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学即人学,人性变幻莫测,写出共同的人性,才是最高的文学。芥川龙之介和鲁迅两人是近代东方文学中最善于揭露人性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审视、剖析人性,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中,芥川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鲁迅也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芥川关注的是最普遍意义上复杂的人性,鲁迅在对本民族的精神品质思考的同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2.
"诚与爱"穿越了鲁迅所有的文字和语言,是鲁迅文学的一个原理性的存在。本文分析了鲁迅文学中"真诚与挚爱"精神的产生及根由、文学创作态度以及实践过程中真诚与挚爱的具体体现,力求重新挖掘一个伟大文学家的内心世界和文学态度。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鲁迅文学在建构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具有深刻启示意义:人应有严肃纯洁的内部生活,与他人建立普遍联系的心灵原则,并以刚健雄伟的精神力量承担历史使命。鲁迅文学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美感,其审美教育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追求,始终伴随着知识分子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刻思考,体现着鲁迅"立人"思想的延续。这一世纪性的文学主题,体现着中华民族在追求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民族自省精神与民族忧患意识,也是激发民族自新、自强的巨大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名作《明天》不是一出简单的母亲失去儿子的悲剧,而是一个深刻的启蒙悲剧:一位母亲,因自己的愚昧、迷信、对科学的无知以及缺乏反思能力,在无意之中也参加了"吃掉"儿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是这篇小说远超同类题材作品的地方。鲁迅借此告诉我们,只有像单四嫂子这样的普通民众觉醒起来,我们的民族才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相似文献   

6.
探讨鲁迅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关系.鲁迅对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下的 20世纪现代文艺观是有所借鉴的.对于精神分析学说,鲁迅经历了一个从接受影响到分析批判到借鉴运用的过程.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在分析批判弗洛伊德学说的"偏见"的同时,并不是简单地抛弃这个学说,而是实事求是地吸收、借鉴了精神分析学说中的科学合理的成分,运用到自己的文艺评论、小说和杂文创作中,并在现实斗争需要时,用它来深刻地揭示社会问题.鲁迅的创作是科学与文学相互影响进而丰富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7.
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包括四个环环相扣的因素: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立人"思想是其核心.文学活动的时间发展因素和空间结构因素包蕴其中,主观思维逻辑与客观发展逻辑相互吻合,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其文学批评的深层中心是具备下述特点的人:情感上师心使气、自由放任,意志上坚韧不拔,思想上超越世俗.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显示出来的科学理性和磅礴激情、大气包举和灵悟气息,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彩;其中包含着时代预言和个人预言的丰富信息.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是其早期及此后的文学批评、文化思想的枢纽.  相似文献   

8.
从鲁迅对历史的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女性问题的深层反思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角度分析鲁迅,并试图从多方位、多角度走进这位被中国人民称为"民族魂"的伟大人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最关注和着力“研究”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立人”,即唤醒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加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他对中国人的“研究”,从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入手,着力寻求“立人”的系统机制与内在机制,为重建民族自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在关于中国人的诸多思考中,积淀了自己的“人学”思想,上升到了文化哲学的高度。综观鲁迅一生,他对中国人的“研究”是全面、深刻的。从客观存在的形态看,潜心学过医的鲁迅的心屏上,映现出了这样三种类型的中国人:病态型、常态型和超常型。相应地形成了中国人的三种人生图景,它们常常混融在一起,既  相似文献   

10.
美术活动对鲁迅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多方面而又深刻的影响。幼年时代对美术的酷爱和练习,为鲁迅后来走上文学道路,准备了最初的心理素质;青年时期以后的多种美术活动,对鲁迅文学创作心理的建构、演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介入、参与作用,并促使其艺术构思与艺术表现呈现出高度的浓缩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鲁迅笔下重要的动物意象,猫头鹰可以说是鲁迅神形毕肖的自我形象标记。鲁迅认同并自命为猫头鹰,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与猫头鹰一样,鲁迅是属于黑夜的,他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他对黑暗的反抗上。他是"无声的中国"的呐喊者,又是一位参透了人生虚妄的孤独"存在者"。  相似文献   

12.
卢纶几首诗的题注有"至德",这一直被人认作年号;由此引起对卢纶生年及诗意的误解。本文提出至德不是年号而是地名;它与池州乃至鄱阳(饶州)都有关系。文章结合这些地名的考证讨论了卢纶的生平,并对其作品作出了更准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与鲁迅有着深刻的联结。在"为人生"的创作宏旨下,高晓声在农民题材以及深入探讨"国民性"问题上对鲁迅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高晓声师承了鲁迅的白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含蓄的辛辣、寓涩于笑的幽默风格,其后期的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作品,是对鲁迅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传统的努力回归。  相似文献   

14.
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为了应对并解决前此出现的文艺新潮中的诸多问题而召开的。这场影响深远的延安文艺新潮,是在"皖南事变"后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因"鲁迅"而启动,又以"鲁迅"的名义获得其合法性的。从表面看来,这股文艺新潮表现的是以丁玲为代表的"文抗"与以周扬为代表的"鲁艺"的宗派之争,但实际上,它的内含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价值观念与革命的意识形态之间根本性的冲突。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阻遏并逆转了这股以"五四"启蒙主义为旨归的文艺新潮,从而使其成为历史的一次回光返照而为后人所记忆。  相似文献   

15.
“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是以“情境”和“目标”这两个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变量为切入点,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重新规划、设计的操作程序和策略体系。它是联结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以先进的理论指导、规范教学实践,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祝福》主题的观察与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看法各异。在20世纪50年代政治话语模式下,人们多以革命的眼光看《祝福,》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这样的观察,固然可以突出祥林嫂形象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但同时遮蔽了《祝福》的另外一些重要主题内涵。从“怀疑者”与“觉醒者”的角度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应如此理解《祝福》的主题: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有着深深的体味,他的心灵深处因之有着莫大的悲哀。他敬重那些能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的人,格外敬重那些能够在人生的痛苦中觉醒的人。《祝福》通过祥林嫂的命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所有觉醒者与先知者——甚至包括他自己——的伟大同情与深深祝福。  相似文献   

17.
综合徐小贞和卢信朝二人译前准备工作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认为通过预测、联想的方法,通过问题清单的准备,可以对于口译员新手和口译训练的学生以及口译工作者予以训练,尽快进入译前工作的词汇准备、背景知识准备、以及任务框架准备工作,较圆满地完成口译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40年代,路翎面对的是十分丰富的"传统"。对主流的靠拢与疏离构成了他创作的狭小地带。这种"在,而不属"是路翎及其创作的显著特点,从而被主流指认为"异质"。  相似文献   

19.
鲁迅之把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是从“身体”——这具体存在却又被人经常忽略的现象切入的。而这,正是鲁迅超越五四一代作家极显著的地方。《呐喊》中的诸多文本,都是通过展示各类“身体”——被异化的、被损坏的、被侮辱的身体,来传达其彻底的反封建的主旨的。正是通过这些“身体”,《呐喊》将封建宗法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的邪恶展露无遗,将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文化上和精神上施加于民众的有形与无形的压迫加以“祛魅”。鲁迅文本关于“身体”的言说是具体的、夯实的,因而也是有力的。所谓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在鲁迅而言首先是“身体”的自觉,在这样的意义上,《呐喊》完成了一次对封建思想文化最具解构力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谈及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诸多问题:分析鲁迅、沈从文、巴尔扎克、塞万提斯、马尔克斯等大家的广义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实例;实证鲁迅“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主张之正确;这与马、恩的民族文学形成世界文学的论述有相同之处;“乡土文学”走向世界是时代潮流的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