不同,解决策略更是灵活多样,尝试从多元文化数学的视角对历史上“不尽根数的估算”做出述评,既可以丰富数学新教材的编写内容,又可增加趣味性,体现多样化,增强学生探究其中算理的欲望;也可以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数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地方文化的传播搭建了一个跨越边界的、去距离化的媒介环境。正是在“地域性”与“全球性”双重力量作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在地化向超地域化动态演变的发展状况。面对“全球-地方”博弈下地方性知识情感消解、现代化发展阻滞等问题,通过多方赋权、跨界融合、在线赋能等手段,实现非遗在网络空间中的互生互塑与深度融合,成为行之有效的传承发展之道。全球在地化向在地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非遗实现了现代语境下的重新阐释与活态表达,并通过网络媒介对地方文化进行了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拓展。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