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研究了传播与风险扩大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媒体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传播路径之一。本文试借鉴这一理论框架,从"放大"的视角来观察微博在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方面的特点。并以"陈永洲事件"作为案例,宏观上观察事件在微博中的放大途径,微观上观察微博文本中的"责难信号"以及信息流等问题,试图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媒体是如何报道的,受众又是如何与之互动的。  相似文献   

2.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SARF)创立至今已30余年,大量研究者借助这一框架开展了风险传播的实证研究。然而,学界对SARF的理解意见不一,SARF自身又存在诸多尚未明晰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研究者对究竟何为放大的对象缺乏统一认识;二是研究者对于如何判别风险放大认识模糊;三是SARF一方面批评风险的技术概念及风险评估,另一方面又将技术专家的风险评估作为判断社会反应是否适当的基准,导致逻辑上艰涩难解;四是研究者对风险传播的社会过程的深义理解不够。相关研究的质量因此受限。论文在对SARF的原始文献进行仔细考证和分析后,就放大的对象、判别风险放大的表征、专家风险评估的地位等问题进行阐释,对SARF未曾言明的问题予以廓清和补足。最后,向上溯源,回到SARF产生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诠释框架本身及相关研究面临困境的原因,以期推动后继研究的改进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刘晓丹 《今传媒》2013,(6):91-93
在风险社会,媒体是风险信息沟通系统中的重要因素。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中,媒体是重要的风险放大器,它通过传播风险信号、污名化、涟漪效应等,强化了公众对风险的感知。媒体传播和放大社会风险,还关乎新闻的选择和叙述方式上的建构逻辑。除了纸媒、电视外,研究媒体与风险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电影、科幻小说、互联网等其他新媒介。  相似文献   

4.
李春雷  凌国卿 《新闻界》2013,(16):60-66
新媒体因其技术特性和公众自由参与传播,对突发性事件的既有报道在高风险语境下形成了风险诱发的框架,新媒体本身充满了危险且可能再制造风险。基于此,在媒介化社会里考察群体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并清晰梳理新媒体风险的过程尤显迫切。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还原出新媒体报道框架形成的风险场域,试图层层"削剥"出在框架要素作用下风险生成的内部机制,以此来探究新媒体报道突发性事件后面临的被放大和被制造的风险,分析新媒体风险再造的过程,以期能够助力新媒体匡正报道框架,最终使新媒体传播步入可控轨道以消解风险。  相似文献   

5.
当下中国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在一些环境风险议题中,出现了民众的感知风险高于技术风险的现象。本研究以西方"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为理论出发点,以山东民众反对建设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事件为案例,探讨在中国语境下环境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公众认知与舆论特征。通过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发现环境风险主要经由信息过程、制度结构和个体反应等三重机制的影响而得到放大。具体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专家和意见领袖的意见争夺决定了风险的信息过程。利益相关方的暗箱操作、信息控制和社会团体缺失等制度结构因素,导致民众对信息缺乏信任而进行"对抗性解读"。另外,民众接收信息时的愤怒情绪及对风险项目的 "污名化"过程,也促进了风险放大。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7):61-65
近年来,作为民族地区的内蒙古突发事件频发,对主流媒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提出了重要挑战。本文着眼于风险社会的语境,以内蒙古新闻网和正北方网为研究对象,探讨风险社会下内蒙古主流网站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策略,提出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注重议程设置、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强调心理按摩功能、建构公共话语空间和融合新闻思维下的全媒体运作等报道机制。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以来,暴力恐怖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世界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介是现代风险的主要建构场域,也是公众获取风险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形塑公众风险感知、推进社会风险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和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5年来关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主流媒介如何报道暴恐事件以及建构暴恐风险景观。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进入风险社会的今天,媒介的风险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而媒介污名化报道却严重干扰受众的风险认知和风险决策,形成风险的社会放大甚至产生新的风险.本文在风险社会视域下,通过对污名化报道的特点分析,以探索媒介污名化的风险社会及新闻学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马媛媛 《新闻世界》2014,(1):167-168
媒介恐慌是媒介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指因为媒介对突发事件的大量报道或过度渲染而在社会上引起公众恐慌的心理。媒介对发生的风险不当建构加剧了社会对风险的恐慌程度,要规避媒介恐慌还要致力于完善媒介责任。  相似文献   

