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大学加强本科教学管理的若干举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构建新的教学计划,赋予学生更多自我 调节、自我提高的广阔空间 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的总体要求,北京大学新教学计划改变了以往按专业组织教学的做法,遵循按院系或学科大类组织教学的原则,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在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和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新教学计划取消了“限制性选修课”,将课程合并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毕业设计/论文、课堂之外的学习几个方面。新教学计划设定本科毕业的总学分为 140 学分左右,其中:必修课程约占总学分的 60%;选修课程约占总学分的 36%;毕业设计/论文约占总学分的 4%;课堂之…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着对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不清晰,通识课程设置以公共必修课程为主、公共选修课程为点缀,课程结构缺乏整体设计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找准通识课程目标;巩固和加强公共必修课程建设,打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公共选修课程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课程结构与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推动了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我国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对临床医学专业进行认证.认证标准要求中涉及诸多的人文素质问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包括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观念、师资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隐性教育的作用等.针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对照认证标准,探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4.
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保障课程实施取得良好成效是落实通识教育理念的关键。基于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发现,通识课程名称设置因校而异;校际必修课程共性较强,具有学科化、专业化倾向;选修课程学分受限程度较高,模块设置梯度性不足。从课程设置深入考察课程实施效果,利用学生自传文本资料和本科成绩单分析发现,“功利化心态与宽松式考评的契合”“非需求性知识对学习动机的抑制”和“单向式教学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反映了学生主观学习感受;而在客观学习成绩表现方面,通识选修课成绩呈现虚高现象。针对上述问题,从通识教育理念构建、课程制度设计和通识课程师资培育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备注:1.(1)、(2)、(3)等指该门课程的学期。2.表中标有“”者为本学期开考的课程。3.表中标有“※”者为选修课程。依据中央电大有关文件精神,原来的必修课程,后变为只有选修课程的,可允许学生参加选修课考试(查)以补足学分。4.原必修课程,现在有必修、选修两种情况,须随必修课考。5.87级汉语文专业已取得82级汉语文或85级文科,85级文科已取得82级汉语文专业相应课程单科结业成绩的,可向分校申请办理免修手续,报内蒙古电大审查批准。6.85级新闻、图书、档案、法律专业《写作基础》课不及格者可随87级汉语文专业《写作》课重修者,  相似文献   

6.
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大学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大学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大学课程设置门数每个专业控制在50~60门课程之间、总学分控制在150~160之间、每个学分控制在15学时左右,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分别控制在占课程总教学时数的1/3为宜。  相似文献   

7.
一、课程由十个模块组成 在高中新课程系统中,地理学科是惟一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学科。地理必修课程由自然、人文和区域三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共6学分,108学时;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自然灾害、旅游、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课程可以在必修课程之前或同时或之后开设。  相似文献   

8.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结构及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近几十年来 ,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符合时代特征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基于注重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而设计的 ,具有知识系统性强 ,而知识互相渗透性差 ;知识的专业化、深度性强 ,而知识面狭窄、课程学时数多 ;理论知识、传统知识多 ,而实践环节、新技术与新知识少 ;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多 ,而选修课程、基础课程少 ;理工基础类课程多 ,人文社科类课程少 ;课程体系刚性而缺乏弹性与柔性等特征。随着…  相似文献   

9.
通识课程的设置,顺应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美国萨吉诺大学年轻而有活力,其通识课程结构体系涵盖了10个系列84门课程。在设置系统化、学分比重高、选修自由化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该校通识课程设置的理念、特点和做法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建设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两所大学通识选修课相关政策的对比分析,发现两所学校通识选修课在开设目的、开课模块与考核方式等方面相同,在管理机构、开课条件、学分要求与设置、政策支持等方面不同。指出湖北二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应从加强对通识选修课理念的理解,设置通识选修课程实体性机构,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课时间,加强通识选修课程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着手改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两所大学通识选修课相关政策的对比分析,发现两所学校通识选修课在开设目的、开课模块与考核方式等方面相同,在管理机构、开课条件、学分要求与设置、政策支持等方面不同。指出湖北二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应从加强对通识选修课理念的理解,设置通识选修课程实体性机构,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课时间,加强通识选修课程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着手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校对口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相关建议等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我校对口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现行课程设置比较满意者占52.5%,48.1%的学生认为人文社科类课程应在第一学年开设,认为在第一、二学年应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生分别占42.4%和39.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中,选择课堂讲授法的最多,占77.8%,师承法最少,占21.5%。结论:我校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合理构建对口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建构人文引领的课程结构与体系,凸显人文内涵。实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通识教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发挥隐性课程在人文引领中的独特作用,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学分制,加强师资建设,构建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两所大学为例,本文分别从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人文课程和理工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四个角度对两校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比较。认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和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夯实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通理论、能实干的高级工程人才;完善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培养高素质、宽领域的高级工程人才;强化理工课程,关注人文课程,培养有特色、多学科的高级工程人才;拓宽基础课程,精化专业课程,培养厚基础、精业务的高级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5.
《课程.教材.教法》2013,(11):122-127
对国际上高中科学课程的课程结构要素进行归类、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科学课程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选修、必修+选修和选专业(必修),大部分教育发达国家采用选修或必修+选修模式。在把我国高中必修科学课程占总必修课程的比例、必修物理、必修化学和必修生物之间的比例和选修科学课程占所设置总科学课程的比例与国际同类数据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普通高中科学课程结构优化思路,即应进一步增强科学课程的选择性,提高选修科学课程的比重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描述,我国“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我国的高中课程按课程性质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课程形式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学科性质分,分为八个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为了保证学生的均衡发展,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内应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学生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获得选修课程学分,  相似文献   

17.
焦炜 《当代教育科学》2012,(3):17-19,56
现代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领域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推行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以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兰州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存在的通识课程数量少、所占学分比例低、课程知识领域分布狭窄、通识选修课供需矛盾突出、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识课程也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设置,对我国商科院校的通识课程建设颇有启示。商科院校在通识课程建设中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商科特色;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置综合性通识必修课程;打破重人文轻应用的观念;去除通识课程考核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是现代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而通识教育的实现更是关心的焦点所在。通识教育到目前为止,主要采用了自由选修课程型、分布必修课程型、经典名著型以及核心课程型这四种类型,它们相应地都有自己的哲学基础。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应该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迫切要求有一套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模式。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高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内容应分为通识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制定了三个层次五级培训体系,并对高中青年教师培训的运行和管理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