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夏冬虎 《江苏教育》2007,(14):69-69
“秒的认识”这堂课,我放在两个场地进行。前半课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面认识时间单位“秒”及“秒”与“分”的关系:后半课时,在操场与体育老师共同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时间单位“秒”。以下是后半课时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秒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整时”、“半时”,知道了1时=60分。在这个基础上来学习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似简单,但由于“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3.
“认识秒”是一个托底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和“分”两个常见的时间单位,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认读和书写一般精确到分的时间时刻。“秒”是继“时”和“分”后出现的一个较小的时间单位,由于在日常计时中存在感很低,而且时间单位较为抽象,缺少直观的事物来刻画和形容,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以借助许多事物来直观演示,且1秒的时间过于短暂,小学生很难敏锐地感受其长短。因此,本课着力解决这一难点,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形成敏锐、真实、深刻的体验,不断体味和酝酿,逐步建立起对“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准确认知。  相似文献   

4.
犤教学目标确定犦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分=60秒;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在“认识钟表”和“认识时间”的基础上,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认识钟表,尽管这里是第一次学习,但钟表在生活中很常见,一年级新生在幼儿园、在家里,对这个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课前,我对全班25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了调查,知道…  相似文献   

5.
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是体验性很强的认知活动,怎样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在物化的体验中触摸秒,认识秒,建立具体的秒的时间观念,积累更多的能长久留存于心中的活动经验呢?请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教学片段及反思。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过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3)初步建立1分钟、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 教学难、重点: 形成对时间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作息时间表”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时分秒”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了“几时几分”和“秒的认识”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中设计了学生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意在通过活动让学生解决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64页及练习十七中的有关习题。教学目标知能目标学生学会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会用秒计时。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演示、感观体验、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抽象的时间单位———秒。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秒”的概念的建立和信息资料的出示,使学生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使学生受到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学重点学会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用秒计时。教学难点建立“秒”的时间概念。教具准备钟面模型、秒表、篮球(每组一个)。…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时间在哪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一学段主题活动的内容。“时间在哪里”通过引导学生述说日常生活中与时间有关的事情,让学生认识时间及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感受时间是对过程的度量。教师借助“时间”数学绘本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似水流年的意境,促进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加深对时间的认识。教师应围绕“主题活动目标、主题活动规划、主题活动实施”进行教学实践,引领学生在绘本情境中逐步完善对“时间”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积累时间过程的量感。  相似文献   

12.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组织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与前面学生学…  相似文献   

13.
“一分有多长”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示出来,学生不容易接受。如何让二年级的小学生很好地掌握“分”这样抽象的时间概念,是教师在执教之前倍感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作指导,做好与“课改”衔接的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组织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相似文献   

15.
许万明 《云南教育》2005,(16):19-19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数学老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被学生发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先让学生用一把米尺去量出黑板的长度,并用“米”作单位。学生在量的过程中,发现黑板长度不能用整米数来表示,激起学生需要学习一种新的数的渴望。又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为同桌两人准备2张长方形的白纸(一张长6厘米,宽2厘米;一张长4厘米,宽3厘米;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观察、分析比较、活动体验等方法,使学生建立秒的概念,探究分与秒的关系,知道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  相似文献   

17.
《小学青年教师》2004,(8):29-3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册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如在学习“千克、克的认识”时,教材提倡让学生去感受这些单位,建立这些单位的观念,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1)“称一称,掂一掂”2袋盐的质量、1枚硬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经历“几秒”,培养学生估测时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禤理洁 《广西教育》2011,(19):34-3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3.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20.
“秒”这一时间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是很多,如果教师不能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情境,让学生来体验,那么学生掌握的只能是“秒”这个词,未必能掌握“秒”的实际意义。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实践,体验1秒、几秒、十几秒的时间到底有多长。1随音乐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就是1秒。2闭眼数出60秒三次。3推荐一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来计100米,其他同学估测用多少秒。4估测“画一幅画”、“穿好一件外衣”、“跳绳20次”各用多少秒。这样,“秒”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活知识就以“眼保健操音乐1拍就是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