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地震、车祸等突发性、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幸存者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受灾儿童而言,PTSD更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识别汶川大地震中受灾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筛检表(PCL-C)对参加过甘肃舟曲泥石流救灾的医护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泥石流灾后15个月一线医护工作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症状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灾后15个月PTSD检出率为63.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感受到生命危险的医护工作者,其阳性检出率更高,而能得到家人理解与支持的医护工作者,其阳性检出率较低;存在PTSD症状的医护工作者身心健康状况明显处于高应激状态;抑郁、家庭财产损失程度、有无家人支持这三个变量是灾后一线医护工作者PTSD检出率增高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灾后15个月一线医护工作者依然存在较高的PTSD症状,且PTSD的发生具有可预测性,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应激障碍(stress disorder,SD)是指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1]。两者有着阶段、严重程度、诊断标准等一系列的区别,同样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继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邓扬  李辉 《考试周刊》2009,(13):239-240
“5·12”地震发生后,地震救援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心理学学者的广泛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作为灾难事件所导致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是灾后心理干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总结了近年来灾难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地震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及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不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且也会体验到创伤后成长(PTG)。作为创伤后两种性质不同的心理反应,PTSD与PTG之间并不是彼此无关的,它们往往共存于创伤后的人群之中。从整合-比较的视角对两者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在创伤后的短时间内,PTG作为一种策略,可以缓解PTSD;在创伤后的长时间内,PTG作为一种结果,可以由PTSD转化。PTSD与PTG既分享着诸如创伤暴露、核心信念挑战和恐惧等共同的因素,也可能被诸如侵入性反刍和主动反刍等因素所影响,甚至社会支持对两者也可能产生"双刃剑"的作用。从PTSD与PTG的影响机制角度看,两者产生的认知机制不同,但是两者产生的情绪机制类似;社会支持通过认知活动可以缓解PTSD,并促进PTG;社会支持通过降低情绪的表达抑制能有效地缓解PTSD,但不能促进PTG。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精神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定义、生理心理机制和诊断标准,讨论了与创伤记忆和创伤模式有关的理论和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于青少年心理障碍、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呈低龄化与上升趋势,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性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阳性反应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以及与引发PTSD阳性反应的应激源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障碍的预防、干预、辅导直至矫治及社会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对社会安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的近十年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震后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进行了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从PTSD和PTG的发生状况和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等方面,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PTSD和PTG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总体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PTSD呈下降趋势,PTG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直接诱发因素(创伤暴露程度)、个体稳定型因素(人口学变量、人格类因素)、个体状态型因素(核心信念挑战、反刍思维、复原力、控制感)和环境因素(社会支持)等四类,这些因素对PTSD和PTG都会产生影响,但影响机制不尽相同。未来的研究可关注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机制、PTSD和PTG的关系及其在时间历程中的变化轨迹、PTSD和PTG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等议题。  相似文献   

9.
研究5.12震后三年灾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学生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83例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学生均存在重度抑郁;抑郁各维度及其总分与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及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和沟通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且抑郁总分与客观支持和家庭功能的角色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支持总分及家庭功能的沟通维度对抑郁的解释贡献率达34.7%,结论:抑郁是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共病症状,社会和家庭应给予其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交流沟通,逐渐降低其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到成年期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本研究分析了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点,指出其与成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的差异。对目前存在的针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向提供依据。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17项筛查问卷对舟曲县的59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在行为、焦虑和合群分量表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除躯体外貌和属性分量表与PTSD无显著性相关外,其余分量表均与PTSD总分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除智力与学校情况和躯体外貌与属性分量表在PTSD等级上无显著性差异外,总分和其余分量表得分在PTSD等级上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加强对自我意识各维度的关注与改变,将有益于PTSD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出现与创伤事件发生前后的社会性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人际创伤与社会支持两个方面,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性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几经历灾害性事件的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受灾人群、救灾人员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悲痛、恐惧、绝望、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应激反应。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就会造成心理创伤,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功能的混乱,严重的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终生的困扰。因此,积极开展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使用PTSD-SS和SCL-90量表进行两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地震9个月和18个月后震区居民的心理状况;对接受过心理援助的居民、心理援助人员、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以了解灾后心理援助的模式、经验和问题,为以后的心理援助提供依据和建议.结果显示:(1)重建期震区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心理状况较差,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SCL-90的检出率都较高;(2)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躯体化和睡眠饮食问题最突出;(3)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年人群体和失去孩子的父母心理问题最严重;(4)"灾后环境及救灾满意度"能负向预测PTSD和SCL-90的症状.因此建议心理援助应长期持续地开展,并建立健全灾后心理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5.
凡经历灾害性事件的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受灾人群、救灾人员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悲痛、恐惧、绝望、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应激反应.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就会造成心理创伤,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功能的混乱,严重的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终生的困扰.因此,积极开展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严重灾难事件发生时,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沮丧、紧张、焦虑、恐惧等。研究表明,儿童期的精神创伤可引起诸多心理变化,到成年期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本文拟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概念(简称PTSD)、儿童PTSD的症状、表现及干预策略作阐述,以期促进遭受重大灾难事件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正>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刘炳琴博士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失独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救援机制研究"(项目批号:19BSH147)。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自古有之,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美国精神疾病协会才于1980年在《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DSM-Ⅲ)》中将其正式命名。自1894年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疗法后,100多年来,从心理动力学、社会学、生理学到神经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  相似文献   

18.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本文主要从PTSD患者的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方面进行综述。根据最近的研究,文章认为创伤后成长是可以被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地震极重灾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科学把握灾害对教师造成的心理创伤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援助,根据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诊断标准,用改编的PTSD问卷对十个极重灾区的31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灾区教师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警觉性、长期回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指标上症状明显,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较为严重.对此应从提高认识、建全机制、分层进行、全员培训、改善生活工作条件等方面入手,开展心理援助,重建教师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遭受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出现的精神障碍。5.12地震后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重建灾区,“心理重建”被广泛关注。该文希望通过详细介绍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存在与发展的5个心理预测因素:焦虑敏感、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人格特征、领悟社会支持,有助于心理援助工作更加卓有成效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