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标预设1.读图:学习观察多幅图的方法,准确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想象: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在四幅图的“空白点”展开想象,鼓励学生不仅要“想”得丰富、更要“想”得合理。3.会文:在以上的基础上,遵循“先说后写”的顺序,把文章写具体、连贯。导写过程一、图画激趣巧导入图画书一直是我们最喜欢的书籍,但是今天我们要看到的几幅图却只有?史长青图画没有“书”,今天我们就在这里进行一次写作比赛,选出最优秀的一篇文章使它们图文并茂!想不想和同学比一比?二、例文引路知写法1.一读例文,初步感知图文关系请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来学…  相似文献   

2.
授课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8:看图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理念:对学生来说.这次“会写”,下次还“想写”:对教师来说,“不要太像作文课,要上大家都能上的常态课”。在操作层面.让学生写什么内容不是个问题.因为教材已经提供了四幅图画.但在四幅图的指导上要有所侧重.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  相似文献   

3.
知错就改     
这次作是看多幅图的作训练,它和观察一幅图不同的是:先要看明白每一幅图的图意,再连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然后想一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图中人物在想什么。同时,还要注意透过画面适当展开想象,把画面中人、物部想象成具有生命的、有思想、有情感、会哭会笑的活生生的“人”。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 新课标十分重视想象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要求:“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赵洪 《湖南教育》2002,(13):49-49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只有展开想象,才能感受到诗歌的画面美、形象美、意境美。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仅用淡淡的几笔就画出了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苏轼称“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言非常明白,但其中的意境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这就得借助想象。再如《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学生透过想象,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就近在眼前了。诗歌语言的含蓄决定了学习诗歌必须感悟。感悟是学习诗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所得到的独到体验和某些发现。感悟是一种高于想象的能力,它要求不仅能想象到诗歌…  相似文献   

6.
教学要求1.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两幅图画,准确地把握图意。培养观察能力。2.能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教学过程 一、看懂图片。概括图意1.回顾看图作文的写作要求。师:写过看图作文吗?知道写看图作文要注意什么吗?(看:看懂画面内容。想:想象画面内没有画出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这节口语交际课着重点应在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使他们愿意把自己拼的图告诉大家,并能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用图片拼成什么和用几句话介绍是怎样拼的。一、观察画面,激趣引题1.师生交际。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并设计以下问题,进行师生交际。(1)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2)他们已经拼好了什么?还想再拼什么?(可以概括地说,也可具体地讲一讲其中的某一幅图,为后面的讲图奠定基础。)(3)猜一猜图上的小朋友还在拼什么图?(4)说一说他们最喜欢哪一幅图,为什么?2.揭示课题。(1)大家都爱这些拼图,这节课我们就以“…  相似文献   

8.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篇想象新奇的诗歌,它以儿童的视角观察夏日的特有景象。文中“想”和“变”的发问,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激活孩子内心的体验,适时点拨,通过诵读和交流引发与作者的共鸣。为了促进这种内潜式的对话,教师可凭借语言和媒体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美、想象美,诱导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感受发自内心,  相似文献   

9.
小语第三册“基础训练9”看图说话教案江苏岳静梅教学要求:1.能按一定的顺序仔细看图,了解几幅图之间的关系,能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个故事。2.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把话说得正确、完整、连贯。3.使学生知道熊猫最爱吃竹叶和竹笋的生活习性,并...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按顺序观察六幅图画,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图中的故事写具体、写明白。过程和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举一反三中,使学生明白如何使自己想象合理,使画中的人物、景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想象与言语表达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热爱学习的情感,珍惜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课前准备:教师备好放大的图画和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的范例。学生初步预习,看懂图面的意思。摘抄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初步观察图画,了解大致意思师:出示六幅挂图,或投影六幅图画。问学生:图中有什么人物,讲的是一个什…  相似文献   

11.
梁华 《四川教育》2001,(4):28-28
一、欣赏画画,激趣引入。 1.出示一幅银杏树的照片:小朋友,你看见了照片上有什么?(美丽的银杏树)这么美的银杏树,让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 2.出示银杏树的水彩画:小朋友能用一节课画完吗?半节课能画完的请举手。你还能更快吗?老师就能用一分钟把它画出来。 3.师在实物投影仪下示范画出一棵树的图:看得最认真的孩子告诉大家,老师是用什么图形在一分钟里画出了一棵树?(三角形)[师在黑板左侧贴上△] 4.你想不想来试一试?指名学生上台用三角形画出三座山的图。[在黑板上贴出“一棵树”、“三座山”的示范图] 二、启…  相似文献   

12.
你会填空吗?     
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一定觉得很奇怪,填空有什么难的?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文字填空,这个“空”要你填补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填空常常出现在看图作文中。看图作文就是根据图画的意思写文章。首先,要看清习作要求,看懂图画。其次,在认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能够把每一幅图的内容说清楚,并将每幅图表达的意思完整有序地叙述出来。当然,在描述之前要确立文章的中心,然后确定以哪幅图作为描述重点,在写作时我们要多花笔墨去渲染它、表现它。再次,画面是静止的,要想让内容“活”起来,只有根据画面想象画中人物的语言、神…  相似文献   

13.
1.同学们,在你们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呢?2.对呀,天堂就是神话故事中人们想象的幽美、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3.描写的是“什么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4.同学们,你们想看看鸟的天堂吗?多媒体播放《鸟的天堂》录像,让学生充分想象,如临其境。5.学生用语言描绘情境。6.质疑课题:作者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章呢?  相似文献   

14.
第一册《基础训练6》看图说话山西寇载聪一、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观察多幅图,理解各个画面之间的联系,合理想象画面的意思。2.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讲故事。3.通过看图讲故事,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相似文献   

15.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想”──创新的源泉 “想”即想象。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发展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看图作文是小学生的一种重要作文形式,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看图作文呢,我觉得要注意以下两点:一、仔细观察,看懂图意看图作文关键在看图,也就是观察,通过观察了解画面内容,理解图意,如果是单幅图,重点观察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身份;其次观察背景,弄清时间、地点、环境,从而了解内容。如果是多幅图,则可按照单幅图的观察方法按顺序一幅幅看,了解画面内容以及画幅之间的联系,先把握故事情节再动手写作。二、展开想象,丰富画面内容想象是看图作文一种不…  相似文献   

17.
《过新年》是人教社小学语支第.册教材的第8次口语交际训练。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两幅图。第二部分有两个提示性问题:“你是怎样过新年的?”“把你最高兴的一件事说给同学听。”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3.感受新年的快乐,增强热爱生活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看图作文是锻炼学生观察、判断、想象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写作形式。要想写出好的看图作文,需做到“无中生有,化静为动”。一要看准图意,对准焦点;二要前想“起因”,后推“结果”;三要补充“场景”,完善“故事”;四要合理想象,创造新意。  相似文献   

19.
基础素描的教学目的:不是要教学生把对象画得如何像,而是培养学生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不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整体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20.
对学生来说,这次“会写”,下次还“想写”;对教师来说.“不要太像作文课.要上大家都能上的常态课”。在操作层面.让学生写什么内容不是个问题.因为教材已经提供了四幅图画.但在四幅图的指导上要有所侧重,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就不知道写什么.教学效率也不会高。本次习作,要让学生明白.编写童话故事的目的,是劝诫他人改正不良习惯.学生明白为何去写作.于是写作的动力就有了着落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也要适时设个“坎”.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