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永军 《江苏教育》2010,(10):23-24
近年来,洪泽县实验小学从生命的高度,以"成长教育"为切入口,把"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办学使命和教育理想,为教师营造适合自己成长的文化,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成长的教育,尊重生命,张扬个性,以"自然、自觉"的意识,"做学创合一","做最好的自己",走出了一条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讲为主"、"传授知识",变为建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成长,张扬生命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晓军 《云南教育》2008,(22):13-13
"三生教育"是云南省实施素质教育的全国首创经验。作为"三生教育"第一批实验区,自云南省启动"三生教育"项目以来,五华区始终积极参与此项工作。我们认识到:要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整体推进"三生教育",让它进学校、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能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课堂富有诗意,教学具有美感,学生快乐成长。”2010年以来,洪湖一小以“在校园里,诗意地栖居”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诗意课堂,创造诗意教育,让课堂成为一个愉悦的场所,让学习成为一种幸福的生活,让学生在诗意课堂中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5.
"新基础教育"要求"把班级还给学生",体现了教育者对生命成长、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关爱。它呼唤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个体的出现。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出自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呼唤与需要。"把班级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参与班级生活的自我维护,而设立各种"岗位"不仅有助于班级生活的自我维护,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社会角色,促进学生成...  相似文献   

6.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10,(10):21-23
近年来,我校基于"人"发展的根本需求——成长;也基于现代教育的追求——尊重"人"的差异,依靠和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更基于大教育观的要求——家长、学生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提出"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的办学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探究直接抵及教育的本质——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为了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将积极探究"为每个师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推进教育校本化。  相似文献   

7.
人是教育的、受教育和需要教育的生物。教育是一种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其真实意义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那么,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8.
吴金瑜 《现代教学》2009,(10):28-28
"差生",让人喜欢让人愁:他们的"差"让教育者头疼,他们充满活力的生命又让教育者对他们充满期望。但尊重、理解、热爱"差生"却是一个让人乐见却让人难为的话题。下面我通过一个发生在我们校园的真实故事,来说明包容乃至欣赏学生的缺点,发现学生生命中阳光的一面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9.
搞好农村小学教育必须要注重班级管理,严慈相济,相得益彰——既"严父",也做"慈母",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有一颗爱心,要宽容对待学生的成长,要有一颗"耐心"。讲究方法,发扬民主,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家校配合,共同教育,要"齐心"。  相似文献   

10.
姜兵 《辽宁教育》2014,(12):11-13
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关注生命的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角色定位,确立"真主体",立足文本,追求"真体验",注重实效,开展"真训练"。唯其如此,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焕发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人的成长离不开自我情感体验、自我认知乃至自我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信情感对学生的智慧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因此疾呼:"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在特定的情境下,让学生参与校园写作,可以激发主体意识,从而获得知识、能力,进而感悟一些事理,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为此,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校园写作平台,可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2.
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诗意语文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滋润其心灵,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是依据语文文本的诗意创造的境界,它丰富多彩,各具风姿,韵味独特,各擅其妙。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还要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文字向心灵拓展,让生命与诗意结伴同行。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我们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孜孜不倦地追寻着这种充满诗意的生命化教育,让生命在语文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3.
赵锋 《上海教育》2010,(17):22-23
"让学生有一个金色的童年""让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快乐",一年前黄浦区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目标时,这两个充满教育理想主义色彩的标题一度被广为引用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程明 《广西教育》2012,(14):39-39
全方位构建"和谐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强音。但"另类学生"的种种不和谐现象跳动在眼前,让人深感心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诸如冥顽不灵的"睡神",醉心享乐的"玩神",心灵空洞的"木神",痴情迷乱的"爱神"……教师应该勇敢面对教育现实,合力解决问题,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是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命影响,首先要有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基础。"让学生走进老师的世界",我们通过开设心理校本课程的尝试,给师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模式。该模式建立了师生对话机制,培养了学生的移情能力,也为学生自主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打造了和谐健康的心理平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国家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生命教育"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关于什么是生命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其基本途径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在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认知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儒家文化的育人思想和践行尽性的做人理路,是语文课程进行生命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理解好"儒家生命哲学的三大要义",构筑好"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完善"生命教育的三个体系",可以有效利用儒家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脑去想,而且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嘴去说、用心去悟,即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校园思政教育生态就是从生态思维的视角,考察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诸因子(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良好的校园思政教育生态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认同,内化特色理论的原理、精髓,恒久地施予学生人文氤氲的无声之润。营造良好的校园思政教育生态,首先要充分认识其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尤其是"进头脑"的重要意义;其次,精心培育和淬炼系统中的生命要素,确保生态系统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