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正>"让学生适应学校"是现今大多数学校的教育逻辑。其基本假设是:学校自认为了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又懂得教育的规律,所以只要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就能成为合格的人才。于是便有了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课程等去教育先天禀赋和学习需求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如何让学生达成学校的期待、学好学校预设的课程等便成了学校、家庭和师生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师生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为每一个儿童聪慧而美好的人生奠基"办学使命和"让儿童站在课程中央"的理念,学校从儿童出发,建构让更多学生向往、让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发展的童真课程,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美好生长。  相似文献   

3.
高海明 《教育》2014,(8):39-40
2013年12月,成都市高新区西芯小学开展了"特色芯课程"展示活动。此课程或传统或时尚、或动或静,让台下的老师和家长赞叹不已。西芯小学陈校长介绍,教育的功能在于开发。教育的理想境界是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注重针对性。因此,学校开设了校本特色课程,该课程包括思维课、国学课、阅读课等。注重对个体特长的开发与培养,使每个"芯宝贝"开发自己的潜能。对于学校来说,需要特色课程的发展,需要费尽心力去打造一个"特色",需要付出很多。尤其是中等资质的学校,如果以文化积淀为基础,在台面上与春风得意的重点学校比工作成绩,那么,这个"特色"就能有令人安慰的分量。  相似文献   

4.
祝禧 《江苏教育》2010,(1):30-33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黄海之滨。学校创办于1992年。办学以来,学校以"让我们的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具个性地发展"为核心教育理念,以"天天感动学生"为教育服务信条,通过以"享受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实现的教育"为主体、灵魂和内涵的新生活教育,建设"新生活学校",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特色之路,逐渐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凡是到过东洲小学的人,无一例外地对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所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探索感兴趣。东小是如何走在课程文化建设的大道上的呢?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能否"颠覆"和"革命"学校教育?这是近日第十七届科博会"2014中国网络教育论坛"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发言的嘉宾明显分为两个阵营。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认为,信息技术不能"颠覆"教育,而只能不断地革新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将单纯的知识传递任务交给计算机去做,本身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内在素质的培养,这也正是信息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认为,网络教育更适合文学、历史、数学逻辑等知识传承类的学习,而科学研究等文明发展类的学习是传统学校的优势。尤其对中小学生而言,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人格和道德的培养,网络课程可以作为补充手段,但不适合全课程学习。也就是信息技术只能部分地替代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6.
郭志强 《生活教育》2012,(19):31-3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把脱离生活的学校教育称为"鸟笼子式的教育",他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把鸟儿放到天空中去。校本课程建设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我国是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我校地处京郊重要蔬菜种植基地,这里的"绿色蔬菜"远销到国内外,学校9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菜农家庭。而学校所开设的现有课程却无法满足本,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众化教育的客观因素和学校实际,研究并实践了"统一基本要求、选择扩展内容、统一组织考试、综合合理考评"的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延伸学习评价"的考评方式,有效的贯彻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学有所得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表明,分层次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避免学习两极分化,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稳定和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也鼓励学生去体会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论,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新的课程改革潮流中,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融,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了艺术课堂。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来开展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育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学校教育只有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适合的校本课程、适合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法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教育研究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仅仅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因此,我们试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形式等诸方面作一些改革的尝试,尤其是把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开设的实践,让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去学习研究、开展研究,使学习者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积极性,变被动研究为主动参与,最终学会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去进行研究。这对于培养受中、小学欢迎的教学科研型教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民国教育家刘百川在实际办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以"教育行政学术化"为旨归的学校管理思想。这一思想要求学校行政者用科学态度去研究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学生管理、学校行政系统组织、学校设备等工作,既要有学理依据,也要根据事实需要,力求"行政学术化"。  相似文献   

13.
办优校,创名校,是办学者的普遍情结。优校之优,名校之名,在于行千呼万唤的素质教育之实。但是,由于缺乏助力素质教育的生态环境,学生学业与素质发展很难统一。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深感应试教育之痛之弊,深谙现代办学之道之理,在是"顺应"还是"改变"现实的纠结中选择变革寻路,坚定不移地瞄准师生日常生活所沉浸的课程,大气魄构建"我们的课程",大力气实践"我们的课程",大智慧优化"我们的课程",让创生的课程成为最适应、最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沃土。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实证了从教育内部优化办学生态的种种可能,同时给人启迪:破解教育难题,应理想拥抱现实,精神联盟智慧,循着一个美好的办学愿景,既独立自主、坚守本真,又深谋远虑、科学寻策。  相似文献   

14.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学校更加关注校本课程在促进学校和学生个性发展、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对其进行了积极探索。各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课程脱离学校的办学宗旨,忽视学校实际,"为科研而科研";活动类课程仍然停留在兴趣小组层面;忽视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差异,全校"统一课程,统一教材"。更有甚者,开发校本课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中职教育要与社会就业实现"零距离"接轨,学校必须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企业中去实践,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达到"生产育人"的目的。如何管理好实习学生,是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新情况,学校要开拓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校、年级组、家长、实习单位和顶岗实习学生五位一体的立体化实习管理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我想学生的学习是应该有信念支撑的。当我们把学习成绩作为信念的时候,学校教育的目标就变成让学生通过一层层考试,"一个也不放弃"地提高分数;而当我们进一步把推动人类发展作为信念的时候,那么学校教育就会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性向潜能和兴趣能力来研发富有"力量"的课程,而我们的教师就会从一个代言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鼓励者。这也是课堂转型的意义和走向。谁的学校充满富有"力量"的课程,谁就是受学生欢迎的最棒的学校。  相似文献   

17.
马君诚 《考试周刊》2011,(53):62-63
校园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性",师生需要"诗情"。本校"让校园充满生命的灵动,让生命追寻诗意的栖居"的教育理想,不仅仅是一种整体的文化氛围构想和主题命意,还是一个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文化教育系统工程。将"儿童诗"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不仅能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深化生活经验、启迪心智成长,而且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形成。  相似文献   

18.
呼唤个性化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让学校去适应学生,而非让学生去适应学校,这里的“适应”不是将就,更不是学校让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只有个性化的教育才能适应不同的学生。新课程在操作上提出了很多保护和张扬学生个性的措施,如:多样化的课程结构、自主探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益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和学生的成长。作为基础课程中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而且要开启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研 《辽宁教育》2018,(3):9-11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之一,校本课程是建设素质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种发展的需要,在最大限度上让学生、教师、学校得到发展。基于这个理念,我校努力开发、设计满足国家要求、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这里我将分享我校年组校本课程"泛舟诗词的海洋"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