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语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研究阳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阳明先生逝世之后,阳明学发生了分化,主要后学流派有江右学派、泰州学派和浙中学派等,其中以江右学派最得王学真传。本期就以江右学派的三个人物为例,来分析其思想及其对王学的实践:《阳明学派佛儒调和论的发展困境》主要通过对邓元锡《论儒释  相似文献   

2.
杨思信 《教育学报》2012,8(1):113-121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从教育思想、教育学派、教育制度、教育编纂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思想方面,该运动提出了“教育为国家主权”、“教育与宗教分离”、“国家主义教育”三大观念.教育学派方面,该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国家主义教育学派,丰富壮大了中国现代教育流派的队伍.教育制度方面,该运动促使政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教会学校的体制.教育编纂方面,该运动时期提出和形成的“教育侵略”论、“文化侵略”论,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学科研究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3.
新语法学派促进了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有效发展,虽然该学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不过,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其思想仍具有积极的进步价值。曾作为该学派成员的索绪尔对新语法学派理论的深刻理解,使得他洞察到了其理论的不合理之处,并得以对其进行完善。通过概述索绪尔的思想,将其与新语法学派的理论进行对比,归纳出索绪尔对新语法学派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江户时代,朱子学派、古学派、阳明学派、国学派的思想家先后从“日本皇统”“日本文化”等层面论证了日本对于中国的优越性,形成了独具特性的“日本优越论”。考察东亚史,这一优越论的形成,既有元日战争、明清鼎革之事的影响,又与江户学者对中国思想的认同、接受、质疑和批判密切相关。然而,随着“日本优越论”的深入发展,国学派学者以“日本文化为中心”的优越论取向,却把“日本优越论”引向了对外扩张之路,凸显出这一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索绪尔之后,语言学上出现了布拉格学派与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这两个学派,与哥本哈根学派一同构成结构主义。本文先从学派概况、学派思想等角度,对这两个学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在此基础上对这两个学派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学派观点中的异同,以及各自的特点等。  相似文献   

6.
柏林学派     
柏林学派是当代较有影响的教学论流派之一。它始于本世纪60年代,其主要代表海曼,奥托等原是西德柏林高师教授,故称为柏林学派。 柏林学派对教学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教学结构的“六因素模式”。这六因素是:教学目的、课题、方法、媒介、社会文化条件与人类学条件。该学派认为,教学的全过程始终受六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研究教学,必顶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考察,不能仅局限于研  相似文献   

7.
同是以地域命名的学派,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的产生都源于域内发达的商品经济,因而两派在经济思想上都主张经世致用,希望通过关注民生来实现治理天下的功利。由于两派所处地域状况及时代条件的不同,其学派发展和思想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这个比较给我们的启示是:顺应时代需要和发展的要求,挖掘和培育区域内独特的人文气质和人文精神,会对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儒学思想史上,周敦颐建立了第一个基于本体论的心性之学理论体系.从他的本体论、人性论和工夫论看,周子道学与西方哲学中最重视道德的学派--斯多亚派存在着相似之处.文章透过这种"貌合",着力分析了两派哲学的"神离",并从比较中窥见了周子道学的诸种缺陷.  相似文献   

9.
李惠玉 《现代语文》2006,(10):88-89
在运用互性理论对以瑞恰兹所代表的语义学批评派的主要观点提出异议之前,首先简要提及一下该流派在20世纪四方论史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语义学批评对西方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批评派、结构主义批评、早期心理学派批评等派别都受到了它的重要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其基本方法论和不少观点都来自语义学批评,以至于不少西方学干脆把语义学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直接作为新批评派理论家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语言学呈现出不同的流派.本文通过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和伦敦学派主要学者的思想的陈述与比较,了解两大学派的发展和语言学观点,从而深化对现代语言学派的理解和对其方法论的本质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吴虞论管仲和韩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虞对先秦法家人物管仲和韩非的评论,颇有特色。其论管仲,持管仲为法家一派说,并将管仲思想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其思想包括:以经济为根本、以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依时损益法制、明造就人才之道、重视武力。而管仲思想最重要的地方是,要使人民理解与参与。至于韩非,吴虞着重辨析了其学派性。吴虞将法家分为两派,看到了法家内部的学派差别,指出韩非兼治法术,既明道家之秉要执本,又行法家之明罚饬法。  相似文献   

