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炯 《大观周刊》2012,(20):186-186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只有以校为本,坚持“在学校中发展”、“在教学中发展”和“在学习中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信息优势.创新教师校本培训生长点,农村师责困局才能成功破解。  相似文献   

2.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我国有学者曾提出“校本”意指:“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据此,“校本培训”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  相似文献   

3.
赵晓涛 《大观周刊》2012,(51):372-373
为了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2009—2012年,我带领备课组进行了校本(school-based)研究,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行动研究活动,形成学校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全体学生成长创造基础。集教学,研究,培训为一体。《重庆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充满思想的行动,是教师进行反思的方式。”杜威曾说:“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沈群 《新闻世界》2008,(11):145-147
校本培训是改善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应针对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现状开展,应结合成人教育理论、选择适合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方法,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培训真正达到目标。  相似文献   

5.
汪富花 《大观周刊》2012,(14):282-282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利于化学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使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增值效应,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自主和个性的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的特色,在化学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很有必要建构起有效的评价理论与模型,促使校本课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提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研修的具体形式——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即以信息技术搭建校本研修平台为支撑,以教师知弘管理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网络课例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整合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曹彩红 《大观周刊》2011,(14):191-191
当前我市上下正开展着以“履职尽责、精心育人”为主题的校本革命。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革命”的行动重新塑造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模式。理念革命、生本革命、师本革命成为这次改革的热门话题,本人通过整理近一段时间的学习笔记和课堂教学经验,从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交往活动的空间;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四个方面浅谈一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性的变革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萨仁图娅 《大观周刊》2012,(45):262-262
新课程对学校教学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等活动,做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校本教研本身就是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来不断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来解决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生成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利用网络进行校本教研的优势,提出了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教研的实施流程及实施保障,使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进行反思式的校本实践,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变革,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与协作学习等正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由图书馆员以面授形式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开展主题培训以及与教师合作嵌入专科课程是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者的角色和作用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学生的角色几乎被完全忽略,其作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需要完善,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加速转变.  相似文献   

11.
范凌燕 《大观周刊》2012,(50):205-206
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有职前培养与在职培养两大途径。职前培养主要包括在校学习和岗前培训两种方式在职培养主要有短期培训、专业进修、校本培训和自主研修四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唐宇虹 《大观周刊》2011,(28):50-50,88
良好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保证,而师资培训工作又是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保障.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校本培训中,必须明确校本培训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培训模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组织EDUCAUSE十一大年度调查报告(2000-2010)中教学信息化相关议题的分析.探索了美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指出关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形成了以“Elearning”为核心.以“课程/学习管理系统”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与培训”为两翼的发展态势。在“课程/学习管理系统”建设上,以“交流、共享、集体智能”为核心功能,实现从教师主控向学生主控,从孤立系统向与其他系统的融合转变: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以“提升学生学习”与“提升教师自身能力”为目标.关注IT与具体学科课程的结合,关注IT文化、学生文化与教师原有文化的差异,联合多方力量和智慧共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2012年起,国家开放大学面向电大系统内教师举办“国际汉语教师培训班”,并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该培训项目。并将13期培训划分为“试验期”“调整期”“平稳期”三个时期,旨在不断优化调整混合式学习模式。随着新的培训内容的增加,参加培训的学员愈加多样化,但目前应用于汉语国际教师培训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仍有改进的空间,并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优化,提高培训质量,满足系统内教师的培训需求。  相似文献   

15.
陈玲玲  余俐 《大观周刊》2011,(35):108-109
校本课程是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视障学生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视障学生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全体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课程应该充分挖掘学生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应充分的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应充分关注盲人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状况。视障学生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受损、视野缩小或全盲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是当今学校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非常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音像出版社研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类在线课程为例,对在线课程的前期设计、中期拍摄和后期维护进行了探究,以期探索在线课程广泛应用于非正式学习与非学历教育领域以及数字化时代校本研修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邓勇 《大观周刊》2013,(11):204-204
学校传统的教研模式基本是“一备一讲一反思”的路子,而这种模式下易造成教师反思积极性不高,发现问题较少,更是达不到吃透教材、找准重难点、同事互助形成集体合力共同提高教学教研水平的目的。本文介绍了我校理化生教研组一年来.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通过对先进学校校本教研模式的总结,自身不断探索适合本校的教研模式,最终提出“1+1教研”模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苏永智 《大观周刊》2011,(41):196-196
新课程标准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小学生很难掌握,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不仅可以丰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大为 《今传媒》2010,18(9):181-182
高校教师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培训需求迅速扩大.培训既是满足教师个体自我实现需要的内在动力,又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培训对推动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文章就高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员-教师”协作式教学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中的专业课教师无法独自胜任信息素质教育任务,而图书馆员在此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传统图书馆培训远不符合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馆员-教师协作”逐渐成为未来教学的趋势。它产生的原因,不同层次的合作阶段以及发展原则都值得去认真研究,同时也激起深入的思考。推广协作式教学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