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1945年,钱钟书摒挡一切,躲在上海的小阁楼里,以每天五百字的精雕细琢创作他的长篇小说《围城》。这时的钱钟书,年方37岁,已经出版过一册自费印行的旧体诗集,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在《围城》中写出当世文人的诸多窘状,对混沌人世的悲观锉杀不尽他善噱多趣的情性,虽然在方鸿渐的侃侃而谈中不难发现钱钟书的影子,但是,冰雪聪明的钱钟书在他尚未进入“不惑”之年的生命阅历里,却冷静地嘲讽了他所熟悉的生活。《围城》诚然不朽,却成了钱钟书小说创作的“绝笔”,以作者熟悉的中国文化学术…  相似文献   

2.
楼培 《寻根》2007,(6):84-87
钱钟书先生腹笥之丰,文笔之美,古今罕匹,其著述中卓荦大者已汇集成册,流布于世。三联版《钱钟书集》,皇皇巨著,凡十种十三册,嘉惠士林,泽被后学,固不待言。然“集”而未“全”,难免为人“求全责备”。如钱先生妙语隽永的书札一概未收,实在让企慕仰止的“钱迷”们感喟遗珠之憾。据说“按照原先的筹划,《钱钟书集》本拟推出书信卷。  相似文献   

3.
卞孝萱 《寻根》2006,(4):106-107
谈钱钟书的文章很多,本文与众不同。本文根据钱钟书叔父钱基厚《孙庵老人自订五十以前年谱》中述及钱钟书的四条,略加注释,供海内外治“钱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无用之用”是老、庄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历代注释家和研究者都有所涉及。如《全唐文》第803卷载李溪《废庄论》对老。庄“无用之用”论作了三个方面的划分;今人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也对有关“无用之用”的思想资料作了较为详尽的收辑与疏理。但是,他们对“无用之用”论的深层意涵及其与.“道”、“无为”、“自然”等道家哲学的中心范畴之间的关系则鲜有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尝试对此问题作出个人的观解,以求正于方家。“用”字在老子《道德经》中共19见,在《庄子》一书中有72见。虽然在大部分地方是作普通词语使用,表…  相似文献   

5.
张明亮 《东方文化》2002,(1):26-27,52
我经常告诫自己:《管锥编》、《谈艺录》很不容易读懂,不认真研读,我们只能开口就错;不深人理解,我们就会一说即俗。把钱钟书说俗说错者,夥也!老实说,对于“钱学”(钱钟书研究)文章,除少数几位可信赖的学者,我仅仅是泛观浅览——一般掺合“钱学”的轻心之诋,漫与之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欺欺人之谈,不屑与之辩校。  相似文献   

6.
《说文》:“贾,市也,从贝西声。一日坐卖售也”。又:“市,买卖所之也。”凡市场上的货物交易行为便称之贾。然而长期以来,在古文字里未能找到对应的“贾”字,而常见的一个“ ”字,多释为“貯”字。杨树达先生曾在《格伯簋跋》一文中曾疑此字读为贾。  相似文献   

7.
足疗的历史     
王海 《寻根》2008,(4):103-105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足”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足”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人之足也。在体下。从口止。”可见,“足”字是由“口”和“止”二字组成的会意字。清代学者段玉裁注释说:“口,犹人也。举口以包足已上者也。”对于“止”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口止为足。”原来,早在我们的祖先眼中,  相似文献   

8.
季蒙 《东方文化》2002,(4):60-75
《说钱》发表后,收到一些读友的意见,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些说明。《说钱》写于1999年夏季,《钱钟书先生解经一误》写于1994年春季,原来有五千多字,太冗赘,所以2001年删去大半,但并没有增改,保持了原始面目。  相似文献   

9.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10.
石语     
石语钱钟书陈衍石遗说钱钟书默存记绛检得分旧稿,纸已破碑,病中为之粘榇,圆女又钉成此小册子。槐聚记。一九九四年四月四日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十日,石遗大八十生辰,置酒苏州胭脂桥寓庐,予登堂拜责。席散告别,丈怃然日:“子将西渡,子欲市归,残年远道,恐此生无复见...  相似文献   

11.
在最新出版的《长眠不醒》、《高窗》等小说中文译本的封腰上,有如下宣传文字: “艾略特、加缪、奥尼尔、奥登、钱钟书、村上春树等文学大师们崇拜的大师。”  相似文献   

