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感与懒汉有一位青年写不出好诗,埋怨灵感不登自己的大门。一天,他偶然遇到马雅可夫斯基,这时诗人正一边走路,一边构思着一首诗。他便问道:“诗人先生,听说您非常富于灵感,而我为什么总得不到呢?”诗人幽默地回答:“因为灵感是不喜欢与懒汉交朋友的。”  相似文献   

2.
文贵感悟     
古人早就有对感悟的精妙论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严羽的“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里诗道不仅指读诗的感悟,也指创作时的灵感。“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在经历漫长的积累之后,豁然开朗,灵感顿现,那即是悟,而一悟之后,便会“天机云锦用在我,~信手拈出皆成章”。  相似文献   

3.
写作需要灵感,“但肯寻常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便是对此真实的刻画.数学论文写作当然也是如此.有不少教师曾痛下决心:“等到‘赋闲’之时(如寒暑假期)集中精力打造一篇佳作”,但最后似乎都难逃“心无灵犀点不通”“搜索枯肠而不得一句”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禅·诗意·生命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向有“学诗如学仙”,“学诗浑如学参禅”之说,禅与诗的联系十分紧密。但既往的论者只一般地论及禅与诗联系紧密而未深一层地论及为何紧密?本文试图穷根究底,从生命主体的心理生活中去寻找根源,更本质地去探讨禅与诗的联系与区别,并从“禅与诗都是生命内在的运作”、“禅与诗都需要心理生活的自由”、“禅与诗都需要灵感顿悟”、“禅与诗同根不同实”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者大都认为柏拉图在文艺本质论上持摹仿说,其实柏氏将诗明确分为摹仿的和灵感的两种。柏拉图肯定灵感诗,贬抑摹仿诗,认为灵感诗代神说话,而摹仿诗远离真理。柏氏认为,灵感来自诗神附体,特点是“迷狂”。一些研究者以为柏氏之灵感也来自“回忆”,与神灵凭附并立,此说实为误解。柏拉图从理式论出发,设定文艺追求的目标为理性的“真”,可是他却将文艺创作过程描述为非理性的,由此引导了后来理性主义和非理主义两种相反的文艺取向。柏拉图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在许多方面奠定了西方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诗论三诘     
诗,应有共同的审美标准:诗所抒写的内心世界,贵在真诚,而此“真”又应同善与美有联系;诗应有丰富深厚的情感、思想内涵;诗必须能飞人读者(不必是所有读者)的心灵;分行排列及语言运用,应多“推敲”。诗创作并不是从“灵感”而是从感受及与之相联系的创作意念开始。  相似文献   

7.
也许是灵感不喜欢与懒汉交朋友有一位青年很喜欢写诗,但他总写不出好诗来。他埋怨灵感不登自己的大门。一天,他走在路上时,偶然遇到了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这时,诗人正在一边走路,一边构思一首诗。青年赶上前去,同马雅可夫斯基搭话:“诗人先生,听说您非常富于灵感,而我为什么总得不到呢?”诗人幽默地回答:“是吗?也许是灵感不喜欢与懒汉交朋友。”  相似文献   

8.
诗路花语     
造就一片草原,需要一株苜蓿草和一只蜂,再加上白日梦!(狄金森)在这个诗歌相对暗淡的年代,我相信,像狄金森那样,我们都怀有一个关于草原的梦!当然,诗的灵感首先附丽于那些敏感而宁静的心,让我们把诗做得纯粹、洁白——梦便不再遥远!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和闻一多二人在对待作诗的态度上截然不同。郭沫若作诗,主张“写”;闻一多作诗,则主张“做”。“写”和“做”在这里各自具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写”就是郭沫若所说的“自然流露”;而“做”则强调艺术上的加工追求。郭沫若为强调“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时候”,他说“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那“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  相似文献   

