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06年5月13日,北京《新京报》发表题为《新闻时效要服从社会效益》的消息,报道了一个报告团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课。消息引证一位主讲人的话:“新闻要强调时效,但新闻时效不能绝对化,要服从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消息说,这位主讲人举出了1992年布什访问日本时在国宴上突然晕倒,当时日本NHK的记者因做了现场报道而被取消了在首相官邸的宴会进行现场报道资格等实例后,指出,在西方新闻报道同样是遵循时效服从新闻报道社会效益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正> 日本有了“电视图书馆”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本广播协会(NHK)建在川口“电视图书馆”对外开放,观众坐在摆放着1台17英寸显示器的电脑桌前,一边点击鼠标,一边查询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和查阅想要的电视资料。日本广播协会从1981年起正式开展保存电视节目的工作,在  相似文献   

3.
陈海宇 《新闻窗》2005,(4):17-18
2004年全省电视新闻奖参评作品佳作纷呈,令人欣慰,观看时眼前不禁浮过这些年来电视新闻发展和变化的情景片断: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早间新闻栏目《东方时空》,其意义后来被称为“是新闻改革、崇尚创新的孵化器”;1998年,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开播《晚间新闻》,以一种鲜明的“亲民性”特点来“说新闻”,带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在语态上的又一次转变;2003年元月,中央提出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会议新闻明显减少和变短了,声画并茂,展示新闻鲜活性的报道增多了:2004年5月,贵州电视台《贵州新闻联播》实行总制片人制,开放的大编辑部、大采访部形成……。  相似文献   

4.
他山之石     
日本的“NHK”事件,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日本的评论家纷纷发表评论,抨击这一事件的不道德。NHK进行了自我批评,而且参与其事的七个人受到了处分,导演冈田正大被停职六个月,有的降职。有的停发工资。处理不可谓不认真,讨论不可谓不严肃。作为一个新闻同业,读此是深有感触的。“NHK”最大的错误,分析起  相似文献   

5.
日本两大媒体——《朝日新闻》和NHK(日本放送协会)长达9个月的论战,终于勉强告一段落。2005年9月30日,朝日新闻社举行记者招待会,秋山耿太郎社长发表谈话:接受“NHK报道”委员会的“共识”;对该报揭露NHK删改节目的报道中“采访不充分”进行深刻反省,对该社内部资料外泄事件向有关人员及读者致歉。他宣布,对资料外泄负有责任的朝日新闻东京总社编辑局长吉田慎一,给予调离工作岗位、减少报酬10%3个月的处分;给予东京总社社会部部长横井正彦调离工作岗位和减薪处分;他本人作为报社最高负责人,减少报酬50%3个月。《朝日新闻》因何与NHK展…  相似文献   

6.
刘晓菲 《新闻世界》2013,(6):345-347
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在这场灾难中,日本媒体体现了其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日本唯一的公共放送组织——NHK在地震期间提供了值得信赖的高水平报道,为地震中信息传播及灾难应对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文以NHK对3·11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分析NHK灾害报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以期对我国媒体的灾害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12,(9):93-93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伦敦奥运会期间,美英的电视台全面推出了网络直播。日本广播协会(NHK)和五大民营电视台联盟也专设网站,播放赛场视频。  相似文献   

8.
据本届亚运会开赛之后的一个统计资料,截至1990年9月30日晚,在册的境外记者2410名,以日本记者人数为最多,达659人,仅次于东道主,超过了日本体育代表团的人数,这还不包括影视记者。就整个记者分布来看,无论在影视广播领域,还是在摄影、文字方面,日本记者都占绝对优势,而且到会也最早。就日本国内来说,《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五大报自不必说,共同社、时事社、NHK也是“不请自来”的,甚至一些地方报纸、县级(相当于我国的省级)报纸也都来了,比如《北海道新闻》《岩乎日报》《熊本新闻》等等。在几乎所有的比赛场馆,都可以见到日本新闻机构包租的工作台,而一些日本的  相似文献   

9.
据本届亚运会开赛之后的一个统计资料,截至1990年9月30日晚,在册的境外记者2410名,以日本记者人数为最多,达659人,仅次于东道主,超过了日本体育代表团的人数,这还不包括影视记者。就整个记者分布来看,无论在影视广播领域,还是在摄影、文字方面,日本记者都占绝对优势,而且到会也最早。就日本国内来说,《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五大报自不必说,共同社、时事社、NHK 也是“不请自来”的,甚至一些地方报纸、县级(相当于我国的省级)报纸也都来了,比如《北海道新闻》《岩乎日  相似文献   

10.
论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来的。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可谓电视深度报道的最早尝试。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新闻调查》被称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11.
4月 4日 蒙古电视台开始播放日本放送协会(NHK)的卫星节目(新闻、体育、电视剧等)。 11日 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称,开始通过“英特尔”提供有关奥运会的信息。 15日 韩国著名晚报《中央日报》改为日报,由此该国主要报纸全成日报。 18日 第79届普利策奖揭晓。AP记者弗里兹因报道卢旺达内战获国际报道奖,《华尔街日报》记者霍维兹因报道低收入阶层状况获国内报道奖。 创刊逾百年的美国南部著名报纸《休斯顿邮报》因经营困难而停刊。 19日 美国8家主要报团(共计拥有185家日报)称:合作创办利用“英特尔”多媒体信息网络发行电子报纸的事业——“新世纪网络”。 据日本新闻协会研究所调查,在关西大地震中,灾民对报纸的信赖度极高,达85.3%;而电视只有58%(NHK)、32.3%(私营)。  相似文献   

