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集粹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是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2.
从2001年开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德育课程设立为"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及"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小学德育新课程在道德观、课程观、学习观上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体现在改变传统的知性德育模式,倡导德育"回归生活";改变课程的唯知识论,主张德育课程经验论;反对学生单向的德育方式,提倡多向的德育方式等方面。历经十余年,我国小学德育取得了不容置疑的进步,其鲜明的特点是小学德育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但是,德育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全面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委托,对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参考国外相关课程发展的趋势,对中国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初步探索:将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生活实践》等课程合并,在小学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在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我们主持、参与制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国家课程标准已经颁布,根据新课程标准开发的多种新教材也已通过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正在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并将很快进入大部分小学。本次德…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6.
自1980年全国小学开始设置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断加强,同时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也开展得如火如荼。2002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1-2年级)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3~6年级),全国再次掀起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浪潮。这次小学  相似文献   

7.
闻讯 《宁夏教育》2002,(10):4-4
今年秋季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小学开设两门新课程。根据教育部下发的一项通知,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在小学一至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在三至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  相似文献   

8.
小学德育课程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1年11月19日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指出:“小学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世界各国政府也都在小学阶段开设了各种形式的德育类课程。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科研》2006,(Z1):41-59
1.德育课程价值转向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是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是它存在的基本形态,道德的基本提问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去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生活、生活方式。二是在课程观上,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新课程认为,道德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2002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1—2年级)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3—6年级),全国再次掀起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浪潮。这次改革强调儿童主体参与和实践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使儿童实现主动学习、体验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体验理念的体现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增设的面向小学低年级 (1- 2年级 )学生的一门新的课程 ,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 ,是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门新型的低年级课程 ,《品德与生活》有其特定的形成背景、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摘     
南京中小学课程“变脸”学生不用“啃书本”了从昨日召开的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间表已经确定,计划用3年时间让全市小学一、二、三年级,初中一、二、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全部进行课程改革实践。据了解,今年秋季开学时,全市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所有学科、小学三年级的“科学”学科全部进行改革,执行新标准,使用新教材。其他年级的相关学科也将在随后滚动发展。南京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按照体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思路进行的,一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分别设置综合课程;二是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选修课程、技术类课程;三是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据南京市教育局权威人士透露,全市所有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小学,在一、二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三至六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课程。小学“艺术”和初中“艺术”、“科学”、“历史和社会”等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3— 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 ,是小学课程综合化的重要体现。《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 )已于 2 0 0 2年 5月 2 8日经教育部正式颁布 ,并于今年秋季在各实验区进行实验。因此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中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倡导的新的课程理念谈点体会。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融合性、综合化自 2 0世纪 80— 90年代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向是课程的融合与…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从二年级起开设到六年级,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和历史与社会课程相承接。《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科书是该课程教科书的起始册,它前承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开启品德与社会课程全部的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本册书的重点,现对该册教科书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一、拉萨市城关区小学综合学科教学现状小学综合学科包括小学《科学》和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其中《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则在三至六年级开设。这三门课都是这轮课改新开设的课程。三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都强调本课程是综合课程,是跟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的课程(在我区的传统主干科目中还有藏文)。从2005年我区小学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那么  相似文献   

17.
论德育课程理念创新与教师角色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进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时代背景下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令人关注。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 ,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改革中一些新的理念不断出现 ,并被人们接受。各学科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 ,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出台相应对策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组成部分的德育课程 ,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奠基和定向作用 ,以其凸显自身个性活力的崭新理念而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解读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实验稿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稿…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教学是实现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全面铺开以来,作为小学德育教育主阵地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两门课程更加显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两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为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重头戏,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理念、内容和方法都较过去的《思想品德》、《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  相似文献   

20.
提起新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自然会联想到思想品德课,本次课程改革为什么要用《品德与生活》课程去更换思想品德课?这两门学科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差异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课程类型有别小学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是将品德从儿童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剥离出来,专司道德教育的分科课程。《品德与生活》是综合课程,它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二、课程目标有别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两门课程存在较大差异。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具有单向性,仅限于儿童的“品德”。《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具有多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