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杨丽 《教育探索》2001,(3):24-25
改变一个人从改变他的认识入手,改变认识从改变理念开始。具有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师不仅能够自觉地学习和实践已有的创新教育理论,还能够根据客观实际创造性地开拓创新教育的新领域;而没有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师,不仅行为被动机械,做不到位,口头上说是在搞创新教育,实际上仍在沿袭固有的教育传统。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必须把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建立放在最重要、最根本的位置上。 一、创新教育理念的含义   理念一词最早用于哲学理论,是一个哲学概念。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哲学中“观念”一词一般都译为理念,是指理性领域里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国家理念从哲学层面上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部落主义理论和卢梭的契约式政治哲学;它作为西方现代社会的产物在黑格尔哲学那里得到了最系统、最深刻的表达。由于民族和国家并不是永远同一的,而且现代性的进程也必然扬弃民族国家形式,因此,民族主义国家理念就成了一个悖论,对该悖论的最好批判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时代观是对黑格尔时代观的扬弃。在黑格尔的理论框架中,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时代精神,哲学就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上,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判断,但是不满意黑格尔绝对精神自我封闭的保守体系。正是在对时代精神的追问中,马克思意识到黑格尔哲学是一种"逻辑神秘主义",是对旧时代的辩护。马克思对于时代的理解是基于对社会关系的深刻分析,一方面用哲学宣告了"让人成为人的最高本质"这一绝对命令,另一方面还指出哲学实现这一时代使命所依赖的物质力量,即被旧时代不断创造出来的无产阶级。由此,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其思想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4.
绝对理念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它的研究对象.黑格尔哲学就是论述绝对理念的存在、形成、发展以及如何外化的理论.长期以来,对于黑格尔哲学的这一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就绝对理念的涵义、绝对理念的客观独立性、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理念的简略发展过程及黑格尔对绝对理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贝尔奈斯是西方现代数学哲学中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一种狭义的柏拉图主义。在数学本体论方面,他认为数学对象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是现象学的客观性。在数学认识论方面,他认为数学本质上是经验的,但这种经验是理性经验。数学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发展的。在贝尔奈斯的数学哲学中,有丰富的数学辩证法思想。贝尔奈斯数学哲学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贝尔奈斯的数学哲学对数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无法解决数学对象和数学真理性的争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源自黑格尔,是黑格尔主义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念。这就开了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的先河。平心而论,他的学说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他的源自黑格尔的具体总体性学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他的反教条主义的的立场也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对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很大,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他的证伪理论.他的学生拉卡托斯在发展他的立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精致证伪主义.比较这两种理论有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对于以后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哲学自身因其内在逻辑的发展而对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西方哲学发展到黑格尔之后,自身就要求出现新的转型。二是哲学受到了以经验科学为代表的外力的挑战,唯科学主义盛行。这一危机的根源在于传统哲学和唯科学主义都具有价值实体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9.
波普尔把柏拉图看作是极权主义思想的始作俑者。他对柏拉图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上,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着明显的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因子,这是导致现代政治领域极权主义的最终根源,它属于"封闭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开放社会"的敌人。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认为,哲学作为最善好的生活方式,是对"真理的洞见",是爱智慧;爱智慧、"洞见真理"的人被称为哲学家。在柏拉图那里,哲学家"洞见"的"真理"显然与他的理念世界密切相关。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是本体、共相、目的和模型,可知而不可感,而其中善的理念则被视为"理念之理念"。  相似文献   

11.
朱熹和黑格尔的哲学在东方与西方很具有代表性。他们对哲学的思考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哲学的本体探索来看,朱熹的理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都是世界的本源,但朱熹的理是先天完备无缺的精神,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一种不断自我完善着的精神;从哲学的逻辑构架来看,朱熹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逻辑构架都是圆圈式的,前者是从理到理,后者是从绝对理念到绝对理念;从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来看,朱熹和黑格尔哲学体系都存在着两种内在的矛盾,这是他们本人无法解决的。  相似文献   

12.
庄子基本哲学思想中是非生死之辩的内在矛盾是由他自身思想矛盾造成的.所以庄子的思想体系终不能成为可以付诸实践、可以现实操作的方法,而只能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充满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哲学意义上的“一”具有本原意义,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无任何规定性的存在。这与老子“一”相似。“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广泛的包容性和强烈的可变异性。“三”具有“类”的意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美德是一种适中”的观点,构成“过度、不足、适中”的“一分为三”模式,相似于我国孔子“过、不及、中庸”模式。“适中”是法律、自然、良心等。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合”即否定之否定的“一分为三”思维模式,并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这与中国哲学思想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比起康德,他不仅仅是关注艺术的形式,而是从他的“理念”出发,辩证地阐述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用客观唯心主义的“倒置辩证法”论述了艺术规律,用“否定之否定”拓展了艺术思路。由“无限”的“绝对理念”到有限世界的“自我异化”,再回到“无限”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表现中去,深刻揭示了像音乐这样的表现性艺术的本质特征。正如黑格尔所说:“概念与个别现象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和通过艺术所进行的美的创造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科学主订还是人本主义的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他们之所以高举反形而上学的大旗,其理论原因在于他们都没有异清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和深层关怀,因而割断了古代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联系,其实,在玳西方哲学中已经孕育着现代西方哲学的精神,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康德还是黑格尔等哲学巨人的思辨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已经包含着一种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不过这种精神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都被种种思辨的浓雾遮蔽着。  相似文献   

16.
从近现代西方哲学转捩的视角论证了黑格尔以非凡的思辨气势,构建了内涵丰赡、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泛逻辑哲学体系,然而,在其“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辨哲学体系的逻辑尽头,本当有着至上价值的独立的人却消失在黑格尔所织就的那张“绝对精神”的罗网里,成了一个仅仅具有“工具”意义的“纽结”而已,违背了“人是目的”这一西方近代300多年的人文价值取向。后黑格尔时代,几乎每个跨越时代新思等高线的现代西方哲学大师,都以怀疑和批判黑格尔作为自己的登堂之祭,其中尤以叔本华、马克思为典型代表。黑格尔不期然成为西方哲学从近代渡向现代的特殊津梁。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其法哲学中的核心理论部分。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由需要体系、司法以及警察和同业工会三个环节构成。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市民社会是客观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一种体现了特定伦理精神的伦理实体,也是逻辑发展的展开环节之一。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包含着超越其历史时代局限的深刻洞见,为审视现代性社会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essay, Mason Marshall argues that Plato's views on Form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response to what certain commentators have recently written, Marshall contends that this interpretation not only is accurate but also is advantageous because of how it can help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e also addresses the view, proposed by one philosopher of education, that Plato believes that the most valuable sort of knowledge cannot be fully expressed in words and that the objects of this knowledge are something other than transcendent Forms. Preferable to that view, Marshall argues, is the idea that Plato wants knowledge of Forms which is nonrepresentational.  相似文献   

19.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