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契约"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组织行为研究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兴理论,而心理契约理论所涉及的问题是一切组织的共性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对教师心理契约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理论意义.通过实证研究,提出教师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模型,分析教师心理契约的群体差异及其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并在心理契约理论和管理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心理契约管理为基础、心理契约与文本契约并重的教师综合激励机制模型,详细阐述以心理契约的形成修正机制、履行激励机制、违背干预机制和规范约束机制为核心的教师综合激励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2.
心理契约包括个体水平上的心理契约和组织水平上的心理契约两个方面.在现代大学组织内部学校和教师之间也存在这两个方面的心理契约,就是教师对学校的心理契约和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契约.通过对我国高校高水平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对学校心理契约的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高水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个体心理契约的三层次七因素结构.  相似文献   

3.
心理契约是指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包括对相互权利、责任的期望及对彼此义务的认知。对部分在杭高职院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现状的调查表明了教师和高职院校两方面心理契约的内容构成和契合程度。高职院校教师和学校之间心理契约的特征是双方对彼此期望和义务认知的集合,其内容构成呈现动态性,并且处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心理契约理论与我国高校高水平青年教师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契约包括个体水平上的心理契约和组织水平上的心理契约两个方面。在现代大学组织内部学校和教师之间也存在这两个方面的心理契约,就是教师对学校的心理契约和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契约。本文着重探讨高校高水平青年教师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对学校的心理契约特点,并在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总结出三层次七因素结构,以期对我国高校高水平青年教师培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梁果 《现代企业教育》2010,(10):197-198
当心理契约介入大学生活,双方的关系反映为一系列彼此期待的主观信念,或者说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期望的一种集合。本文从心里契约的角度看待高校师生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其现实性,通过一个师生心理契约违背的案例,阐述该案例对高校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应有的启示,指出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心理契约对师生行为的影响,以期高校在今后的管理中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独特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特征及其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与大学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人员的心理契约职业导向性、职业阶段性、情感依附性、动态循环性和职业发展性等特征.笔者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根据Dye提出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心理契约类型的匹配理论,针对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特征,提出投资式、利诱式和动态式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契约双方的心理契约水平.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师的职业忠诚是指大学教师对其职业所表现出来的忠实、敬畏态度与积极进取行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不够完善、大学评估激励制度不够健全、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不平衡以及职业稳定感的缺失等导致了大学教师职业忠诚向市场忠诚转移。回归大学教师职业忠诚的前提是积极培养大学教师的学科忠诚,核心是加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关键是重构大学教师良好的心理契约,重点在于完善大学教师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心理需求层次较高,单纯依靠经济契约难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文章从心理契约视角,分析了高校教师的主导需求与心理契约的特征,对高校教师的激励策略进行了探索,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校与教师队伍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9.
成人高校面临师资流失的现实困境,单纯依靠劳动合同及经济激励已无法有效吸引、保留和激励教师。心理契约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把它引入到成人高校师资管理工作中既有必然性,也有适切性。成人高校应完善教师招聘制度以建立良好心理契约、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师薪酬福利体系以维护心理契约、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强化心理契约、提供积极的组织支持以巩固心理契约,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10.
高校实行的全员聘用制改革,建立起了教师与校方的新型劳动关系,在此制度下心理契约的构建对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有着重要意义.许多高校在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中,注重劳动关系的约束作用,却忽视了心理契约对人们行为的重要影响.建立心理契约机制,加强不同时期教师职业生涯的管理,成为高校教师管理的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教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心理契约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组织和高校教师的特点,提出高校教师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的适应性,进一步提出教师管理应以心理契约契约初建、修正、履行以及心理契约违背干预,从而达到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最大化实现组织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和规章制度等有形规范的作用,却忽视了无形规范的心理契约的存在及其对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心理契约及其效能的认识,分析了高校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心理契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建构心理契约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心理契约是员工与组织之间责任和承诺的一种期望,它给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开拓了新视角。文章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征出发,结合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分析了成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给成人高校造成的影响,并针对如何进行成人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心理契约是职业院校师资管理工作的一种创新管理形式,是师资刚性管理工作的重要补充,具有独特的、柔性的优化管理效能。只有在管理实践中严格遵循一定的准则才能构建科学、完善、高效的教师心理契约关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激发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与创造性,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师资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15.
构建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体系是高校规范管理、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设立统一归口管理与分类专项管理相结合的合同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体系来构建全程、动态的高校合同管理体系,以加强高校的权益保护,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实施的量化绩效考核制度在促进教学、科研成果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导致教师压力增大和“过劳”现象出现。面对高校教师对量化绩效考核的低认同度,从心理契约理论、激励策略理论、系统论及高校教师劳动及产出特点等方面出发,分析问题症结为完善教师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心理契约是影响教师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心理契约所具有的主观知觉性和可以不断变化和调整的特性,学校组织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采用基于创建和管理心理契约的主动管理方式,作用于影响教师心理契约的因素,以减少教师的流失。  相似文献   

18.
探索教师心理契约变化问题对于寻求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成功的微观基础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教师心理契约与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改革中将会出现教师心理契约失衡与重构的问题,讨论了通过学校组织与教师个体两方面努力实现教师心理契约重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心理契约是维系与管理雇佣关系中组织与员工间协调合作的有效工具。将心理契约引入课堂教学便产生了课堂心理契约,它是教师与学生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相互期望和主观理解。良好课堂心理契约的构建,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有利于教学管理的有序开展。本文阐释了课堂教学中心理契约的内涵与特点、必要性与功用,并结合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行为的出现,对课堂教学中心理契约的建设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以心理契约为视角优化高校课堂管理,有助于强化师生契约意识,通过可感知的约定实现学习主体对课堂规范的自觉遵循,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契约以师生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允诺为基础,具有理性化、平等性和应变性特征,运用心理契约优化高校课堂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展开举措:构建心理契约,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履行心理契约,营造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修正心理契约,实现灵活应变的柔性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