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霍桑的经典作品,其中的女主角海丝特·白兰被认为与受人尊敬的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并生下女儿珠儿,因此佩戴上红字“A”(" Adultery"的象征)作为清教法规严苛无情的惩罚。霍桑通过塑造海丝特这个形象向读者展示了清教观,以及清教观对人们生活和思想所造成的影响。海丝特最初是勇敢坚强的,最终却在清教社会的压迫下,承认了自己的罪过,并通过艰苦工作,自我提升得到救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姜艳 《考试周刊》2010,(31):39-40
《红字》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悲剧命运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中心,造成她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分别从海丝特与清教徒冲突,海丝特自身的性格,以及霍桑个人经历对《红字》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海丝特的悲剧因素,从而得出海丝特并没有获得新生,而是最终接受了清教社会对她的审判,认同了清教主义的人性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本借用女性主义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对美国名作家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进行探讨。在《红字》中,霍桑揭示出女主人公海丝特在清教男权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批判了男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并且通过把女主人公海丝特的坚强和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同男主人公的软弱和对命运的无助进行对比,颠覆了男权社会把女性作为“客体”的传统观念,在自己的想象“红字”世界中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主体”的位置。正是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表达出霍桑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4.
刘敏 《鸡西大学学报》2013,(9):109-110,113
霍桑通过揭示主人公海丝特所处的清教男权社会“边缘”地位,深刻地批判了男权社会中极为普遍的厌女意识,并且通过把海丝特的人生逆境坚强抗争与男主人公对命运无奈进行对比,颠覆了传统的男权社会总是以女性作“客体”的观念,在自己想象中建构的“红字”世界里替海丝特赢取了一个“主体”地位,正是通过海丝特这样一位女性人物的塑造,让人们认识了解到了作者内心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5.
陈晶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4):20-21,27
《红字》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思想。女主人公海丝特的自强不息是"自助"精神的体现,而牧师丁梅斯代尔的公开忏悔是清教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6.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杰作《红字》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身处十七世纪新英格兰的清教社会,她因爱而犯下大逆不道的通奸罪,但爱成为她反抗清教社会压迫、追求个人权利的最顽强的方式。直至她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女性,爱始终是海丝特女性意识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相似文献   

7.
霍桑在其成名作《红字》中所进行的作者介入,实际上是将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作为异教徒的典型进行责罚。在这个意义上,霍桑的这部小说并非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只是对清教的不近人情进行了温和的批评。事实上,霍桑恰恰是站在清教卫道士的立场上说话的。他的这一做法,也是对于美国1739年后出现的宗教复兴的一种逆动。  相似文献   

8.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本文简要讲述了《红字》的主要情节,并剖析小说所赞扬的海丝特·白兰的“真善”,所批判的狄姆斯台尔和罗杰·齐林沃斯的“伪恶”。  相似文献   

9.
霍桑《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在侮辱与个海中挣扎,一方面以自己的罪行为荣,永不低头。《红字》揭示了霍染对海丝特·白兰所犯罪行持模糊态度,同时也反映了霍桑矛盾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0.
李丽  张淑玲  孟倩 《现代语文》2007,(11):75-76
《红字》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它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霍桑创作的最高成就,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宗教观以及他对清教主义所统治的社会的看法。本文通过对《红字》中的原型进行分析来探讨霍桑的宗教困惑及其复杂而矛盾的宗教情绪。  相似文献   

11.
《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萨尼·霍桑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同时也充分展示了霍桑矛盾彷徨的宗教观,这在“红字”内涵的丰富性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红字”在清教徒及世俗的眼中是“通奸”一词的缩写“A”,即罪恶和惩罚的意义,而在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心中却是自由、爱情、幸福、善良的展现。所以她在形式上虽然接受了惩罚胸前佩戴红色“A”字,而在思想上却“没有接受惩罚她的那些道德规范”。而且这一罪之罚的形式标志“A”字也被绣得光彩夺目,并成为“她进入别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领域的通行证”。本文通过对《红字》中“红字”丰富的内涵浅析,来揭示霍桑在宗教上的矛盾和彷徨。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以象征手法的运用而著称。霍桑不仅赋予“红字”多种寓意,其所描述的很多事物及自然环境都具有丰富的象征内涵。就象征在《红字》中的人物名称方面的运用来探讨海丝特、阿瑟·丁梅斯代尔、罗杰以及珍珠等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研究《红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的对立是霍桑《红字》中所探讨的主要矛盾。自始至终,霍桑站在自然法则的一边,通过对珠儿、野蔷薇及海丝特胸前红字意义变化的描写,热情地讴歌了人性的解放及人类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暴露出作者自己思想里也充满矛盾,浸透了消极处世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丁梅斯代尔在《红字》中有很多对立表现,这些对立表现源于他自我的分裂,在他与海丝特&;#183;白兰的六次会面过程中,他的自我总在清教主义思想和生命情感冲动之间徘徊,一旦清教主义思想观念占了上风,他的虚伪、软弱、怯懦就表露无遗而一旦生命情感冲动占了上风,他就变成了一个勇敢、坚毅、燃烧着热情的人,尽管丁梅斯代尔自我中分裂的两端最终融进了同一个行动,但是同一行动却并不能弥合他自我的永恒断裂,丁梅斯代尔自我的分裂应证了霍桑内心的困惑、焦虑、矛盾。霍桑本人一方面对清教主义思想持批判和反抗态度,另一方面又深受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红字》中揭示了清教主义思想的虚伪性和落后性,但同时又展望了人的“灵魂罪恶”,使整部小说的主题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5.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充满了神秘清教思想的作品。他一方面将清教的道德观念作为认识社会的基准,渗透了清教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识;另一方面他又抨击清教苛刻的教条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本文主要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分析研究,探讨《红字》中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思想以及霍桑对社会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霍桑创造的一个极具女性主义意识的人物形象,她坚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充满反抗精神,追求妇女的平等权利。海丝特以沉默的方式向男权制社会作出了反抗。  相似文献   

17.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由于霍桑出生于宗教家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清教色彩。他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佳作。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具有的清教主义思想观和人文主题思想观。  相似文献   

18.
霍桑《红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堪称圣母形象。她追求真爱,争取做母亲的权利,她以自己善良而崇高的美德,获得身份的认同,成为妇女争取个性解放的典范。文章通过解读、分析海丝特.白兰及珠儿的形象,探讨《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从小说《红字》看霍桑的清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支配性因素,清教主义对于美国思想及文学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可以说,如果对清教思想没有一定的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美国及其文学。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反映美国清教思想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分析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及命运的安排,可以看出霍桑虽出身并成长于清教思想盛行的环境,但他的思想同清教思想是存在矛盾冲突的,甚至可以说具有反叛清教思想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它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细腻的心理描写,梦幻般的浪漫气氛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深深吸引着读者。故事的主人公是海丝特·白兰,在整个故事中,一个鲜红的“A”字始终伴随着海丝特,成为故事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