12.
錢钟书(1910~1998)故居坐落于无锡市新街巷30号,该巷原名“七尺场”,现称“新街巷”。在标有“30号”门牌的一幢旧式民居墙角左右两边,仍各有“钱绳武堂”4个阴刻红字的花岗岩界石一方。粉墙黛瓦、竹丝镶门、修竣的钱钟书故居,仍是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依照原尺寸修复的6扇竹丝板门两侧悬一幅“文采传希白,雄风经射潮”的对联,表现钱家“诗书传家”  相似文献   

13.
吴宗海 《寻根》2001,(6):104-105
《水浒》第二十四回中,王婆对西门庆说了一段风话:“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荡温和大辣酥。”向来未得确解。“革”前人民学出版社本在编辑凡例中特别指出此例暂不注释。《辞源》释“大辣酥”为蒙古语dairysun音译,也作“答剌酥”、“打辣孙”,意为酒。所引书证,即此二句。钱钟书先生1979年访美,学张洪年问此句话如何解释。钱日:“这是一句玩笑话,也就是西洋修辞学上所谓oxymoron(安排两种词意截然相反的词语,放在一起,藉以造成突兀但是相辅  相似文献   

14.
蜀的称谓从语源学上分析“蜀”字的好几种企图一直都存在着障碍。“蜀”在用于表示四川和四川人之前,可能已经有了其他意思。字典把“蜀”归类干表意的“虫”部之下,这种形状的“蜀”,所见最早的一例是在大约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甲骨文中。。甚至在更早以前,有一个字除了没有“虫”旁外,其余部分基本上与“蜀”相同。这个字的上部因袭了“蜀”字,表示一目。一种语源学上的见解对其所认定的“目”给予了大量关注,却轻视了“虫”字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最初的蜀具有人种和地理学的内涵,而这些象形文字的构成成分看来彼此间并不一致,难…  相似文献   

15.
日本从1995年开始,每年都要选出一个象征当年日本世态的汉字,由于当年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因此,“震”字当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大批的企业及金融机构倒闭,因此。“倒”字当选。2004年,世界各地劲刮“韩流”,因此,“韩”字名列当年象征日本世态汉字的第二位。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方言“”字□何平何治海“”字,读diΔ音,在川东北的宣汉、平昌、达县、万源一带的民众中广为口传。但无法写出汉字,只有用注音来表示,深感不便。《宣汉县志·方言》中,虽列出“下边”的对应词,但读音注为“tiΔ”,与广大群众的口头读音不尽相符。今...  相似文献   

17.
人参琐谈     
石云涛 《寻根》2002,(6):61-63
中国人早就发现了人参的价值。“参”古作“葠”,又作“葠”。在中国,至迟在汉代的文献中已有人参的记载,如《春秋运斗枢》、《礼斗威仪》、《异苑》等。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称为“人微”,有人认为“微”乃“葠”字之讹。所以叫“人参”者,李时珍在他著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说:“年深渐浸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葠、神草。”他说:葠“亦浸渐之义,葠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  相似文献   

18.
甫入龙年,书法家们在“龙”字上各显其能。一时间各类书体、不同大小、千形百态的“龙”字真是随处可见。但我面前的这一特大榜书“龙”字,宽3米,高2米,气势宏大,它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动了我。第一眼看后,我脑子就忽然闪现出“大江东去……”那诗句的画意。我并不懂笔迹学或笔迹心理学,  相似文献   

19.
徐鹏飞 《中国文化》2004,(21):35-44
陈梦家先生认为商代君王为“群巫之长”;①因为在文献所见的“巫”的职事(如祝、预占祸福,治疗,占梦、舞雩)和甲骨文所见的商王之职事相似。但是,陈梦家先生忽略了两件事;第一:在甲骨文中,“巫”字与“王”字是分开的,而且巫与王无法互相取代。陈先生以后代周朝的文献有关“巫”的资料来解释商朝君王的地位与来源。第二:假如说“巫”等于“王”或“王”等于“巫”。  相似文献   

20.
马兰 《华夏文化》2008,(2):22-23
我们的先民关于死的观念是很质朴的,这一点从“死”字本身可见一斑。《说文解字》:“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人。”段玉裁注:“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歺人。”死的甲骨文字形为 ,左边是残骨之形,右边是一个人在凭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