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中侠 《课外阅读》2010,(12):108-109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一、数字化校园阐述数字化校园是指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建设;并采用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改善现阶段院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规划不合理、数据资源利用率不高、业务应用分散、用户使用困难的现状,本文以引进高校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KINGOSOFT)对学院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为背景,对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技术架构及数据资源的传递共享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做好数字化校园顶层设计,提供平台与接口标准,达到信息分享、打破数据信息限制,通过统一的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将是数字化校园管理和教学发展必然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规范,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要建设数字化校园,就要把握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特征,凭借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其他现代化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管理、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实现学校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高校信息化是借助信息通讯技术,以校园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系统工程.借助于信息化建设,学校可以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及管理效率,让课堂变得丰富、生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要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四个方面的统一,要强化信息化管理职能,加大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研究,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开发利用艺术信息资源,促进艺术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及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1.引言 数字校园的含意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第一,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这是基础建设工作;第二,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的运转,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第三,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是一套以网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将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并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的系统平台。使用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资源管理信息化、  相似文献   

8.
校园网与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现校园网络化、管理科学化和信息资源数字化.校园网是信息化的基础,管理科学化是信息化的保证,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信息化的核心.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对于确定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以实现对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及后勤保障等相关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呈现和共享,并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定义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规范,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对传统校园环境的革新,将校园的资源、管理及服务流程进行数字化、程序化,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为一体的数字化环境,并利用校园网络化、数字化方式集成师生员工对科研、教学、管理以及生活的需求,满足各级管理者对业务数据和工作流程及时、安全、准确监测,为师生员工提供快捷、便利的校园管理服务。一、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2.
袁秋华 《考试周刊》2011,(62):196-197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也是大势所趋。数字化校园一般由网络硬件基础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组成。网络硬件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信息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主体与关键。建设信息系统一般要分五个步骤来进行,即进行需求了解、建立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及身份认证、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与规范、建立数据交换标准、构建业务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校园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它把学校中的教学和管理带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学习和管理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要实现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并形成一个有序的自动管理的数字空间,使得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和功能,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及数字化校园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使之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  相似文献   

15.
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化校园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它把学校中的教学和管理带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学习和管理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要实现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并形成一个有序的自动管理的数字空间,使得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和功能,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及数字化校园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一、信息化和谐校园的内涵 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最早出现信息化校园概念。信息化校园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教学、科研、教辅管理、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全面实行数字化,科学规范地统一管理整套校园资源,建立功能完善、方便快捷、人性化的虚拟校园。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田村中心小学获得了数字化专项的支持,为学校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软件平台、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的本质是校园信息化环境,数字校园具有数字化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等特征。[1]从中可以看出,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在  相似文献   

18.
根据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思路,提出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包括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等三大平台,实现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和学习数字化,建设教学、管理和学习信息互通、共享的数字化校园。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校园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校园形态,教师上课和研究、学生学习和生活、学校的管理等向数字化转化.数字化校园也是信息化为先导的校园[1].数字化校园除了要采纳现代信息化设施外,还应对具体应用深入研究,以推动数字化应用为中心,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健康科学发展. 1 数字化校园的涵义和特征 数字化校园以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学校管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它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和优化学校的教学资源,最终形成一种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充分配置好学校的有效资源[2].它的最本质特征是通过数字和信息的一体化,快捷、高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是一种全新的校园形态,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教学、学习、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校园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校园网发展已经成为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化校园网建设规模和应用水平己成为衡量各类学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始终贯穿始终,因此通过对数字化校园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数字化校园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以期促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