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采访中经常会碰到两种人:一种是见到你,非常热情健谈,有时甚至投你所好,要啥讲啥;一种是态度冷淡,不善言谈,甚至有意回避,拒绝采访。 我便碰到过这第二种人。他就是我院副总工程师、省劳动模范丁国强。 1984年,我担任《西北水电院报》记者不久,宣传部长便对我说:“多宣传一些模范人物,像丁国强,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情。”其实,丁总的事迹我早有所闻,院里的人几乎有口皆碑。我也早有采访他的意思。不料,第一次采访便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 那是一个秋夜,我敲开了丁总的门。“你找谁?”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客气地把我让到屋内,然后坐到桌前又看起了资料。为了打破僵局,我便和他谈工程,谈技术,谁知一连换了几个话题都话不投机。无奈,只好单刀直入,请他谈谈自己。他一听,立刻说:不要写我,要写就写其他同志。”然而,便又埋头工作了。  相似文献   

3.
这条新闻线索是偶然得来的。那是去年10月一天的下班前,省总工会来电话告之:“省特等劳模申尊茂突然去世,医德医风太好了,建议你去采访他的事迹。”医德医风好这不正是当前卫生报道中、舆论导向中急需的正面典型吗?我当即决定第二天去采访。可也有人说:“特等劳模都被人写滥了,还能写出啥来?”我想:“不到现场去访访,怎么就知道没写头?”当时若来个“就坡下驴,岂不让一个到手的“熟鸟”飞了!所以一个新闻记者有个识货的鼻子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怕跑腿,不要放  相似文献   

4.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5.
记者要善于独立思考。他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应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内部矛盾和客观规律。如果做不到这些,报道往往没有深度,有时还会掩盖事物的本质。我最近遇到两件事。第一个事例:去年春天,我下乡采访,有位县委同志兴冲冲地对我说:“我们县里出了一件新事,几个  相似文献   

6.
从 字面上看 ,新闻科理应是从事新闻采访 ,或向新闻媒体提供当地新闻线索工作的。但是现在一些地方的新闻科的“不务正业",倒常常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 :新闻科到底是干啥的 ?今年3月9日 ,《工人日报》刊登了题为《烟花爆竹酿造人间惨剧》的图文报道 ,报道了河南省滑县有关部门对烟花爆竹疏于安全管理 ,以致酿成6人死亡的重大火灾事故。这篇报道的作者是我的同事 ,他从滑县采访归来回到郑州时对我说 ,当地新闻科的同志发现他采访火灾事故 ,就与他“商量”怎样报道。他们建议从“事故发生后 ,当地领导怎样重视 ,怎样及时救人”这个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7.
在我采访的许多艺术家中,农民出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别有风采。他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对民族戏剧事业的无私奉献,都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写一个人的“角度”,可以在采访之后产生,也可以在采访之前萌发,被采访人物的强烈的特色,往往使作者在采访之前就有这样的萌发。我第一次采访宋长荣在1983年5月初,当时他是淮阴地区京剧团团长,率团来徐州演出。当我打电话找宋长荣时,剧团的同志告诉我,他就住在剧场的后院,没有住宾馆,随时可找他。我来到剧场院子里问宋长荣在哪里,一个小演员说:他刚和我  相似文献   

8.
我早就想采访梁若洁,可一直没有个机会,不是他忙于下厂矿采访,要不就是我抽不出时间,总不能如愿以偿。最近,梁若洁被山西省记协推荐为全国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的参评者之一,我闻讯后急忙赶到山西工人报社,好不容易见到他。 这不,梁若洁刚从平朔露天煤矿采访归来,风尘仆仆,一脸倦意,我抓紧这个机会和他攀谈起来。谈到这次下基层发现一个很典型的先进工人,他滔滔不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问起他的成绩来,除把他的  相似文献   

9.
一次与谢晋闲聊,他谈起记者采访的事,颇为感慨地说:有的记者采访时,常问我你什么地方人?年龄多大了?祖上干啥?这个问过,那个又问。看来,真需要印个出身简历揣在身上了。而我参加世界性的电影节时,那些记者们常常是简明扼要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你从中会觉察出,他们对你早有了解,还有点研究。这位著名导演,提出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采访前要有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研究和了解如何,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有经验的记者说,作好准备,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这话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0.
“你采访时用录音机吗?”《纽约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福克斯·巴特菲尔德在回答别人提出的这一问题时说:“我不用,太麻烦了。整理录音太费时间,我每天采访的工作量很大,实在没有工夫去整理它,整理一次录音比采访所花的时间还要多,我就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要点,这样很方便,发稿也快。”巴特菲尔德是一个有丰富采访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技术时,他说采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做好研究,心中有底,知道还缺什么  相似文献   

