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妈祖信俗花式凉伞的特点和竞赛活动的创编原则进行探讨,认为花式凉伞具安全性、健身娱心性、多样性、民族传统性等特点,是一种具推广和保护价值的原生态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并使之常规化,应是发展和保护它的有效方式。提出了开展该竞赛活动的创编原则,为妈祖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妈祖信俗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妈祖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等,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妈祖信俗在旅游表述中出现了失真的现象,借助旅游真实性理论从搜集参照文本、维护妈祖信俗品牌、培养原味导游队伍三方面阐述妈祖信俗真实表述的利好作为,同时提出"二元"看待妈祖信俗真实以及"前——后台"开发妈祖民俗文化旅游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阐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封片卡"的类别和特征。信封着重介绍妈祖信俗邮资信封、首日封、纪念封和签名封;明信片着重介绍妈祖信俗邮资明信片、极限明信片和邮制明信片;卡着重介绍妈祖贺年邮资信卡。通过对妈祖信俗"封片卡"3个特征的分析,揭示利用"封片卡"更好彰显妈祖的功德和大爱,更好地促进集邮文化和妈祖文化的良性结合。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为农村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村民的文化自觉促使两岸王氏族亲关系和新型政民关系作为社会资本嵌入沙格妈祖信俗活动结构中。根据林南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的社会资本理论来看,它是政府部门、农村文化与经济精英等群体的多元互动;从个体角度来看是精英们理性选择的个体行动结果;从结构中来看则促成了沙格妈祖信俗活动的发展。当前,沙格信俗活动在多种社会资本的作用下还延伸出多种体育类民间活动,真正得到创新和传承,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妈祖信俗"的申遗成功是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标志,而妈祖祭典则是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弘扬妈祖文化的特殊使命。妈祖祭典历经千年,其文化元素极其丰富,包含了建筑、哲学、宗教、艺术、礼仪等。在现代文化旅游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妈祖祭典文化元素还可以在品牌、语言、生态和教育文化元素方面进行再造和创新,以有助于祭典更好地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6.
探讨采用开放类集邮方式组编《妈祖信俗》邮集的现实性以及改编《妈祖》开放类邮集的必要性。阐述以《妈祖信俗》开放类邮集为载体,通过各类展览、学术研讨、出版图解、讲座和网络等传播妈祖信俗的途径。最后指出组编《妈祖信俗》开放类邮集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海洋贸易者、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妈祖信俗文化是我国先民在千余年开拓海洋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瑰宝。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是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遗"项目的信俗类文化遗产。妈祖信仰从宋代产生至今,经历了一千多年长盛不衰,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妈祖信俗申遗成功,标志着妈祖信俗的开发要提升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次。从妈祖信俗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入手,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莆田妈祖信俗开发的优势与机遇、劣势与挑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莆田妈祖信俗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天津天后宫和妈祖信俗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旅游资源,更是一种文化。天津天后宫是承载天津妈祖文化的空间载体。本文通过田野考察、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基于妈祖信俗环境、功能和理念有所变化的现实,提出利用天后宫的建筑空间优势,结合妈祖文化产业资源、旅游文化资源、民俗资源等,从非遗保护、博物馆学、艺术学及传播学等角度,适应新时代和新生代需求保护和传承好妈祖信俗。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法,研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祭祀中体育元素,结合妈祖体育元素来研究发展莆田休闲体育;并就妈祖体育元素资源在莆田休闲体育圈的开发提出若干建议。把妈祖信俗中的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海内外。  相似文献   

11.
妈祖信仰中的民间美术是妈祖民俗文化的载体,其内容与形式充分地反映了妈祖民俗的各种事象,反映了民众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感情。妈祖信仰中的民间美术包含:民间绘画、民间雕塑和民间工艺美术;妈祖信仰中的民间美术具有实用、美学及娱教等社会功能。文章基于大量点、面结合的田野调查,对妈祖信仰中的民间美术及其功能做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2.
在深入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宗教学、史学和民俗体育文化学有机结合,通过分析古奥运宗教信仰起源,以及妈祖祭祀、庙会和节庆活动中所表现出民俗体育文化元素的现象,探讨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揭示出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妈祖故乡湄洲岛元宵"闹妈祖"习俗活动中,舞蹈活动颇具特色。它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也是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整机制。这些传统习俗依旧存在于莆田湄洲岛民众生活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祭神谢恩、群聚交际、宣传教化、娱乐健身以及新时期增加的促进两岸及海内外文化交流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宋朝,妈祖受封“女海神”,声名远播海内外。其中,它在琉球(现日本冲绳县)的传播独具独色-妈祖信仰本土化。同样素材的传说,在中国是“救父未救兄”,但传入琉球后却演变成“救兄未救父”。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社会是以尊敬长的“儒教伦理观”为基础,而琉球却是本土固有信仰-姊妹神信仰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导致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后,从信仰根源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经过两种不同信仰的冲撞与融合,最终妈祖成为姊妹神的载体,得到琉球人民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5.
阐述对"妈祖文化体育圈"的认识和福建沿海城市构建"妈祖文化体育圈"的意义,提出"妈祖文化体育圈"构建与发展的基本框架:1)共建"妈祖文化体育圈"协调与研究组织;2)共建妈祖文化特色体育竞赛与全民健身联动市场;3)共建滨海体育旅游休闲园区;4)共建妈祖文化体育研究攻关基地;5)共建海峡两岸妈祖体育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等。  相似文献   

16.
林立新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6):11-14,32
立足妈祖文化各领域产业开发现状,从政策、地缘、人源、闽台体育交流四方面分析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开发机遇,提出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开发思路及政策和措施,延伸和创新妈祖文化产业,以达到弘扬妈祖文化与民俗体育产业发展的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其影响不可忽视.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封建社会、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后这四个时期湄洲岛上发生的妈祖信仰事件,以官方与民间两个主体的互动为主线来揭示,由妈祖信仰的“兴起——断裂——复兴——合法化”四个发展过程所反映的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以湄洲妈祖服饰为研究对象,阐述妈祖不同服饰的来源、象征意义和实用功能,探讨妈祖服饰文化的成因,分析湄洲岛妈祖服饰文化的开发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