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了刘邦,分析者大都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抉择的错误,是项羽由辉煌走向人生末路的转折点。而我却认为,项羽放走刘邦正是他智仁义勇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论史者多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认为这是妇人之仁。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原因有二:一是他没有认识到刘邦是与他争天下的强有力对手,这是他见识短;二是他对刘邦下不了狠心,这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了刘邦,分析者大都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抉择的错误,是项羽由辉煌走向人生末路的转折点。而我却认为,项羽放走刘邦正是他智仁义勇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对其中的传主项羽,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第一册)和江苏版教参(2005年12月第2版,第三册)认为,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2008版)分析《项羽本纪》时认为,鸿门宴上的项羽"头脑区钝,优柔寡断,完全缺乏政治斗争手腕","范增对他那样忠心耿耿,他不听,项伯那样吃里扒外,他却言听计从.刘邦甜言蜜语的恭维奉承,樊哙义正词严的申斥,张良事后的巧妙反应,他都一一容得下,他完全被人家里应外合地争取、利用、愚弄了".教参的编写者对项羽在鸿门宴的表现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头脑区钝,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被人家争取、利用、愚弄,简直是个只知使用武力,头脑简单的鲁莽武夫.然而,笔者在反复阅读《史记》《汉书》等资料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笔者以为项羽可能真的有"妇人之仁"、轻视刘邦等心理,但放走刘邦的根本原因却不是这些.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都读过,对于其中项羽与刘邦在各种行动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性情,大家的评论肯定也是众说纷纭。这里我就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首先,项羽是一个武者,刘邦则是一个政客。《鸿门宴》中他们的行为都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职业特性。正因如此,我对两人的所做所为不持褒贬。鸿门宴之前,曹无伤与范增只是稍说刘邦要反,项羽便勃然大怒,说要斩刘邦。这和后面他毫无心机地便说出告密者为曹,都反映出项羽为武者的直爽,鲁莽。项羽在战场上是武中霸者,自视无敌,有仗打便身先士卒,不管敌人多少,都能带兵凭借傲气与  相似文献   

7.
为项羽平反     
读罢《鸿门宴》,给人的第一感觉也许是觉得项羽的优柔寡断,让刘邦有了逃跑的机会,最后葬送了自己的大好江山。但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我心目中的项羽,是一个重义气、讲感情的英雄、君子。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项羽与刘邦在攻打秦国之前,就与刘邦有约在先:谁先攻入咸阳城就可称王。项羽是非常讲信用的,所以他在鸿门宴上并没有杀刘邦的念头。文中说到范增多次举,示意项羽赶快决定杀掉刘邦,但他并没有言语。此刻,他心里也许想的是:来日方长,总有一天会与刘邦决一高低。现在杀了他,老百姓会说:项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连自己的义弟都杀,那以…  相似文献   

8.
许多读者认为项羽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这有一定的道理。鸿门宴可谓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峰会也正体现了项羽的弱点,这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终是一个失败者。项羽为什么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呢?这主要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中项羽为何不杀刘邦?以前讲《鸿门宴》时都是采用习惯的说法:项羽不杀刘邦,主要是因为他的“妇人女子之仁”。果真如此吗?近细细味之,我以为主要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知情退怒,二是重义知时。先看知情退怒。我们知道,促使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直接导火索是曹无伤的谎报军情:“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一突来的谎报,于自恃功大、骄横自大、欲成霸业的项羽来说,无异于火上加油。故尔,不假思索,项羽便作出了“击破沛公军”的决定。  相似文献   

10.
首先,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项羽不必杀刘邦。很多史料及研究资料上都把鸿门宴看作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但实际上,项羽并没有打算宴请刘邦。在反秦斗争中,各大势力结成了同盟,相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于公元前206年10月率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他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但又怕失去关中,于是派兵守关,“勿内诸侯”。11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其谋臣范增也说:“急击勿失!”而项羽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口气,是因为当时两军力量悬殊。《…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一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而我却认为这是他的君子风度。刘邦向项羽道歉,项羽不记先前之怨恨,邀请刘邦与之同饮,是君子风度;项王认为曹无伤是小人奸细,就应当告诉刘邦,他想要光明正大地战胜刘邦,赢也要赢得光明磊落,同样也是君子风度;范增想借项庄舞剑刺杀刘邦,项羽本无杀刘邦之意,他对于这种营中暗杀的做法不欣赏,所以对项伯“翼蔽沛公”也不反对,…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鸿门宴出名的原因,不是宴会何等丰盛,而是该宴会是刘邦项羽矛盾和性格的集中体现,更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正所谓“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但“一念”何以定生死,“一宴”何以定天下,就要从宴会中去分析人物性格;要真实地剖析人物,就要回归到历史中,回归到《史记》中,在特定的背景下去分析人物.选入苏敦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鸿门宴》,其选取的事件是刘邦和项羽在咸阳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在这次宴会中真正体现了英雄本色.席间一系列明争暗斗直接影响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结果.后世认为此次宴会直接导致了之后的项羽兵败和汉王朝的建立.细细品读全文不难发现,鸿门宴的结果看似偶然,但若是从这个宴会的两个主角的性格上来分析,这样的结果又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范增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项羽集团中,范增是一个重要人物.特别是在鸿门宴上,范增的表现尤其引人注意.宴会前,他劝项羽对刘邦"急击勿失";宴会上,他先是"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继之又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宴会后,他拔剑击碎刘邦送的玉斗,气得大骂项羽.对于项羽的成败,他比项羽本人还要着急.  相似文献   

14.
文题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颈联两句诗.出句"穷寇"一词,多数注家解为"穷途末路的敌人",指蒋介石集团.无异议.楚汉战争中的"穷寇"是谁?多数注家没有正面注解,但从对句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是指刘邦.认为在鸿门宴上没有把刘邦杀掉,留下了后患.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鸿门宴时的刘邦还是比较强大的,是他率领义军首先攻破咸阳灭秦,而且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护.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失去了民心.另外,上述解释易把诗的原义理解成同情项羽的失败.笔者以为诗作者的历史联想点在"鸿沟为界",不在"鸿门宴".这时的项羽已成了"兵疲食尽"的穷寇.  相似文献   

15.
刘邦和项羽     
楚汉战争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西汉皇朝得以建立的关键性战争,它在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此次战争的结局令人瞩目,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邦却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兵力居于优势的项羽则惨遭彻底失败。原因何在?千百年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争论激烈,众说纷纭。毛泽东同志也曾谈及这一问题,指出:“刘邦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不是偶然的”(1)。  相似文献   

16.
说起应该为刘邦逃席承担责任的人,大家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指向项羽,因为项羽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头脑简单,他错失了在鸿门宴会上杀掉刘邦的机会,以至于酿成千古遗恨。当然也有人认为项伯在刘邦的逃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项伯目光  相似文献   

17.
有人在评价"鸿门宴"时说是项羽的刚愎自用、妇人之仁导致了刘邦从他眼皮底下溜走。是的,项羽真的很刚愎自用,不然不会中离间计离弃亚父范增,也不会  相似文献   

18.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中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而对刘邦的形象,则说:"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这种贬项羽、褒刘邦分析的最大之误区就在于,将《鸿门宴》独立于《项羽本纪》之外作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产生了片面解读人物形象和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偏颇理解。  相似文献   

20.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鸿门宴上因妇人之仁放走刘邦,以致"时不利兮骓不逝"而乌江自刎。古往今来,作为一个悲剧英雄,项羽引发了多少文人的一声浩叹。现摘录几首吟唱项羽的小诗,并略作赏析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