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再构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构建意义和文献资料回顾梳理基础上,运用合项思维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产业控制力、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竞争力、产业依存度"五因素模型"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和熵权法对产业安全指标进行权重设置,并通过功效系数法定量分析我国产业的产业安全程度的估算值为53.6,处于"临界状态"的结论。指出我国产业安全目前存在较大系统风险,需要从国家战略上提升在产业安全领域的防范应对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加强产业控制力,降低产业依存度,保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产业安全及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汽车产业长期存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导致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根本原因在于过度注重引入外资和技术等外部因素,而未能形成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厂商学习能力.国外经验表明,产业集群能有效促进汽车厂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技术进步,本文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构造以外源 '资表、厂商学习、政府引导和支持配套为基础的汽车产业集群动力圈层模型,探索影响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苏秦  王洁  刘丹 《软科学》2016,(2):1-4
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探究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对重大装备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以航空产业为例,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美国航空产业发展历程与规律。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促进产业组织形态的演变,两者有利于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提升。最后,提出了提高重大装备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具体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日本政府将创意设计作为促进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持续实施"G"标识(Good Design)制度等奖励表彰措施以及实施"感性价值创造"国家战略和全民运动、支持中小企业采用创意设计和立法防止不正当竞争保护设计知识产权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日本企业自主品牌的培育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给我国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粮食流通产业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和调控效率,提升粮食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重点从创新能力、技术市场、创新组织体系、市场结构等角度剖析粮食流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加快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为促进中国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要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领域与关键技术,优化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粮食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粮食流通技术创新制度,健全粮食流通技术政策支持体系,加快粮食流通技术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区域发展中,技术预测通过对相关产业技术发展导向和关键技术选择推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从而提升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竞争能力.在太原市"十二五"技术发展预测中,通过创新预测研究方法,确定了太原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发展方向,选择了关键技术,凝练了重点发展技术,绘制了技术发展图谱,为太原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还为区域开展技术预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技术产业集群效应是高技术产业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并表现出强大竞争力的经济学内在机制,也是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本文采用效用值法,结合高技术产业集群表现出的技术、人才、投资集聚效应以及协同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从技术创新与扩散能力、经济推动能力和社会促进能力三个方面对陕西高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做出分析并提出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8.
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究竟是技术自身的演进还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当谈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时,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技术自身的发展,所以数十年来制定了许多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以及知识经济的规划,其中不少规划存在着就技术谈技术的倾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开发新技术,采用更灵活、更有效的方式去引进新技术,而没有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对深圳市龙岗区二次电池产业的企业分布、产业规模、产品结构、产品研发、配套产业政策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指出龙岗区二次电池产业已具有实现产品系列化和规模化,并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但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目前尚存在整个产业缺乏统一规划、产业链不完善、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一般、产业应对环保政策准备不足等制约因素.结合该产业对当地环境质量和职业安全的影响,以及世界电池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提升二次电池产业链、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关联产业化、构筑电池产业"软能力"平台、促进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发展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而产业的开放式自主创新能力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更是企业开放式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反映。本文从人才、技术、制度、环境五个方面分别给出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开放式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战略。并在这五个战略目标的引导下,给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不断创新与持续发展的切实可行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为了促进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将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因子提取,并提取经济发展能力、资产利用能力、产业销售能力、产业发展潜力等主因子作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分析依据。结果表明,可将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支柱产业、潜力产业、机遇产业和新生产业四大产业,其中支柱性产业竞争力最大,其他次之。最终根据四大产业竞争力及发展情况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发展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2.
阐释低碳科技创新的价值,明确低碳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功能定位,并从政府政策引导、经济利益驱动、竞争与协作、信息共享、以生态产品质量改善为目标的低碳技术持续创新等方面构建了以低碳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若干机制。  相似文献   

13.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经济学理论观点进行了简要评述。基于产业集群的特性和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从自组织理论、共享性资源、博弈论和网络结构等四个新的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有很多,本文列举了系统构成、组织职能、资源与能力3个视角的观点。从这些决定因素入手,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运用知识管理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文章分析了运用知识管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理、途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战略产业,但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仍然面临创新力不足的问题。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应当充分辨析版权制度和政府资助两项政策工具的价值目标和功能缺陷,结合市场特征和产业现状选择合适的机制。适应当前文化产业格局和数字技术发展,本文建议加大版权保护,完善政府资助,理顺政府资助引导与版权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创新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物流业已经成为提高地区竞争力的基础产业.目前对物流的研究,主要在全国范围内对物流业如何规划方面,而对物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具体的度量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具体研究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物流竞争力与当地经济互动关系,建立三大区域的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数理模型,并根据模型解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从本质上认清三大区域的物流与经济关系现状,从而为进一步协调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造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造纸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经过多年快速的发展,我国造纸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但目前仍然偏弱.政府、协会和企业需要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加强作用,共同推动我国造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聚氯乙烯产业发展正处于突破瓶颈时期,在技术、产能、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改进产业组织竞争力理论模型(SCP)提出T-SCP修正分析范式;建立聚氯乙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13年聚氯乙烯产业发展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聚氯乙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提高聚氯乙烯产业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邢向阳  郝索  李丙金 《未来与发展》2012,35(9):69-72,90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本文基于分行业视角,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0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总体竞争力不足,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且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竞争力差异较大,咨询策划类行业和电信软件类行业处于领先.应当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力度,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这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