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作为与李攀龙、王世贞鼎足而三的明代中后期文坛领袖人物汪道昆,其散文创作极具特色。汪道昆散文既不是纪昀所批评的那样"刻意摹古,时援古语以证今事,往往扜格不畅,其病大抵与历下同",也不是时人所褒扬的那样称之为"闽中三绝"。汪道昆散文在情感表现上体现为理直气壮、感情充沛;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工于描绘、形象生动;在章法体例上颇同司马迁。  相似文献   

2.
明代民歌数量剧增,曲调众多,反映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感染力很强。明代民歌不仅流布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波及文坛,对明代文人的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为明代散文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汪道昆是明代中后期徽州著名人物,其家族是徽州众多繁盛家族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家史观是在徽州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包括重商更重儒,反对俗儒,崇尚能儒,重视修谱,宗族祭祀重礼等。  相似文献   

4.
杨瑾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13-115
明人汪道昆出身于徽州商人世家,又出入官场与文坛,其独特的经历和敏锐的眼光,使他在《太函集》中为徽人作传时特别突出了"儒侠"精神。"儒侠"这种受传统影响又能够勇于突破、求新求变的特质成为明代中晚期处于上升时期徽人的重要品质,也是徽州文化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汪道昆是明代徽州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戏剧集<大雅堂杂剧>从上世纪起就被研究者关注,现有的成果多肯定其剧作形式的革新,而鄙薄其思想内涵.从汪道昆忧虑愤激的思想、明代杂剧抒情写心的创作动机以及戏剧文本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大雅堂杂剧>抒写文人的时代困惑这一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明代凤阳地区屯田受到明朝政府的特别重视,不论民屯还是军屯规模都相当大,但到明代中后期逐渐衰落。凤阳屯田处在明代中后期诸多危机的历史环境中,其衰落只是明代屯田一个缩影,既表明了明代屯田的衰败,又反映了大明王朝的没落。  相似文献   

7.
焦竑是明代南京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文章家、藏书家。他一生除60至70岁在北京为官十年,其余几十年都是在南京度过的。他和当时的许多曲家如陈所闻、汪道昆、梅鼎祚、汪廷讷、王衡、汤显祖、张凤翼、余翘等都有交往。他们在南京进行了大量的戏曲活动。他以在文坛儒林的声望、丰富的藏书、开明的的治学心态,支持了戏曲家的创作和批评,为当时南京的戏曲创作作出了贡献。金陵故都居南北之中,是戏曲声腔、剧种南北传播之要路。他们的交游为我们今天考察明代戏曲活动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明代文坛上竟陵派祖师钟惺应属于明代中后期思想和个性解放潮流中的一员大将。他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提出了“深入超出”的观点,即如何向古人学习和坚持创新的问题。钟惺的文学主张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对封建传统的反抗意义。  相似文献   

9.
焦竑是明代中后期金陵地区学术文化的权威人物,以他为中心的学术文化群体的成员基本上都淡泊于功名仕途,在文学上往往通过参与小说和戏曲的创作、评点和刊刻等活动展示才情风流,这一特殊现象与金陵地区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文化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金陵地区以焦竑为中心的较高层次的文人阶层参与小说和戏曲的创作等活动,说明明代中后期的通俗文学市民化和文人化结合得更加紧密和广泛,反映出明代中后期金陵地区文化背离封建正统精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后期文坛上,杨巍与吕时臣交游密切,两人自嘉靖四十二年(1563)相识,诗文唱和近半个世纪。杨巍与吕时臣的交游具有一见如故、诗酒相伴、不涉政治等特点,是与名利无关的倾心之交。同时,杨、吕分别以太宰和山人的身份发声共鸣,在复古潮流中卓尔不群,在中兴时代里不慕名利、梦想隐逸,成为官场和文坛中的一股清流。  相似文献   

