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化学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莉 《教育探索》2000,(4):57-57
一、科学素质的含义和内容科学素质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质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除了知识、技能之外,属于科学素质教育范畴的还有许多内容。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兴趣特长,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等。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为:1.科学情感包括对科学的热爱,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渴求科学知识,喜欢观察和探究自然事物和自…  相似文献   

2.
素质的形成与教育密不可分,本文就素质的科学含义和先天素质与教育、身心素质与教育、德才素质与教育、民族素质与教育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便在教育工作中因势利导,正确施教。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前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全面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和神圣职责。青少年科学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其培养途径包括研究制订青少年科学教育法规、条例、政策及评估标准;推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的示范试验;兴建科学教育资源研究和开发平台;创建为广大中小学服务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努力打造优秀品牌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创新活动模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关于素质教育及其含义的论述屡见报端。一个人的素质反映在各个方面,其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社会素质(指个人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和领导能力)、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等。而素质教育则是与之相应的,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社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以为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因此,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教育观念,首先是学校领导要把教育思想从只…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育是公民的基本素质的教育,而小学科学教育是以现代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念、态度和思维方法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素质是小学生素质结构中的核心素质,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根据小学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以及本学科的特点,立足今天,面向未来,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近年来,我在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主要做好四种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在全面分析和总结以往科学教育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更新科学教育观念,创新科学教育方法,以科学知识为手段和工具,培养中小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积极的科学精神,促进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觉得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九种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8.
马涛  王超杰 《天中学刊》2001,16(2):111-112
为了适应 2 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当前教育界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由应试教育、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科教兴国的关键在于人才的高素质 ,而人才的高素质又源于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面向全体 ,使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物理教育在培养学生高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具有广泛的内容 .1 科学素质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 ,其中科学文化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  相似文献   

9.
李雪松 《考试周刊》2012,(20):190-190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人的一种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要求我们通过学习逐步培养高尚的科学素养,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另一层含义则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说  相似文献   

10.
一、科学素质的含义科学素质主要指自然科学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科学素质的概念有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同样,科学素质也受到人的先天条件的影响,先天禀赋是良好科学素质形成的前提。第二,科学素质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前者指对科学知识的识记、了解、理解和掌握,后者指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新规律的能力。第三,人的科学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两种途径加以发展,通过教育…  相似文献   

11.
史春燕 《考试周刊》2012,(31):175-175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人的一种素质,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教育要求我们通过学习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另一层含义则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智能机器人科技教育就是这样一项集物理、电子、信息技术和创新设计于一体的科技实践活动。它以普及机器人技术、凸显科学创新、强化团队贡献、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在中小学开展智能机器人科技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科学素质是指一个人从小养成、不断发展、最基本但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质.如对科学的兴趣,敢于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初步观察和动手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品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科学素质(或称科学素养)是构成现代人基本品质的要素之一。虽其内涵界定尚存歧义,然其至少涵盖科学知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已成共识。个人的科学素质有天资禀赋,更有后天教育及环境造就。实践证明,教育是提高人们科学素质最重要的途径。而科学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认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理解物质运动、发展所遵循的对立统一规律;体会存在决定意识和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教育机构。第一是图书馆。”的确,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图书馆是其放眼世界、打开知识视野的窗口,能帮助他们逐步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培养他们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即推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一、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科学的一种扩张形式,即将科学的本质内容在更大范围得以传播,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科学素质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科学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内容。科学教育必须符合科学的本质要求,否则科学教育就会缺乏完整性。科学教育目的实现就会有局限性。因此,我们认为科学教育应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首先,科学教育的重点是科学知识的传递,是把前人科学探索的结果,知识体系,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和逻辑顺序逐步地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知识的内涵、内容、应用条件,进而发挥科学认识自…  相似文献   

17.
为了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文章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丰富科学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相似文献   

18.
科学教育是以学校全体学生为主体的、通过学科科学知识教学、科技创新活动等为教育形式的,旨在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科学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科学训练的成才教育。“科学教育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创新素质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我国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学校创新教育实施者和主导的教师所具有的创造性素质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教师的创造性素质主要包括: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优异的科学文化素养、独特的个性、善于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就是探究,科学活动的本质更在于探究。科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它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