10.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说过: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含义是说,即使有写诗的基础,也不一定会写诗;诗言志,只有有了诗外的功夫,才有源头活水,才有永不枯竭的灵感,诗的意境才会脱颖而出,才能写出好诗。在家庭教育中也包含着相同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王书怀说:“我的笔,笨拙的犁弯腰曲背,耕耘在这生活的土地。”作为诗坛的一朵奇葩,王书怀的诗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他为乡人而歌,在细微处寻找诗的灵感。例如,“一样的秫秸障,密不透风;一样的瓜菜园;花开几多种;翠生生,  相似文献   

12.
关于灵感,许多作家都有描述。歌德认为,拜伦创作之所以总是成功的.是因为“就他来说.灵感代替了思考。他被迫似的老是不停地做诗.凡是来自他这个人.特别是来自他的心灵的那些诗都是卓越的。他做诗就像女人生孩子.她们用不着思想,也不知怎样就生下来了”。我国古代文论中常讲灵气、感兴、天机之类。指的也就是灵感。其实。所谓灵感不过是艺术构思在偶然机缘的触发下,  相似文献   

13.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这个字或许是诗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得到的,或许是诗人灵感的火花一闪得到的,又或许是诗人多方选择、逐一推敲得到的,但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语言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游龙飞动,境界全出;就是这个字,使得诗中形象顿然改观,熠熠生辉;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因此我们今天阅读鉴赏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诗眼”既得,就能势如破竹,就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现在让我们把思维的触角延伸一下——了解…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诗歌的奠基人,郭沫若一生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也发表了大量的诗论,对于诗歌创作,他主张“好的诗是短的诗”,“诗当由灵感进出”,“做诗还在做人”,“今天的诗歌必须要以人民为本位”.这些诗歌美学思想,是郭沫若留给我们的叉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必须加以整理总结。  相似文献   

15.
宋代学者严羽曾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深浅,有他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禅要悟,诗要悟,语文学习何尝不需要悟呢?“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它们都是作者的心中之“意”,用笔下之“言”传达出来,是作者对生活、对生命、对世界的感悟,是作者的灵感在笔端的倾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柏拉图的文艺本质观是摹仿说,其实柏拉图明确地把诗分为两类:摹仿的诗和灵感的诗。他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功用、文艺的接受角度三方面肯定灵感诗,否定摹仿诗。因此他把诗和艺术分开,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是灵感诗,它是诗人代神立言的产物,具有神性;艺术是摹仿,有人工的痕迹,因此诗高于艺术。  相似文献   

17.
对苏轼作品的研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其成名及以后的作品,然而,苏轼的灵感火花并非是偶然间点燃的,其许多名作的奠基内含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本文试图从苏轼的“南行诗”入手,着重分析“南行诗”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对后来诗歌创作的影响,探究“南行诗”作为苏诗创作发蒙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南行诗”创作经验为苏诗发展提供的必然性价值因素  相似文献   

18.
“模仿”与“灵感”是西方元典诗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古希腊,它们共同被用来说明诗的创作现象,其间并无障碍。可是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希腊诗学中的“模仿”说与“灵感”说视为不同范畴的问题,认为柏拉图关于诗的言说充满了矛盾,因而忽视或放弃了对这组概念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究。本文从概念的古代真义和历史沿革以及柏拉图思想自身的复杂性等角度,对两者之间互有关联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2013,(15):44-44
“初生凡俗心明净,化作彩蝶任飞翔。”这首诗,是何弦的获奖作品也是毕业设计作品《破茧成蝶》的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向又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二者从不同角度说明诗和赋的密切关系。把诗和赋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赋”是专取“诗”中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之一的赋的手法来体物的。但它又和诗有明显区别,是文而不是诗,诗“兴”多而“比”少,赋则“兴”少而“比”多。正如元代祝尧《古赋辨体》所说:楚辞虽有诗兴义,却已是风雅变体。而汉赋祖于楚辞,专取骚中赡丽之辞。这样,汉赋便形成了既有诗中赋的特点,又有骚中辞的特点的一种半诗半文的形式。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