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网络来到我们身边并融入我们的生活时,学生们大步迈进了虚拟的网络世界。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家庭目前的电脑拥有率为93%,其中88%的家庭能够上网,77%的学生经常上网。已有六成学生把上网当作主要的课余活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聊天和游戏。但是网络在把丰富的知识、信息奉献给他们的同时,也把“垃圾”和“黄毒”塞给了他们,造成了负面、消极的影响。因此,数字德育成为凸显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对于学生上网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理解网络、充分地利用网络。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也越来越近了.网络的大众化,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了新知识,接受了新信息;而另一方面,却又能出现了许多学生痴迷上网,接受了一些不良信息,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为此,社会各界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中学生在网上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支持他们上网;而有的则认为网上不健康的东西太多,不应该让学生上网.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呢?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就更应该注意的问题了,本人从网络的正反两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薄论.  相似文献   

4.
张桂芳 《广西教育》2010,(25):15-15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有的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而影响学业;有的学生因热衷于网上聊天,结果错交网友,被骗钱财乃至有性命之虞;有的因沉醉于上网,患了"上网综合症",产生类似于毒瘾的症状;更有甚者,因为上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网络思想教育,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避开网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据统计,在众多网民中,学生占了20%。其中,大部分学生上网玩游戏,相当一部分学生上网聊天、看娱乐新闻,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由此引发了我们对网络负面影响及其防范措施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马玉双 《成才之路》2014,(17):75-75
正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人们的各项活动无不被"网络"所渗透着。而青少年有着好奇、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面对网络,孩子们从开始时的好奇而"上网"到后来的为上网而上网。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教育者应该引导他们认识网络,从而正确应用网络。以下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点做法。一、首先了解学生们上网的目的前一段时间听到一段上网的故事,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学生为什么形成"网瘾"呢?甚至家长都给孩子跪下了,孩子  相似文献   

7.
随着学生上网规模的扩大、上网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上网时间的延长,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而网络对于他们个体的生命质量内涵,是一种娱乐消费还是一种发展创生?梳理各类观点,了解相关研究的分析角度,提出为塑造网络新人和构建学生网络新生活,相关教育体系中的人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正>当今社会步入e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组成部分,更成为学生重要的伙伴。对本校学生调查表明:80%以上的学生喜欢上网,10.6%的学生迷恋上网,上网占用了学生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更复杂,隐蔽性更强,问题更难以暴露,这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面对当前学生上网成瘾的这一社会现实,身为人师、身为家长、身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该如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网络。据有关部门统计:年龄在24岁以下的网络用户占全国上网人数的半数,其中中学生又占绝大多数。“你今天上网吗?”“发了几个E—mail?”“交了几个网友?”成为学生见面时的问候语。网络已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等各方面。对于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对于扩大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10.
1教学背景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了上网的行列,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鹜,纷纷触网.然而绝大多数学生上网主要是在聊天和玩游戏,因此,非常有必要就这一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中学生健康上网,趋利除弊,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和使用网络.使网络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11.
赵永 《中小学电教》2011,(8):110-110
如今的网络生活已经影响了每一个孩子,学校里有信息技术课,家中有可上网的电脑.几乎没有哪个小学生不喜欢上网。作为紧跟时代步伐的老师,也深深地被网络的魅力所吸引,近年来我一直充分在作文教学中利用网络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用好电脑,为传统作文插上了网络的翅膀,使得我们班的学生作文飞出了教室.  相似文献   

12.
高师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网络行为调查分析表明:上网已经成为了体育专业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及交流;男生上网时间明显多于女生;网络成瘾的学生占据一定比例,已影响到了学习和身心健康.建议强化网络道德建设,发挥网络文化的科学性;注重引导,加强管理,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提高上网的自控能力,健康上网。  相似文献   

13.
米鑫炎 《科学教育》2007,13(5):40-41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喜欢上网,网络给他们打开了外面广阔的世界。但毋庸讳言,网络也是把双刃剑,上网在成为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文明、健康、安全上网的问题,成为所有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学校、家庭、社会,要清楚地认识其积极意义和负面作用,并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健康安全上网,避免网上非积极因素的影响。而这,正是当前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禁止学生上网来解决学生沉迷网吧问题,是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的。上网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  相似文献   

14.
任广宏  李凤红 《教师》2013,(27):16-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网络文化不仅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固有的文化发展形态,而且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高中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手机网络文化对传统的高中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深层次调查手机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我们对高中学生手机上网做了一个调查。1.调查方式本次调查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中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60份,回收率为93.3%。2.调查结果数据显示:47%的学生表示每周上网不超过2次,38%的学生每周上网3~5次,15%的学生表示每周基本不上。关于上网目的,45%表示是为了观看影音视频和观看讯息,29%表示是为了玩游戏,15%表示是为了帮助学习,11%表示为其他目的。就上网与学习、生活的关系问题,37%认为上网和学习往往是冲突的,35%表示上网有时会影响学习,10%认为影响很小,18%认为上网学习是相得益彰;56%认为上网会影  相似文献   

15.
课题组成员对抚顺市部分高职学生上网现状、存在的问题、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了整群调查。同时,又对调查结果做了利弊分析,认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高职学生上网是一种必然,而网络成瘾只是少数或个别现象。通过分析高职学生上网状况,提出了高职学生健康上网的建议,只要适度使用网络资源,对高职学生健康上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于学生上网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理解网络,充分地利用网络.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最热门的话题,我们也充分感受着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巨大便利,但部分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不能不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7.
自网络普遍应用以来,个别中学生上网成瘾,他们设法逃避学校及家庭的监管而进入网吧,通宵上网成为家常便饭,以致白天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而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难以完成学业,有的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来。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一概反对学生上网。相反,我们应该积极让已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好计算机技术课。  相似文献   

18.
<正>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络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现代文明的象征,谁拒绝了它,就等于拒绝了整个世界。网络信息对频繁接触网络的学生在学习、性格、世界观、人生观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通过观察、个别访谈等方式随机调查了十几名经常性上网及上网成瘾的学生,发现他们上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中学生上网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学生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甚至走向犯罪道路的事时有发生。中学生“上网”往往成了“恶习”的代名词,教师、家长谈“网”色变。中学生能不能上网呢?如何看待中学生上网呢?就此,我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请看学生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20.
泉州市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程度、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高职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泉州市5所高职院校学生中进行了现场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发生率为9.27%;男生比女生、三年级比一二年级的学生陷入网络的程度深;网络成瘾的发生与上网者每周上网时长、上网地点、上网目的、上网主要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应从多方面进行针对性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