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夏忆 《全国新书目》2012,(11):56-56
夏忆,少年时期为一名道士相救;因《最后一个道士》曾在各大网络社区为几千万粉丝疯狂追捧,目前已成为我国最神秘的悬疑作家。这本小说被网友们称之为"奇书",讲述了中国"茅山派"最后一位掌门人查文斌救人于阴阳之间,却引业火烧身,遭天罚阴遣的传奇经历。关于道教法术,其实很多人已经早有耳闻,尤其是曾经香港的一些影片中,经常会出现道士与僵尸较量的场面。但真正的道士究竟怎样的?《最后一个道士》告诉了我们答案。他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融入其中,不仅讲述了精彩的故事,还为读者普及了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是一部难得的作品。就本书如此火爆的原因,本书的编辑也给出了一个说法。《最后一个道士》在题材上较为吸引人,国内关于道士这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说,他是在做学问做得感到单调窘迫沉重之后,在困惑中迟迟疑疑地站起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运行的装束,开始他的“文化苦旅”的。 单单看目录,我们也许会把它看作我们常常见到的那种一般的又是正宗的游记,你看:《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三峡》、《庐山》……这不是游记又是什么呢?是的,《文化苦旅》是游记,是作者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地的文字记  相似文献   

3.
十、庆功红彤彤的夕阳快落山了,曾国藩和欧阳小岑微笑着一同走出校勘室,来到书局院子外的大门口前,准备迎接前来赴宴的同仁。忽然,由远而近传来了马蹄声,张小胖骑着马跑上了山,到了大门前,翻身下马,气喘吁吁地向曾国藩报说:"曾大人,赴宴的人们来了。"一会儿,李鸿章、钱应溥、吴汝纶、刘毓崧、洪汝奎、唐仁寿、倪文  相似文献   

4.
敦煌百年     
20世纪初一个春天的傍晚,中国西部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带。一个蓝眼睛、高鼻梁的男人,带着一队装满箱子的马车正要转过山脚。他回过头,恋恋不舍地望着苍穹下那片神秘洞窟。洞窟前,一个矮小身影向远力的客人作揖道别。 王道士把口袋里的银圆又认真地数了几遍,收起来,依旧放进那个密闭小洞里。那里已堆了不少钱币。洞窟砌了一道砖、上  相似文献   

5.
《云南档案》2011,(8):59-59
<正>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这个节在老百姓中还有几种不同的叫法——七月半、鬼节、祭祖节、荷花灯。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的三神,三元节均为道教节日。按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上旬,我们编发了一篇通讯员的稿件,报道我县瑞塔铺乡瑞市村红砖厂生产效益好,投产五个月,净赚5万元的消息。3月底,本台记者饶有兴致地来到这个厂,准备深入报道这个厂是怎样抓好生产、经营的。谁知,当记者找到厂长,厂长却连忙摆手请求说:“请不要  相似文献   

7.
北京的古塔     
刘鹏 《北京档案》2004,(9):40-41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东汉时期我国开始建塔,南北朝以前称作"堵坡"或"浮图",隋唐以信确定了"塔"的名称,到宋元,建塔在我国已很普遍.  相似文献   

8.
本文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针对"烧梵塔"的起源进行考证,并且讲述了"烧梵塔"的流程以及一些传说故事,随后简单阐述了"烧梵塔"的文化价值,希望能够对相关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李德文 《档案》2013,(5):27-30
住在凉州城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罗什寺塔的。这座塔是为纪念中国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而建的,据说塔内葬着他那神奇的舌头。鸠摩罗什是西域高僧,东晋太元十年随前秦大将吕光从龟兹来到了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在姑臧住了17年。这座塔原在罗什寺内,后来寺毁塔存。塔高32米,为八角十二层,塔体雄奇俊秀。  相似文献   