10.
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MU5735空难报道及用户评论作为典型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其对MU5735的报道倾向于主要采用预期新闻,方案和恢复性新闻次之,报道整体基调以积极情感为主,但不同报道框架下用户情感反应存在差异。据此,可以优化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建设性新闻的报道实践,实现其安抚社会情绪、化解社会风险、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孙玮 《当代传播》2011,(1):44-47
本文以福建南平校园暴力犯罪案的媒介表现为例,对风险社会中新闻媒介的社会角色进行分析发现,以往新闻学理论多从反映事实、呈现真相、促进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理解媒介的社会角色.本文认为,在风险社会中,媒介的社会角色还表现在,在定义突发事件的风险性并且把这种定义转变为一种公共理解时,提供了认知世界的基本框架.媒介的此种角色不但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曾来海 《新闻知识》2012,(3):8-9,24
在全球性潜在或显在的灾难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社会"里,大众传媒在对风险的报道与传播中往往存在放大风险、制造风险、无视风险、低估风险与误传风险等诸多问题与失误。为此,大众传媒在全面、客观、及时、连续、动态传播社会风险、自然风险的同时,应特别注重社会公众的风险承受心理与承受能力,强化风险防范科技知识的传播与教育。  相似文献   

13.
杨静 《东南传播》2021,(2):101-103
在风险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受到了自身心理因素、社会多方参与机构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个体对风险的整体认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行为。本文以G高校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知路径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从多个方面分析研究艾滋病这样风险信息传播的路径构成,并尝试性地提出高校艾滋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邓静秋 《新闻世界》2014,(5):302-303
在风险社会中,媒介的责任不只是单纯对风险事件本身的传播,更应该处理好对风险议题呈现方式,对突发事件风险性的界定,引导受众正确理解风险,树立风险意识以及后续对风险的管理与预防。本文对2013年4月"复旦投毒案"电视新闻专题栏目进行分析,反思在风险社会中媒介对校园犯罪议题呈现的得失。  相似文献   

15.
曹洵  张瑶 《新闻知识》2023,(7):25-35+94
不同社会群体基于各自利益围绕风险进行的争论行为,影响了公众的风险诉求偏向,对风险受害者的利益保护产生长远效应。本研究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探究“996”舆情事件中相关风险主体的多元互动机制如何作用于风险的社会放大,并关注劳工为规避风险所做的努力。研究发现,身心健康受损、失业、风险与收益分配不公构成了“996”风险的主要内涵。基于企业的资本增值逻辑与劳工权利意识的觉醒,企业合理化加班与劳工和普通网民对“996”风险的揭露与解蔽,构成了“996”风险放大的基础互动机制,持续博弈并逐渐放大公众的风险感知;风险传播中介平台凭借技术优势纠偏模糊信息,造成了舆论的激化及公众风险感知的进一步放大;而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劳工与公众间的调停者,其主导的劳资矛盾调解机制使得“996”风险的社会放大呈现动态波动的态势,并引发了污名化等次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突发事件报道框架下的主流媒体,承担着社会动员的作用:危机报道中的社会责任框架是社会动员的基础;人文关怀框架是社会动员的加速器;政治功能框架是社会动员的方向盘;策略框架是危机报道的平衡器。  相似文献   

17.
张文心 《东南传播》2012,(11):57-59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由于在人口、地域、民族、资源、分配体制、政府执政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中国进入突发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甚至会引起人心动荡、信仰危机、社会危机。大众媒体必须承担起及时传递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客观报道事实,成为沟通社会各方的桥梁;以人为本,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李京  王雪 《青年记者》2022,(4):72-73
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各要素间的关系复杂多变,实现有效的信息互动、凝聚共识尤为重要.本文提出在当前媒介生态中重大突发事件报道需处理好三对关系:大屏主场与小屏协同的屏幕关系、宏大场景与微观表征的镜头关系、危机传播与风险沟通的叙事关系.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中的政府新闻发布效果评估是目前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全面提升新闻发布绩效的重要环节.西方学者在风险社会与风险沟通、危机传播与政府危机公关、政府绩效评估等诸多方面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思路和理论框架.不同的理论架构相对于现实操作层面而言分别具有不同的关切点,风险社会与风险沟通理论着重于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警、预防与应对准备,危机传播与政府危机公关理论着重于事件进程中的危机应对与处置,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着重于事件结束后的恢复与学习效能.三个层面的相关理论共同为建构政府新闻发布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导引.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食品因其风险的不确定性,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之一。本文以建构论为立足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剖析了《南方周末》对转基因食品的报道,发现其所建构的转基因食品风险图景,主要运用事实框架、领导力框架和冲突框架来呈现。并基于媒体建构风险的视角,试图从报道态度、视角和风险沟通等角度探讨风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