11.
明代词选数量众多,与明代中后期刻书业的发达密切相关.明代书坊商业化运作模式在促进词选传播的同时也带来因袭等弊病;<草堂诗余>在明中后期被不断改编,其编选体例出现创新、选源选域逐渐扩大、审美趣味也趋向多元,这些新变反映出明人词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演进;明代词选出现大量的评点内容,"主情"与"尚丽"成为流行的批评观念.  相似文献   

12.
自文学产生以来,梦便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远古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到《诗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从汉赋、唐传奇、唐宋诗词,到杂剧、明传奇、明清小说,“梦”弥漫了中国古代文坛的一切领域.作为反映明代社会生活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也有着大量蕴含丰富文学价值的梦境描写.这些梦境描写叙述的真切自然,是梦者性情的真诚流露,梦的效果真实可信,具有真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徽州文士的大批涌现,是明代徽州文学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诗社林立,诗人辈出,其中又以汪道昆、吴子玉、汪淮等人为代表。其中汪淮,初为国子生,后弃去而为山人,以写诗论诗为业,与汪道昆、俞允文诸文士交游唱和,著有《汪禹乂诗集》八卷。然而目前学界尚未有对汪淮的专题研究,其生平、交游、著述等情况皆散见于各类古籍、著作中。  相似文献   

14.
胡正伟 《文教资料》2001,(4):156-160
在明代中后期的文坛上,归有光以其卓绝的诗文创作成就力挽“前、后七子”雕章琢句、剽袭摹拟的复古逆流,转移了有明一代的文学风气。有光散文文以致用、清新质朴,成为沟通唐宋古文和清代散文这两座文学高峰的桥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相当高的地位。有光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博通经史,兼涉各家,对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在中国学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代文宗”,有光“并不独以文章名世”,他峻洁的操守、磊落的人格更是光耀千古,为后人所仰慕。 然而,学术界对归有光及其创作的研究一直较少。究其缘由,…  相似文献   

15.
明代诗坛上与王世贞并称为"两司马"的汪道昆,其诗歌创作颇具特色。他的七律师法杜甫,在运用叠音词、对仗、用典、佛教用语、动物意象等方面表现出对杜甫律诗艺术的借鉴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忠作为三纲之首,在明代中后期变得家喻户晓,其内涵也更为丰富."三言二拍"中蕴含着丰富的忠观念,其中既有等级制下的忠君奉上之忠,也有平等之体之间的忠信、忠义内涵,反映了明代中后期道德状况.  相似文献   

17.
针对明朝开国以来充斥文坛的一味师古法古的复古文艺思潮 ,李贽提出了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的文艺批评观 :提倡“真情” ,反对“假理” ,要求文学作品必须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 ;反对处处以古为法 ,认为文学作品应当顺性而作 ,追求自然之美等。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因素产生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以及明中期以来文坛的进步创作倾向、进步文艺理论是影响李贽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明朝文坛,高启应该说是被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个,对明代诗风有着开启之功,其随事描摹的创作途径、稳健沉着的创作旨趣、灵动洒脱的诗学追求,影响着整个明代诗风。1995——2005年这十年间,关于高启的研究呈现逐渐深化的趋势,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了高启生平思想、诗歌风格、诗歌理论、词和散文等四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这十年的文章进行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的人情小说反映明代社会生活的特点是题材真实,通过爱情、婚姻或描摹世态反映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这使人们看到明中后期经济发展后,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人情小说也反映了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发生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相似文献   

20.
在文崇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统治文坛的明代,归有光的散文是一个异数,他写的一些“小记”、“人物传”,诸如《先妣事略》、《女二二圹志》、《筠溪翁传》等等优美清新的散文,同那些雍容华贵、空泛冗沓的“纱帽文章”形成了鲜明对照,一方面廓清了以摹拟秦汉为工的风气,一方面又发展了唐宋以来的散文传统,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同时代的王世贞领导文坛,势焰炽盛,自是归有光创作风格的劲敌,但他在晚年写的《归太仆赞·序》里赞誉归有光的散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这来自一个敌对者的赞誉,分量自是不同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