12.
十年前的1987年,新闻界内人士称为是“深度报道年”.“1987年的新闻改革,本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但它在新闻改革的历史上恐怕仍是重要的一页.今天我们只要一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见那个沉闷的上半年和那个开朗的下半年.”(《新闻战线》1988年第4或第11页)那一年,以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报道为契机,中国青年报的“三色”报道(《红色的好告》、《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使人耳目一新.中共十三大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此篇被认为是深度报道的代表2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命运备忘录…  相似文献   

13.
记者俱乐部·日本新闻界的怪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日本著名的新闻杂志——《新闻研究》在媒体内部,发起了一次有关日本全国性报纸新闻报道的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是51家媒体的记者,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日本新闻内容雷同化”的占67名;认为报道风格呈现“一个面孔”的占69.7%,认为新闻报道缺乏个性的占40%,认为报道主观和客观并存的占22.9%。  相似文献   

14.
应日本大众传播学会和上智大学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访日考察团于1991年10—11月在东京、京都、大阪、奈良、名古屋等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活动。代表团访问了《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共同通讯社、NHK、东京电视台、《中日新闻》、近铁有线电视台和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访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围绕着美国某公司的日本法人隐瞒收益一案,日本和美国相关部门进行了联合调查。美国向日本有关方面提供了信息,从而搞清了案情,日本法人受到追缴国税的处理。当时,日本NHK、《读买新闻》等媒体对此案进行了报道。事后,美国某公司以“美国政府向日本泄露了信息,使本公司蒙伤害”为由,将美国政府告到亚利桑那州法院。亚利桑纳州法院通过日本最高法院,委托有关地方法院对此进行审问。结果,关于记者是否有为消息源保密的权利,三个法院,两种判决,结论截然相反。这反映了不仅新闻机构与司法机关之间存在着严重分歧,而且司法机关内部对此…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五月十九日刊载人大访日代表团写的《友谊花开更姣妍》,文中写道:“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雅乐’,在中国已经失传,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下来,从事这一音乐活动的乐师被当作‘无形文物’受到国家的尊重。”乐师居然被当作“文物”,而且是“无形”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从《世界知识》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十期上,看到赵朴初写的访日散记《樱花瓣瓣》,文中说:在日本“雅乐”被称为“无形国宝”。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是“雅乐”被称为“无形国宝”,而不是乐师被当作“无形文物”。做新闻工作的人,如果多掌握些知识,多请  相似文献   

17.
1990年底,围绕电视纪实报道片的真实性问题,日本新闻界又发生了一场风波。它的引子,是NHK(日本广播协会)5月初在第一频道播出的一个纪实报道专集,题为《丘儿终于离开了村庄》。当时正值日本的儿童节,从5月5日起,NHK连续三夜以《地球上的孩子们》为题播出反映亚非贫困国家儿童不幸境遇的系列报道。《丘儿》为其第三集。该片以泰国北部斯林县的贫苦乡村为舞台,介绍了这一带的儿童由于生活所迫,幼小的年龄就不得不远离家乡,被人贩子带到万象等大城市当童工,不少未成  相似文献   

18.
电视人赵欣     
小荣 《新闻采编》2003,(1):29-30
赵欣 ,太原电视台一位女记者 ,一位集采、编、播一体的复合型电视人 ,如今已升任为新闻频道总监。电视台创办初期入台工作 ,做电视新闻风雨兼程20年 ,凭着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 ,她常常奔波在太原的大街小巷 ,频频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她录制的新闻有近百条被中央台采用 ,许多条新闻获奖 ,被同行称为“获奖专业户”、“跑得最快的记者”。2001年 ,她担任总监的太原电视台新闻频道创办的《新闻快车》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2002年 ,她被评为第五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一年 ,《山西日报》曾对太原电视台做过一版大篇幅报道 ,…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深度报道这种新闻样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1985年,中国一批青年记者开始突破传统的新闻平面化报道模式,首先在《中国青年报》进行了尝试。1993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作为深度报道的特定形式也开始“亮相”,引起了新闻界的瞩目。如今,这种报道形式已日臻成熟,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0.
这次去日本成蹊大学从事短期研究,首先集中时间分析了一下NHK(日本广播协会)的电视报道,发现,与10年前相比,它的报道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与我国的电视报道相比,更有很大的差异。一个突出的印象是,NHK的电视报道十分注重解释,注重通过活动的场景和各种辅助手段,说明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回答“为什么”。迄今为止,我们对电视报道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电波媒体的长处是速度快,在时效上占有优势,但受时间限制,往往比较简略,它把深度报道的任务留给了印刷媒体,云云。电视刚刚出现的时候,情况似乎确曾如此。据说,50年代日本NHK开始电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