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李勇  王静丽 《考试周刊》2009,(52):203-204
师生关系是大学校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和交往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因此,大学师生关系的好坏越来越成为大学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能否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记住学生的名字入手研究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阐述记住学生的名字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旨在促进教学工作良好的开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茜茜 《考试周刊》2011,(18):204-206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顺利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师与学生两大教育活动的主体要素入手,寻找出现代师生关系所面临的困境,并试图寻求重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现代教育应构建以尊重和关心为基础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康增猛 《成才之路》2011,(16):73-73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以生为本,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标的重点内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应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应居于主导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尊重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记住学生的名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并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1.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每位…  相似文献   

5.
徐春亚 《成才之路》2013,(28):14-15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前提和保证。作为中职校教师,应从真诚地与学生对话、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早日成才。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精心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尊重个体差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尊重是学生个体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尊重个体差异,善待犯错误的学生,能使犯错误的学生感到温暖,从根本上树立自信心,对教师产生信赖感。  相似文献   

7.
<正>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在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下面就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工作的原则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一、尊重人格作为教师,要想尊重学生,首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记住学生的名字。有时候,既使是接到学生档案时已快要开学,教师还是要拼命记住学生的名字。这样才能在接新生时轻而易举地当面叫出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重视。此  相似文献   

8.
师生沟通是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形成、维持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手段。加强幼儿园师生沟通不但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而且能使教师易于获得各种反馈信息,深入童心,体验工作的乐趣,从而促进教师成长。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每一个幼儿教师都应注意和幼儿交流沟通。教师和幼儿沟通时,除了坚持理解、尊重、宽容、民主、公平的原则外,还应讲究策略和技巧。一、幼儿园师生沟通的策略(一)记住幼儿的有关情况希望他人记住自己,是人的受尊重需要的表现。教师在与幼儿沟通的过程中,或在沟通之前,应记住与幼儿有关的…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不仅是教育实施的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本文在分析民办本科院校中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沟通渠道、学生要尊重和理解教师、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方面改进民办本科院校中师生关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杨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8):101-102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需要。因此五年制高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应从班主任工作实际出发,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深入学生中与他们交流,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就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及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池田大作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是:尊师爱生、良师益友、教学相长及以人为本。这种师生间双边的互动关系无论是对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不断进步。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多是成人,学习者学习的多元化和主动性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变化,他们期望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渴望对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学校应遵循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从树立关心关系的师生观,营造关心型的校园文化氛围,畅通师生之间对话的渠道,以学员的需求为导向开设面授课等方面构建远程开放教育关心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的愿望,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通过对目前中等师范学校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师学校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教师的民主意识欠缺、师生之间交往不多、师生情感距离扩大等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应是:教师要积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增进学生的信任感;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理解教师;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立情感型师生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高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当今社会和高校师生的普遍要求。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学生的学习、性格发展、心理健康等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尝试建立情感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是教师远程培训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培训实效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文章认为:传统关系理论囿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始终无法真正体现师生的主体性,而教育主体间性理论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主体间的民主平等、对话交往、互惠发展等内涵特征,符合现代教育民主化、人本化发展趋势,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衡发展的形势要求,能够彻底摆脱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危机。当前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必须尊重主体间的交互主体性,通过组建多类型的学习共同体、保持多层面的教学交互、规范全过程的组织管理来实现培训主体间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以保证远程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A teacher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his students, and a student should respect his teachers. This is the norm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schools of new China.  相似文献   

18.
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基础,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其次,教师应该尊重宽容学生;最后,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师,不仅是高职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高职学生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关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高职教师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还是高职教师工作能力的体现。一名优秀的高职老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品、师艺、师德、师技、师爱、师范。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它的出发点也是培养人格完整的人,进行"成人"的教育。"基础"课教学实施对话策略,以对话为中介,通过构建师生之间的对话情境,尊重对话主体的话语权平等,在对话过程中促进高校师生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培育大学生的完整人格,达到优化教学效果。以培育大学生公益意识为例论证高校"基础"课堂如何实施对话策略,以期给高校"基础"课教学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