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为探究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行为特点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问卷和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量表,对6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获取信息与上传下载、信息查询、网络教育呈显著正相关;辅助学业与上传下载、信息查询、网络教育呈显著正相关;便利生活与上传下载、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呈显著正相关;表达情感与电子信箱和聊天的使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确认自我与上网时间及聊天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结论为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行为特点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⑴大学生在总社会支持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上只有大一与大二间差异显著。在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大一最高,大二显著高于大三;⑵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消极情感呈极其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感、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总分、积极情感与孤独感关系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情感与孤独感关系呈显著正相关;⑶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呈显著的正向作用;孤独感在二者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与其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信息获得偏好与问题解决、求助有显著的正相关;游戏偏好与自责、幻想、退避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合理化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交往偏好与求助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幻想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问题解决对信息获得偏好有预测作用;合理化对游戏偏好有预测作用;幻想对交往偏好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与其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信息获得偏好与问题解决、求助有显著的正相关;游戏偏好与自责、幻想、退避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合理化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交往偏好与求助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幻想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问题解决对信息获得偏好有预测作用;合理化对游戏偏好有预测作用;幻想对交往偏好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情绪智力、孤独感和网络成瘾的个体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男生的情绪智力低于女生,党员与非党员学生、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以及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情绪智力无显著差异;男生的孤独感强于女生,党员与非党员学生的孤独感无显著差异,学生干部的孤独感低于普通学生,农村学生的孤独感强于城镇学生和城市学生;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网络成瘾,党员网络成瘾的程度低于非党员学生,学生干部网络成瘾的程度低于普通学生,不同生源地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无显著差异;情绪智力与大学生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孤独感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呈显著的正相关,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U C LA孤独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职院校30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目前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戒断行为,但不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显著差异;高孤独感组高职生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性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在神经质与手机成瘾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增加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402名贵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贵州大学生的孤独感和人际交往关系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大学生总体上孤独感水平偏高,并与人际交往关系呈显著正相关;2.年级越高孤独感越强。本研究对于大学生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融入学校生活、融入社会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与孤独感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现状,探讨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与孤独感间的关系,文章采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与交往焦虑量表对16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大四的孤独感高于大三,且达到显著差异;单亲家庭的孤独感高于双亲家庭,双亲家庭的社会支持高于单亲家庭,均达到显著盖异;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王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大学生自尊、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现状、特点及其关系,采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Rosenberg自尊量表对商洛学院、西安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共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在自尊和社会支持方面呈正态分布,虽然有孤独感体验,但程度并不严重;在孤独感、自尊和社会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性别、生源、学科性质、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上的差异,但差异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孤独感,自尊与孤独感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各个社会支持维度和社会支持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自尊水平越高。被试的孤独感就越低。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大学生孤独感、领悟性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孤独感量表(UCLA)、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对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领悟性社会支持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领悟性社会支持各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表明:在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中,孤独感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UCLA孤独量表调查了中部地区四所高校1053名大学生,考察了网络社会支持在羞怯与孤独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大一的网络社会支持水平最低,大四的网络社会支持水平最高;羞怯各维度均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羞怯各维度、孤独感与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都显著相关;信息支持在表达的自我限制对孤独感的影响上起负向调节作用,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及工具性支持在拒绝的恐惧对孤独感的影响上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孤独感量表(UCLA)、微信使用强度量表,对广东某医科院校400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考察了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孤独感情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信使用强度在不同性别、专业维度上差异显著;孤独感在情感状态、生源地维度上差异显著;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微信使用强度越高,孤独感越低。该研究为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和孤独感关联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孤独量表UCLA与设计的人际关系调查问卷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与父母交往状况会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父母交往越好的,孤独感越不明显;(2)与同学交往状况会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同学交往越好的,孤独感越不明显;(3)与老师交往状况会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老师交往越好的,孤独感越不明显。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从家庭与学校两方面采取措施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对6所高校的近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性别差异显著;(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城乡来源差异不显著;(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文理科专业差异不显著;(4)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会因网络交往参与程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运用量表对安徽省四所本科院校的68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从而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机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学校差异,在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得分上。重点院校显著高于新升本科院校。在孤独感上,重点院校显著低于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孤独感、主观幸福感上存在社会支持水平差异,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孤独感上显著低于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显著高于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两两呈显著相关关系;在孤独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社会支持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探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及良好情感品质的发展为目的,采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方法,对49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是否贫困、是否恋爱以及不同专业上的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差异显著;孤独感与各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中高得分组、低得分组的各社会支持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从而证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应该引导大学生构建并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情感品质,从社会支持与情感品质角度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及网络依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探索了294名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心理与行为特征及网络依赖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不同的上网动机与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呈显著正相关;除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外,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动机与行为也显著影响着对网络依赖的程度。本研究的发现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用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避免互联网使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吉安亚 《考试周刊》2014,(74):165-166
作者分析了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水平的现状及关系,旨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具体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241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孤独感进行调查,得知: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低于理论值,不同年级存在差异;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处于中等孤独水平,不同年级存在差异;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孤独感体验越少;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低,孤独感越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