12.
以文化哲学的性质为根据,可以把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为若干学派。而关于现代新儒家是否属于中体西用派,历来聚诉纷纭,莫衷一是。试图透过对现代新儒家之文化哲学的梳理与廓清,从道统论、中体优于西体、精神高于物质、西学中源说四个方面来阐述其中体西用思想。  相似文献   

13.
人权派强调思想言论自由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甚至认为它是人权中最重要的权利。人权派的言论自由思想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但该学派也有局限性,其思想上的摇摆和狭隘的“功用主义”是造成其局限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凯恩斯本人主要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阐述的经济思想经过战后一大批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的注释、补充和改进后,其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并发展成为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居于西方经济学统治地位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吉里·列维,捷克斯洛伐克学者,现代欧洲翻译研究突出代表人物之一,翻译理论代表作有<翻译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在列维的翻译理论和思想中带有布拉格学派的痕迹,因此他被认为是翻译理论中的布拉格学派.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写道:"欧洲人和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布拉格学派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1]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在很多著作中也提到布拉格学派的理论.该学派的突出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这一学派把对语言所持的观点运用到翻译研究上[2].  相似文献   

16.
外语教学法派和心理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根据心理学派不同的理论,形成了翻译法、认知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和功能法等.根据各种学派的特点,可以粗略地把外语教学法派分为两大类,翻译法和认知法为第一类.此类教学法(奉书面语或主要奉书面语)为正宗,主张教学过程应用"理解--记忆--运用"的公式,被称为"理论派"、"理性主义派"或"认知性教学法派".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和功能法被归为"经验派"、"实论主义派"或"连续性教学法派",主张教学过程应采取"模仿--记忆--运用"的公式.这两种学派产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各有自己产生、发展的背景,并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这两种教学法既相互对立,又共同依存发展,为外语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学中是否使用本族语一直是这两种教学法派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辜正坤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产生背景、思想渊源、研究层面、历史意义、论点特征及其对建设翻译学的贡献。该译论颇具特点,有中国学派气概,代表着我国译论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一种哲学认识方法论,适用于各种文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的思想属于广义的唯识学,影响了天台智者教判思想的形成,尤其真谛翻译的<大乘唯识论>的"别教"观念,对智者的"别教"教判影响很大.别教核心是"别理",依之而形成道种智.智者基本判唯识学思想为别教有门,既殊胜于通教,又稍逊于圆教,且不同于别教空门的三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说:“我国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之为二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前者称道尧、舜、禹、汤、文、武,后者则称其学出于上古之隐君子,或托之于上古之帝王.前者近古学派,后者远古学派也.前者贵族派,后者平民派也.前者入世派,后者遁世派也.前者热情派,后者冷性派也.前者国家派,后者个人派也.前者大成于孔子、墨子,而后者大成于老子.故前者北方派,后者南方派也.”此论甚为详尽,虽然并非完全正确,但王国维从思想家对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出发,从两端去把握诸子百家,乃抓住了问题实质,比较合情合理.自此之后,以两端——尤其是以入世、遁世之人生义理去评判社会思潮,便比较多地被学者们采用了.  相似文献   

20.
第一节早期耆那著作家论逻辑耆那教与佛教都是婆罗门以外的僧侣系统。作为两个不同的宗教派别,它们的教义有许多不同。但是,在逻辑思想上,耆那教的一些著作家却是更加远离早期正理派而比较接近佛教的逻辑学家。因此我们把他们归到中古逻辑学派的前驱人物之列。耆那教宣称他们的宗教与时间同时开始。其实有真正历史根据的创始人物是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99年的大雄(Mahavira)。据说从公元82年起,耆那教便分裂为两派即白袍派(Svetambara)与赤裸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