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邢晶 《教育教学论坛》2013,(13):160-161
《蛙》这篇小说写的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以"人"为主题的小说,曾经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作品内容是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的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蛙》这部作品的的确确是一部能够代表莫言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代表之作,那种强烈的、现实的批判精神,那种繁复的却又新颖的艺术创新能力,那种惊心动魄的思想力量,呈现给我们的无疑就是莫言不断被刷新的"可能性"。这是作家的一次新转型。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小说家中,张爱玲无疑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深深铭记的著名作家。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女人独到的视角和语言,同样的事件在张爱玲笔下会演绎出不同的风格,从而带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张爱玲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张氏色彩,在语言风格上凝练并且意义深刻,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从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来看,其整体创作风格独具一格,其小说语言也负有一定的特色,张爱玲小说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应归结于其小说语言的成功。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研究张爱玲小说语言对现代小说创出产生的影响,促进现代小说创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里离不开母亲形象,可是在她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称职的母亲形象,她作品里的母亲多是狠毒、自私甚至是残暴的.在张爱玲的内心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导致了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是那种"巫母"形象?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经历决定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4.
一、鲁迅小说的教参解读"文学接收是个性化行为,读者可以这样或那样理解作品,这是读者的权利,你有什么资格规定那种理解就不正确呢?"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发出了质问。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对作品的阐释却从来都是一言堂,教师的这个做法往往直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是比较适合课堂讨论的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在安排学生事先阅读作品和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之后,组织了课堂讨论教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小说的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冯梦龙所著"三言"中乃至是整个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杜十娘的独立人格堪称彪炳千古。本文通过对杜十娘独立人格中人性、社会、文学三个层面的剖析,来透视其独立人格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7.
遥远的眼神     
遥远的眼神 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道余晖,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当秋叶开始落地时,我们起码可以这样说:“别伤心。我已体验过那种感觉了。”  相似文献   

8.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社戏》所反映的农村,既没有《阿Q正传》中那种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和动荡不安的气氛,也没有《故乡》中那种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景象,更没有《祝福》中那种难以避免凄厉的悲剧。《社戏》中写的平桥村生活显得宁静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小说表现的是作者儿时在平桥村一段美好生活,歌颂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农民和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9.
旷世才女张爱玲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处处可以洞见爱情的虚假、人性的虚伪、亲情的缺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残缺现象"。她用残缺、空白的艺术感染着我们,带领着我们走进她所构建的文学世界,去欣赏她作品深处的残缺美。试就张爱玲小说的"残缺美"来探讨其作品所呈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自面世以来一直好评如潮,这是一部展现人类存在的虚无感的作品。小说通过言说主体独立言说空间的丧失揭示了"说"的无解与"说"的苍凉,并在宿命的轮回中展现了人类自我在现实世界的迷失,但作家并未深陷虚无的泥潭,而是积极地去寻求生命本体的超脱。这部小说是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典型化示范,刘震云在作品中回答了人类对生命存在的反思和诘问,是对人类精神史掷地有声的回应。  相似文献   

11.
姚木兰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中的人物,林语堂通过对姚木兰的刻画阐释了他对中国人文品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对佛教华严宗情有独钟,其原因有三:第一,华严宗“性起”之说与唐君毅“道德自我”有契合之处;第二,华严宗和唐君毅“心灵九境”的哲学构建,在圆融旨趣与融合方法上有共同之处,在立教以祛除疑迷之道上,唐君毅依然采取的是华严宗的方法;第三,华严宗“华藏世界”与唐君毅一生的志业理想亦有相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3.
程千帆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书,将小说类文献看作可资信实的史料,其思想深受陈寅恪学术研究的影响。该书中,作者援引了约23种小说类作品,并通过"详辨而慎取"的治学方法,对唐代行卷的社会风尚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新唐书》的编撰及参撰人纪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仁宗朝重修《唐书》,自庆历四年开始,先后经宋祁,欧阳修等20余人参撰,历时17年,于嘉Yuo五年成书,史称《新唐书》。与《旧唐书》相较,“其事则增于前,其则省于旧”,然有得亦有失,二书并行于后世。  相似文献   

15.
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是唐代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业绩,而这些成就的获得都与他体内流淌的拓跋族热血密不可分。从元结家世和个人经历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文学观念可以看出,他的文学观的形成和定型,民族情结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狐精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唐代其面貌已有明显改观。作为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任氏传》开辟了人狐恋小说的先河。狐妖任氏的美丽善良、聪明机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从总体上看,作品着意突出狐意象人性化的一面,借写精怪来写人,已具备了有意创作小说的自觉意识,在艺术上发展得比较丰富和成熟。《任氏传》的成功,标志着狐精小说沿革至唐传奇时已经摆脱了创始期的那种幼稚状态,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老师唐长孺教授“漫卷帘衣延草色,欲回春气入书丛”诗句的理解,将唐长孺教授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方法,归纳为“求实察变”.即对历史现象,包括出土文献,特别注意考察其真伪、虚实与正误,进而考察其演变、发展.严谨细心的求实,正是为了对历史真实作出理性的思考,探讨其变化发展的规律.因此,求实察变才是对唐长孺教授研究逻辑的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18.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全面客观地阐述了笔记小说观念。刘知几提出了“偏记小说”的概念,揭示了笔记小说可与正史参行的“自成一家”的真实地位,明显提升了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史通》中有关“偏记小说”的分类和列举,则清晰可见刘知几的笔记小说分类观念较之于《隋书&;#183;经籍志》有了进步,为史家重新认识笔记小说的学术地位,审视笔记小说的社会功能,利用笔记小说丰富正统史学,乃至效仿撰作笔记小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刘知几以史眼判断笔记小说的价值,强调笔记小说惩恶劝善、可供教化的社会功用,表达了正统史学对笔记小说价值认同的程度,进而为笔记小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刘知几《史通》的笔记小说观念,对中唐以后笔记小说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内涵,就必须熟悉其作品,在小说中,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往往是包含在人物事件的描绘中;在散文中,沈从文却常常直抒胸臆,点明笔下人事的内在蕴函。散文《箱子岩》悲哀于在压迫下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悲愤于民族灵魂溃烂而趋向衰败。窥视《箱子岩》尚未阐明的主题便是:民族精神的改造;对待人事的内在蕴涵便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后世因循此论,几为定论。然而唐人的小说观念就著述主体而言实际上并未自觉,这从著述主体上来说是如此,从唐代的传奇接受者而言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至少不能如我们现在笼统的理解,应该从文本客体自觉和著述主体的无意识与接受主体的制约两个方面去理解,才是符合唐人小说观念的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