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慎言教育家     
教育家作为对教育本质有深刻体悟、对教育信念有执着追求、对教育事业卓有建树的教育及文化大师,是教育精神和品格的活的标本和示范。在教育家的称号中聚集了社会对纯洁、高尚、正义、良知、文明等美德和理性的期待和寄托,对其指称应该谨慎而恰当,切奠误用和滥用,以维护教育家称号必须的纯洁性和珍贵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称号始于近代,起初常作为中性词,后来逐渐被赋予褒义,作为对具有高尚人格、杰出贡献和较大社会影响的教育工作者的誉称。教育家称号能够满足杰出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需要,寄托着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期待。同时,教育家称号具有滞后性和相对性,古往今来真正献身于教育之士看重的并非称号本身,而是称号所承栽的实质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是继孔子之后我国教育史上第二个获得“教育圣人”(郭沫若语)称号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他的许多教育思想,特别是乡村教育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联系到今天我国农村教育实际,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称号,并非什么人都可以称为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应具有共同的核心价值品质,即超越世俗的教育情怀。教育家斯霞、霍懋征一生的教育实践体现出浓重的教育情怀,而西方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则体现出典型的世俗超越,他们真正以美好的教育理想实现为追求,体现了社会的良心,形成了教育的脊梁。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教育家而且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我们期盼着更多教育家在"超越世俗教育情怀"的牵引下而诞生。  相似文献   

5.
区别于“教育工作者”这一概念,汉语中的“教育家”是对极小部分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尊称。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理论。教育家说到底必须是教育实践方面而不必是教育理论方面的“家”。单纯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单纯的教育学者很难称得上教育家。教育家应该是教育实践领域中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不论官方授予称号还是民间赋予称谓,都需要考虑人们心中的那杆秤,需要顾及现实语境中占主导地位的“接受心理”,不宜过于随意,门槛不宜过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具有“教育家天赋”的人在良好的制度与文化土壤中通过长期教育实践的滋养、锤炼乃至考验“生长”出来的。作为教育实践人才金字塔之塔尖部分的“教育家队伍”的规模十分有限,“我们需要成千上万的教育家”这样的说法有罔顾可能、用力过猛之嫌。在认识、判断乃至推动教育家队伍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上需要有足够的理性。  相似文献   

6.
曾琦云 《学子》2004,(12):40-41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具备了最优秀的教育家素质,一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他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历史进入了21世纪,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有许多学习、启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福建教育》2007,(11):37-39
刘可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书记,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掇心成员,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鳊写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获第三届“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称号。个人专著《刘可钦与主体教育》入选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8.
郑立平 《辅导员》2013,(15):15-19
教育家是个崇高而神圣的称号,素有内敛和谦慎特质的中国教育同仁,多不敢以教育家自居。本期,我们要向大家推介这样一位教师,一位教龄和班龄一样长的老师,一位在班主任岗位上"玩"着自得其乐的老师,一位被许多年轻班主任称为"神父"的老师——郑立平。虽只是一线教师、平凡的教师,一直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着,但他对教育同样怀着梦想与追求,努力"像教育家一样工作和生活"。让我们一同来聆听——  相似文献   

9.
郑立平 《辅导员》2013,(10):15-19
教育家是个崇高而神圣的称号,素有内敛和谦慎特质的中国教育同仁,多不敢以教育家自居。本期,我们要向大家推介这样一位教师,一位教龄和班龄一样长的老师,一位在班主任岗位上"玩"着自得其乐的老师,一位被许多年轻班主任称为"神父"的老师——郑立平。虽只是一线教师、平凡的教师,一直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着,但他对教育同样怀着梦想与追求,努力"像教育家一样工作和生活"。让我们一同来聆听——  相似文献   

10.
顾明远在京师教育论坛上指出,很多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一大批人才,而且有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教育风格,这就是教育家。教育家有三条标准:一要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教育,热爱孩子,一辈子献身于教育事业,把教育作为一个毕生的事业。  相似文献   

11.
能走出中国的伟大教育家除了孔子,还有陶行知。陶行知的教育主张、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无愧"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的称号。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家     
教育家是教育者的最高称号,也是教育者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典型。关于教育的研究不能不涉及教育家这一课题,不能为教育者提供教育家标准的教育学,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家一方面平凡,另一方面也确实神秘。我们明知道教育家的存在,却很难确认谁就是教育家。我们需要研究教育家,揭开神秘的面纱,找出成功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广西教育》2012,(16):27-27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2011年12月20日《现代教育报》上撰文指出,教育家不能泛化,很多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而且有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教育风格,这就是教育家。而要成为教育家,需要具备几个特征:要以育人为本,要认识到教育职业的特点;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编者手记     
小东 《中国德育》2006,1(9):96-96
金色的九月,迎来第22个教师节,《中国德育》向全国的教师们致敬! 近日,应邀参加《教育家成长丛书》出版座谈会。这套丛书是由教育部师范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完成的。它的出版,为改革、创新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教育、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丰富而有品质的精神食粮。 一般说来,教育既有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也有作为体制、制度和体系的教育,还有指向日常教学教养活动、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育的教育,相应地就有三类教育家:作为政治家的教育家、作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家以及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家。这套丛书的作者们主要是来自一线的教师出身的教育家,他们堪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作凝聚了自己多年从教的心血。比起一般的教育理论,他们的作品更加具体、丰富,更加直观、可感;比起一般的教育经验,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睿智,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科学机理。这样一种对思想的表达,是联结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中介、纽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研究形态。  相似文献   

15.
提倡“教育家办学”,提出了当前学校办学的一种思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营造一种公平、和谐的教育大环境。当前,教育领域里需要的是,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引下,要贯彻先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该“拿来的”就要“拿来”,该创新的则要创新。自古至今,有诸多教育家的教育教学思想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中的宝贵财富。他对教育环境、教学、学习、教材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仍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凝练与升华,是培育“大国良师”和落实国家强师战略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引导力量。教育家精神蕴含了教育家服务家国的教育使命、仁爱高尚的教育情怀、树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变革创新的教育行动,具有理想性、国家性和人民性特质。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全过程遵循情感逻辑、实践逻辑和知识逻辑,具有强化未来教师立德树人能力、助力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增强未来教师多维领导力等多重功能。立足教育家精神融入的逻辑与功能等,有必要从目标、动力、内容和载体等多个维度尝试构建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的可能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曾经拥有大批名的教育家,而且至今仍然源源不断涌现着教育家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与眼下“企业家”之类的头衔满天飞的盛况相比,“教育家”称号的出现频度稀少得简直就不成比例了。1996年奏,江泽民同志在与4所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时指出,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应该努力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所有教育工作的要求,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呼唤新一代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9.
齐艳红 《考试周刊》2013,(67):170-171
《中国古代教育文选》是一本集合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精华思想的一本文集。该书摘录了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及教育家的至理名言。他们在总结古人教育经验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本文主要对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华进行梳理和分析,希望对从教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单中惠 《教育史研究》2002,(1):73-80,90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在中国访问和讲学两年多时间,其在近代中国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位西方教育家。就哲学和教育两方面来看,杜威在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方面,本文试从杜威教育思想在他访华前的传播,杜威的中国之行、师承于杜威的近代中国教育以及杜威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解决杜威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轨迹与其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