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读严绍璗先生《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著录先生在日本多家藏书机构所见宋元善本古籍。这些书因出自先生目验,且著录体例颇善,读之令人可想见书籍原貌,甚益学界。书中著录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宋临安陈宅经籍铺刊本《宾退录》一部,称"此书在国内至清代则世上仅以写本流传"(第392页),大抵先生未访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宋本,而有此言。《宾退录》国图藏宋本(馆藏号7540)框高17.5厘米,宽12.9厘米。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著录为"宋临安睦亲坊陈宅经籍铺刻本",惟书中不见可确定此  相似文献   

2.
《乐府诗集》一书在南宋的流传状态为:版本种类不多,刊行量不大;高宗、孝宗、光宗三朝是流传盛期,此后渐衰;临安为中心的江浙地区是其主要流传地。决定这种流传状态的深层原因是这部书的性质:它兼具经部乐类的学术著作和乐府诗总集的双重特性,且主要是作为一部乐类的学术著作被接受和发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王清原 《图书馆学刊》2006,28(4):F0003-F0003
辽宁省图书馆收藏有南宋邓椿撰,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记铺刻印的宋版书《画继》一部。卷首钤有“天录继鉴”等白文方印。说明此书原为清宫所藏。  相似文献   

4.
南宋都城临安的“卖朝报”与“消息子”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南宋时期署名西湖老人所撰《繁胜录》一书时,有一条史料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作者在描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繁华市容时,说当时临安诸市有“四白四十行”,即有四由四十种不同特点、不同服务对象的职业利行业,譬如札熨斗、修破扇、洗衣服、写文字。卖字本等等,其中特别提到“卖朝报”。朝报是南宋政府的官方报纸,由称为都进奏院的政府机构编辑。“凡朝廷政事施设、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令播告四方。”朝报的发行估计有两条渠道,一为官方,二为比间,很可能发行的主要渠道在此间,不然,何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文章收集并整理宋代至现代以来有关临安城的相关文献,参照传世舆图、近现代大比例尺地图等资料,查找记载南宋临安陈氏书籍铺的条记内容,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在复原其附近街道水系的基础上,对临安城内陈氏书籍铺的具体位置进行分析和复原。  相似文献   

6.
据浙江临安新华书店王信同志反映:经常听到一些出版社的同志问:新书的订货率为什么这样低?这不能光责怪书店,也不能责怪读者,还需从出版物的自身质量上找原因。首先,从我们进货员这里,就感到有许多书是不可进、不必进、不敢进、不愿进、多进不如少进、快进不如慢进的。这当然有书店体制和内部机制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则是图书质量上的原因。每出一本书首先想到的是能赚多少钱,怎样扩大篇幅,加大书的厚度,提高书的价格,而很少考虑如何从读者的利益出发,出版读者确实需要的书,出版价廉物美的书。问为什么订书回收率这样低,这就是原因。试详述之:  相似文献   

7.
作为南宋的帝都,临安的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市民的生活标准不断提高。本文从南宋时期临安城的市民生活文化特点入手,通过对南宋临安城的市民文化生活探讨分析,以此呈现我国宋代一个繁荣都市下市民丰富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8.
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共22937卷,又目录60卷。其收书范围"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奥典。"(《明成祖永乐大典御制序》)其中收录了不少宋元明初方志。按《大典》凡例,历代方志主要附见于各府、州地名之下,如《太原志》见于卷五一九九至五二○五"原"字太原府中,《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杭州府志》及《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均载于卷七五五至七六○三"杭"字杭州府,此外,方志各类内容则分载于相  相似文献   

9.
浙江临安市从1995年开始的以建设“家庭书架”为中心的读书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市已有锦城、玲珑、于潜、太阳等乡镇建成拥有万册以上的图书馆,供当地农民借阅。目前全市已有藏书2000册以上的家庭200多个,1000册以上的家庭600多个,300册以上的家庭则更多。藏好书、读好书已成为临安农民的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我国刻书事业发展的辉煌时期,很早就形成了浙江、成都、福建三大刻书中心。出版业又分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大系统。在南宋都城临安,陈氏书籍铺则是当时坊刻和浙刻的代表。书坊主人陈起不仅是一个书商,也是江湖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更是南宋时期优秀的编辑家,在促进唐诗和《江湖诗集》传播当中,显示了自己作为编辑的强大"编辑力"。文章通过梳理陈起生平及其同江湖诗派的交游,依据流传下来的唱和诗句,试总结陈起作为编辑家的"编辑力"。  相似文献   

11.
临安书坊,自五代直至近代,历经千年积淀,为浙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研究我国古代出版史尤其是浙江出版史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关于临安书坊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文章在搜寻整理浙江现存古典文献基础之上,将临安历代书坊发展情况及其嬗变历程作一梳理总结,概对浙江民间版刻业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服务     
临安设百姓档案帮人找到工作家里有几台电视机,用的是淋浴房还是浴缸,全家收入多少,家里人会什么技能……临安青山湖街道经过一年多的摸底、调查编制出了一套全街道所有居民、农民  相似文献   

13.
为扶持贫困地区的图书馆建设,扩大杭州少儿馆的图书流通面,在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一证通的技术支持下,杭州少儿图书馆于2005年在临安图书馆内建立了分馆。杭州少儿图书馆临安分馆的建立,受到了临安少年儿童的欢迎,至2005年底办证1234张,流通外借文献达4万册次。  相似文献   

14.
印章是政权的象征。官有官印,帅有帅印。掌握了印章,就拥有相应的权力,就能名正言顺地作出决策,发号施令,畅通无阻地行使自己的职权。不久前我们收集到的临安府印,它既象征着明朝时期临安府这一级行政机关的政权,又折射出古临安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南宋时期,在吴越文化影响下,江浙一带民间文化如着墨色。无论是民俗娱乐活动,还是昔日的民间文艺特色,无不渗透出当时临安古城的光辉画面。临安城是商业与民间活动的典型聚集体,城内民俗娱乐发展成熟,市民闲暇时段的民俗趣事颇多。  相似文献   

16.
宋代民办"小报",始见于北宋期间,盛行于建都临安(今杭州)的南宋。800余年前的南宋"小报"早已失存,但据有关记载,当时临安一带当为"小报"主要刊行地,并可约略得悉"小报"内容及其出版发行情况。  相似文献   

17.
郭冰 《新闻世界》2013,(9):193-194
临安山核桃文化节是以山核桃为主的农事节庆活动,在10多年的办节过程中不断探索,在办节模式、办节宗旨、活动内容、文化意蕴、传播策略等方面寻求创新突破,对山核桃品牌和临安城市形象推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以往的办节经验,为今后办节及同类节庆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南宋《京城图》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明确标示国家档案馆位置的古地图.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的地图《京城图)始载于咸淳四年(1268年)由潜说友编纂的《咸淳临安志》,距今已有700多年.  相似文献   

19.
架阁库是宋代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出现于北宋时期,并得以广泛应用。南宋建立后,架阁库也随即在中央和地方逐步建立起来。《咸淳临安志》在研究临安(杭州)地方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对南宋架阁库的记载,反映出当时架阁库在中央和地方的设置、管理和地理位置等,也体现了宋代档案工作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家里有几台电视机,用的是淋浴房还是浴缸,全家收入多少,家里人会什么技能……临安青山湖街道经过一年多的摸底、调查编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