11.
“我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有副政委张耀荣辛勤的汗水”。这是报道员小膝在师报道工作会上介绍自己成才经验时的一句感激之刍。由此,我便萌发了要采访这位副政委的念头,可一直无缘得见,直到他当政委两年后的今天,才如愿以偿。5月初,我围绕“热心”二字采访了张政委。张政委说:报道工作要想出成绩,必须让报道人员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的环境。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那是不行的。张政委所言不虚。这个团是1990年才从一个山沟搬进市区的,住房、经济都很紧张,报道员只能与机关公勤人员住在一个房间里。白天下连队采访,收集素材,…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学着写了一篇新闻稿件,拿给一位通讯干事看。他看罢后说,稿子语句还通顺,就是没有抓住特点,所以显得平淡,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接着,他给我讲了抓特点的重要性,可我还是搞不大懂。请问,写报道为什么要强调抓特点,怎样才能写出有特点的报道来? 吴凯吴凯同志: 在采写新闻的实践中,抓特点是很重要的。啥叫特点?特点就是差别,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比如,花有千万种,而每种花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花,颜色姿态也各有不同,比如菊花就有数百种之多。同样叫柳树,南方的杨柳离了水就难以成活,而北方戈壁滩上的红柳却格外的耐旱。这就是特点。我们采写新闻报道,就是要抓取报道对象的特点,着力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厂长。不知为什么,初次见面厂长就对我很冷淡。凭着记者特有的涵养,一来二去,我终于和这位厂长搞熟了。于是我直率地提出了个问题:似乎您不喜欢记者,为什么?厂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件事: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便提出要在厂里买台电冰箱。厂长以出厂价格,给他弄了一台。当时没有付钱。过了一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  相似文献   

14.
1990年夏,我随某航天试验队赴戈壁基地采访。去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粗略的报道框架——报道“航天人”的艰苦奉献精神。因为这次外地采访是在我参加工作后不久,新闻采访的经验还很欠缺,大型试验的报道更是第一回。为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我没有贪图标新立异,而是认准了一条;将采访做得细些再细些;将素材积累得  相似文献   

15.
有些通讯员,对大报记者报道过的题材,从不敢问津,觉得人家记者都写过了,咱还能写出个啥。我觉得,这种自卑感要不得,记者的素质一般比通讯员要强,但是他们也有弱的一面,也有忽视的地方。我的体会是,对大报记者报道的题材要深钻细想,敢于和他们争、拚、抢。1988年夏季,襄樊电视台播放了与种粮大户刘文豹把土地部分改种经济作物的对话采访,报道只提出了生产资料涨价威胁着粮食生产的发展,但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没有提出来。一段时间后,群众对刘文豹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压缩部分粮食面积改种经济作物,是只图赚钱,不顾国家利益,是接了“媳妇”忘了“娘”,但也有人  相似文献   

16.
意外的感动     
前不久我去做一个消防官兵救火牺牲的报道,怎么才能做到感人呢?虽然采访到了两位烈士生前的战友和家属,可是没有寻找到可以感人的点。一个战士无意中告诉了我其中一位烈士的QQ空间。晚上我打开了他的QQ空间,看得出他从小就有做军人的志向,蓝色的背景、穿军装的照片,就连QQ秀也是穿着军装的卡通人物……就在准备关掉这个页面时,一则留言板里的日期吸引了我:10月19日,正是采访的当天!而烈士是在两天前牺牲的,也就是说,在烈士牺牲后还有人在这里留言?再往下看——“天堂也在失火吗?”这个留言把烈士的形象又活生生地推到了我面前。他们这一…  相似文献   

17.
记者要善于独立思考。他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应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内部矛盾和客观规律。如果做不到这些,报道往往没有深度,有时还会掩盖事物的本质。我最近遇到两件事。第一个事例: 去年春天,我下乡采访,有位县委同志兴冲冲地对我说:“我们县里出了一件新事,几个农民办起了一个农工商联合开发公司,只开办了一个多月,就赚了很多钱。这事证明在农村实行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向农工商联合经营方向发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写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想方设法深入采访 我是第一个向有关负责人提出采访许振超和他的家人的.负责人板着脸答复说:"有13家新闻单位呢,都要排队,你等安排吧."我和陪同的青岛港的人"密谋"后,没有按照有关方面的安排计划,就偷偷跑到许振超家中.进了家门眼前一亮,三室一厅的房子,养着郁郁葱葱的花,有钢琴,有跑步机,有电脑,还有一个大地球仪.看来,这个先进典型的日子过得还满不错么.与他的妻子和女儿进行了几个小时的长谈,了解到他付给了妻子、女儿浓浓的爱.记者开始从心底里赞同这个男人了:"一个责任感强的男人."但心中对他仍然没有找到感觉,只是好奇.  相似文献   

20.
在下边采访时,常常见到一些初稿报道工作的同志,不是手头素材很多理不出个头绪来,便是见报上登啥他写啥,往往写出的东西成了“马后炮”。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上边精神吃得不透。这些同志生活在基层,对下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不乏材料,就是对上面精神学习、了解不够。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新闻报道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