10.
经指点,我慢慢知晓和熟悉了那些花花草草的"姓名"。它们就此成为旧友一般,在路上每每遇见,都让我心中喜悦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无论在地质、植被和自然景观方面,都独一无二。然而于我,徒步穿越秦岭主峰太白山,出于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理由——去看那满山红遍的高山杜鹃。在陕西眉县河底村简单午餐后,小雨不期而至。我们搭出租车到了蒿坪寺。位于太白山北麓的这座简陋而清幽的道观,成了此次穿越的起点。主殿前的石阶下,一大丛白色芍药在雨雾中开得晶莹剔透。两个身着青衣、头戴发簪的道士从耳房中踱出来,邀我们三人入屋小憩。早闻秦岭一带山林中多隐士,或道或禅。美国人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就写了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一段)上几个闭关修行的中国现代隐士的故事。这次行走太白,我心中暗自希望能够"遇仙",没想到刚一进山,就从这两个道士的眉宇间,看到  相似文献   

11.
7月13日的人民日报报道说,几天前,人民网、南方网、奥一网等网站负责人来到广东省委办公厅,参加专门召开的"网友意见建议交办会",有关部门将一个多月来网友"灌水"、"拍砖"的  相似文献   

12.
功夫茶     
《档案管理》2006,(2):91-91
不变应万变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容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想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有人问道树禅师“: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无,怎能胜他们呢?”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  相似文献   

13.
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12月17日,冬日的阳光洒向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一袭暖轿奔向重华宫,从轿里下来了当朝国君--嘉庆帝.几天前他曾来到这里,泼墨挥毫写下了几个大大的"福"字,今天来此地是想再写几个大"福"字.身为一国之君的嘉庆帝,何以有这般闲心来此一次又一次地书写"福"字呢?原来这是清宫大内的一个过年礼俗.  相似文献   

14.
将身来到洪洞县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伤惨,过往君子听我言……”一曲《苏三起解》,回肠荡气地抒发了良家女子苏三沦落风尘、身陷囹圄后对黑暗时代的一腔悲愤,也使山西洪洞县驰名大江南北。时过境迁,记者哼着京剧来到洪洞县,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喀左县利州古塔在维修过程中,发现"奚王""、咸雍五年"字样,揭示了建塔人与建塔时间。本文围绕"奚"这一民族探讨其发展脉络和活动范围,对奚人活动范围的演变、辽代中晚期奚王府所在、元代奚人活动范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睒子故事从印度西来,前期以本生图集中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新疆、甘肃和山西等地的佛教遗存中,后期嬗变为孝子,作为孝子图集中出现在河南、山西等地的墓葬中,睒子的身份,存在一个从佛子到孝子的嬗变过程。元代永乐宫道士潘德冲石椁二十四孝图之"任子"图应为睒子图,榜题的故意错刻是释、道区别的结果。这一行为说明嬗变并非更替和取代,在孝子睒子流行之际,部分人群还保留有佛子睒子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7.
公元1221年末至1222年初,成吉思汗正好在兴都库什山一带休整.蒙古军营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碧眼方瞳的道人,这便是全真道的丘处机. 丘处机幼年父母双亡,19岁入山学道,拜全真教祖师王吉为师.在雪山讲道之前,丘处机已是非常著名的道士,以有"治天下之术"和"长生不老之术"闻名天下.  相似文献   

18.
格式塔心理美学在网页设计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格式塔心理美学的特点1912年,德国学者M·韦特海默(1880—1944)发表了《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一文,这标志着格式塔心理美学在学术舞台上的正式亮相。"格式塔"可以意译为"完形",在这里的"形"既不是事物客观存在的外形,也不是艺术理论所指的形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0月23日,一位白发老人来到湖北大学校长办公室,一进门就急切地问:"这是40年代的湖北师范学院吗?"当校办的同志肯定地回答"是的"时,老人激动万分,连声说:"我可找到母校了!我可找到母校了!"  相似文献   

20.
那些白衣飘飘的山峰手牵手迎着红日,像是一幅巨型画卷在眼前展开。皑皑雪山间弥漫着庄严圣洁的光芒,除了屏声静气地感受,你别无选择在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见到我们,塔库放下手中的大包小包,郑重其事地双手合十行礼说"那玛斯太"(Namaste,表示尊敬与问候)。塔库是尼泊尔武警部队一名少将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