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康德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有恶世界"。随着中国现代社会深入发展,我国学校德育必须从"直接扬善"的传统德育,向"直接抑恶"的现代德育快速转型。首先要确证学生恶性就是社会恶性的必然反映;其次要彻底明辨,现代学校德育的抑恶就蕴藏在从德育模式到课程教学广泛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最后深刻洞察、辨明、论证自然科学教学的求真、求实、求是模式,社会科学教学的共善、理解、共群模式,以及主体德育的智识模式、生命德育的"心育""身育"模式、生态德育的"生态人"养成模式内含的抑制学生朝向有恶世界、全面爆发恶性的发生机理。以此为依据建构现代学校德育制度,推动每个学生成长为对恶有直接抑制力的现代理性人。  相似文献   

2.
德育个性课程作为在校本课程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的德育课程模式,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从协同学的视角,杭州市天长小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网络学习三个方面实现了个性课程的模块建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当前小学德育认识片面、德育模式陈旧、德育合力不足等现状,在对当代德育追求和学校德育传统进行校本化表达的基础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提出了以儿童剧为契机探寻德育行动的德育举措,以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当代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氛围的变换,思想观念的更新,对小学生的品德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现代小学的德育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从以下四点谈谈小学德育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教育内容——从生活中来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之所以产生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德育内容空洞、抽象、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为此,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思想特点及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丰富德育的内涵,革新、充实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从2001年开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德育课程设立为"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及"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小学德育新课程在道德观、课程观、学习观上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体现在改变传统的知性德育模式,倡导德育"回归生活";改变课程的唯知识论,主张德育课程经验论;反对学生单向的德育方式,提倡多向的德育方式等方面。历经十余年,我国小学德育取得了不容置疑的进步,其鲜明的特点是小学德育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但是,德育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6.
从德育的视角看心理教育,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共同的 观使心理教育成为现代德育的基础,德育能观使心理教育成为现代德育的重要手段,大德育课程观则使心理教育成为德育课程的有要组成部分,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体现了现代德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87):118-119
基于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的开展的实践策略。首先分析出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开展的实践意义,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其次分析出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开展的实践有效策略,通过改变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构建平台,实现信息传递;开展活动,宣传德育重点等实践途径。最后分析出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科技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白海洋 《天津教育》2021,(6):68-69,72
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利用德育课程资源,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健康快乐地成长。有效开发小学德育课程资源,能够很好地开展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思想教育。思想品德中诸多的要素与学生的发展相互作用,形成了德育课程开发的亮点,那么有效开发校内外德育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切实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问题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亦即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文章首先提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所面临的七个主要问题,然后比较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了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近百年的历程及其不同阶段,并指出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特点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采取深度阅读经典阅读的方式以及小班制的讨论课。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所谓哈佛模式的误导,认为我国通识教育的道路应该是在有限的学分时间限制下、精心设计少而精的几门“共同核心课程”作为第一步。文章最后强调: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任务是要把从民国以来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作现代整理,走“中西并举”的道路,以此逐渐形成我们大学的“核心课程”传统,使中国大学成为中国文明的担纲者。  相似文献   

10.
学术扫描     
鲁洁在《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从 2001年开始,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被列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程。新的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已初具改革成效。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直接德育教材教学存在教学目的的片面性、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灌输性,而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具有教学目的的整合性、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通过调查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校本德育课程中,增加了学校德育课程的种类,拓宽了教师德育教学的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德育实践体验。虽说其实践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几方面出发,就如何更好地将其推广普及,提出相关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具有践行性特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海南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海南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建设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的体验教育模式,将德育与体验联系起来,重视道德体验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归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申卫革 《教育科学》2012,28(1):17-21
德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德育纲要、德育课程标准、德育教材而体现,我国当下的德育改革扭转了传统德育的成人化倾向。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以及德育课程实践形式的分析,反思了我国当下德育政策的去成人化转向。  相似文献   

14.
德育课程教材资源开发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科学性、开放性、生动性和创新性等原则,以职业生活逻辑为主线构建课程模块,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采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引领整体教育观念变革,最终实现引领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德国价值教育的重点在于道德主题,并与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它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规范外,判断能力、责任感和政治参与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德国的价值教育又是一种公民教育。它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学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Moral education and values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moral education and values education have been defined from the angles of the integrity and conformity of curriculum functions. Accordingly, a new education concept based on complete/integral curriculum functions is established. By discussing the essences of the curriculum, the basis of moral and values education, integrated curriculum setting in instruction structure, the presence of emotional and attitudinal goals in the subject standard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is text points out that this curriculum reform looks to moral and values education in schools. The reform also emphasizes and will guarantee moral and values education in schools. Finally, the article recommends to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studies on moral education in class conducted by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ral Education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ne of the Key Bases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Global Education, 2002:12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国家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国家事权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需要在国家宏观管理和统筹指导下激发公共治理的活力,不断促进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实现课程要素、课程类型以及课程设计思路等核心维度的整体建设。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现,应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构建一体化与多元共治的课程制度体系为保障,以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核心动力,以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为主要途径,全面提高德育课程的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德育地位边缘化、德育课程知识化、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德育方式规训化等问题。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将知识积累与价值观养成相结合、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授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并且将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平台上自主探究和任务驱动下的社会实践活动融合为一体的完整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根据实际积极开拓教学实践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等具体措施与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关怀主义教育哲学从师生关系、课程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素质、教师德育能力、教师关怀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丰富而独特的教师观,从而影响了教师教育领域内的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初任教师培养模式等方面,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